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表达遵循的是情感、意愿、欲念趋向的特征,与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表达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意境”、“韵味”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审美心理,其形成过程是古代道家思想及佛教禅宗理念的影响。
“意境”概念的理解需先从“意象”这个审美范畴入手。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意象”的本质是情与景的统一,而意境则是由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的艺术境界。王昌龄在杂著《诗格》中首创了“意境”这个词,提出了“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提倡“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历代诗话选[M].长沙:岳麓书社,1985.">。司空图揭示了艺术意境的重要特征,即要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取境”、“取象”、“取义”之说探讨了艺术意境的创造过程,因而可以将其理解为承载着情感的艺术形象。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境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兴趣”说“象外之象”加以发挥,对诗歌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美学要求。宋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姜夔作有自度曲《杏花天影》等十四首,曲词乐结合浑然一体,演唱风格委婉抒情又清新典雅,赋予音乐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意韵。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古代对意境之释与今天现代音乐传统表现是基本一致的。喜欢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们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淡和的音乐意境。
中国现代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意境、韵味是中国古代音乐在美感特征上的标志。它含蓄的空灵而又真实的美是中国古代音乐达至的一种境界。如现代器乐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更能表现含蓄的韵味美,即使在中国现代所表现的传统音乐中,无论是在音乐的创作和音乐表演上,还是在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欣赏中,都贯穿着一个韵字。国人对意境、韵味的追求胜过对声音本身的追求,犹如中国的写意画,不求工细,但求神韵。正如美学理论家宗白华所说,无论绘画、书法,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中国古代艺术中“线”形态艺术的美,贯穿于美术,音乐以旋律“线”为音乐灵魂之神韵的美,在现代音乐创作的古筝艺术里,表现出它独有的魅力。如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筝、箫二重奏《南乡子》,是“新潮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将筝、箫并置呈现,使古老的古筝艺术得到尽新、尽奇的发展,带来了具有细腻情感的听觉盛宴,营造出唯美的音乐意境,清新畅达,意韵深邃;作曲家拓展了古筝演奏艺术的研究领域与空间,利用现代的表现技术为我们再现了淳朴、古典而自然的音乐精髓及细致动人的东方神韵,在聆听同样色优质美的悠悠琴声中,能领略到筝与箫二重奏“线”形态的古典美的表达。又如黄荟的《苏武牧羊》,一部由七首大歌构成的大型声乐套曲,在音乐上卓然而立,既面向世界开放贯通,又在一切重要方面都保持着中国音乐古老的形态,从个体生命寻找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这些现代音乐作品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是以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的文明,呈载古典美的平和、淡雅意境和深邃的古典韵味,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音乐文化底蕴。在古今音乐及诗歌理论中,意境、韵味达到情景交融,从而产生的美学思想内涵所展现出的较高的审美境界。
古代音乐主张以情感人,非常重视感情的表达。南朝刘勰指出“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肤髓”,强调音乐需根据情性而作,才能感人至深,渗透肌肤,通彻骨髓。成书于唐的《乐府解题》中的《水仙操》一篇,通过“伯牙学琴于成连”的传说,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移情”说,认为能“移情”方能“为天下妙”,更表明当时人们从艺术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感情体验对于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重要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是音乐艺术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含蓄、内在、活泼、婉转、庄严、热烈、悲伤、凄凉等的情感,人们从中感触到音乐中丰富情感和震撼,“乐由情起”,并获得心灵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
在重情美学倾向的影响下,我国古代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大量情感炽热、真挚感人的佳作。如我国古代大型琴曲《广陵散》,在历史上曾为绝响,新中国成立后经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使这首曾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奇妙绝伦的古琴音乐又回到了人间。嵇康用它来宣泄了自己悲壮而凄美的命运。《广陵散》曲谱中的音乐充溢着极为厚重的情感,全曲45个乐段,乐曲旋律慷慨激昂,气势如虹,始终以两个情感主题音调交织、起伏、发展、变化。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作为乐曲的主体,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脉络,其中既有徐缓而深刻的感情抒发,也有紧张而激烈的场面描述,这部古曲音乐给听众以感官上的激情和心理上的强烈震撼。诸如《高山》、《流水》的“巍巍乎”心灵感受和“洋洋乎”的空间联想;《秋鸿》“在霄汉”、“游心太玄”、“游心于太虚”的心境感悟等;从感悟无尽虚空、妙化莹洁、幽深广远的生命情趣,《幽兰》又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愫;再析《阳关三叠》和《送别》两曲是古今人们以离情为意脉的离愁别绪音乐,歌曲中所表达的人们的深厚情感,是古今共有的亲情、友情、爱情,不过因时代的不同,它们在具体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就有明显的不同。如郝维亚的现代音乐剧《花木兰》,原本的“花木兰”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替父从军、以“孝”为核心的故事,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父女之间的亲情,但音乐剧《花木兰》则是抒发了一个以“爱”为主题的爱情故事,全剧体现了戏剧性与抒情性的统一,音乐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使花木兰音乐形象塑造成既是古代的花木兰,更是一个现代的花木兰,是一个既有古典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花木兰,着力地抒发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音乐的最大魅力就是现代音乐的感动,让人们在现代这种动感音乐的激情中领悟真正的古典美。
追求艺术的至真至善,这在东西方的美学理论中,几乎都是一致的,它也是我国古代与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显著体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之说,《乐记·乐象篇》更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里也充分肯定了音乐是感情的产物和音乐对情感的表现职能,音乐创作、表演必须真实、有情。在我国古代,真实、真情又往往和“至善”分不开,他们认为真理便是至善,求真就是求善,真善一致,善是真的基础,真是善的依托,离开求善而求真,则不可能得到真。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善包含两方面意义:其一,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理念必须适合当时的道德伦理标准;其二,音乐家的个人品行的修养。“唯乐而不可以为伪”,是一种音乐的审美规范,同时也是一种个人品行修养的要求。(www.daowen.com)
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因此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接受,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接受、理解与感动。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上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先,这里的真指真情、真美、真心。”真是基础,只有真心、真情,才有真的美,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情假意。表演者应认真研究作品并尽可能地从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中寻找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在演唱表现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音乐情感,从而点燃听众的情感和热情。这和音乐表演者的技术能力、气质、个性、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同时要求演唱者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修养等,这些是艺术家产生真情实感的重要依据。明代张琦说:“如果以为情而情止矣,如果之情以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这说明了歌唱者的真情歌咏是音乐表现的依据,也体现了真实性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音乐的作曲家通过当代世界互联网中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关注人们自身精神世界所思、所想、所感的侧面,运用交响音乐的思维表达方式。例如,蒋安庆的管弦乐曲《虚拟爱情》向人们揭示了在现代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的世界当中,一切都变得如同虚构。如作者说:“人们沉醉在其中,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尝试从中追寻那梦寐以求的幸福情感。有人得到,也有人失去。那饱含深情的举动令人痴迷,却往往忘记了最终的结局也许恰好说明了这终究是一场亦真亦幻的虚拟游戏。”这部交响乐通过不同乐器音色上的处理,使乐思在清雅、淡和的气息中不断地蜿蜒展开。《虚拟爱情》具有中国古代音乐“线条音乐美”的思维特征,又具有时尚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中国现代音乐的表现风格特征。作曲家以现代特色的朴素音乐语言,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虚拟”的爱情和人生观,并力图通过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感染和唤醒人们对“真言”、“爱情”和“人生”的真情。如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曲调在古琴的幽远弦音中悄悄滑落,追溯着前人的情思,栖息在人间烟火最真实的生活里,不需要任何粉饰。梅的精神,高洁不屈、凌霜傲寒,正是对中华民族真情、高善品质的认同。
从老庄的重神轻形,到刘安的以神写形,乃至后来的以形传神,等等,虽然各自的表述不一,角度不一,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便是崇法自然,质朴天成。庄子推崇自然朴素之美,排斥他人雕琢,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在老庄眼里,“道”是最朴素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顺乎“道”乃是人生最大的愉悦,也是音乐达到“天乐”这一最高音乐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最佳的音乐也是最自然的音乐,强调这种自然天成的性质,甚至认为人为的一切音乐,如五声六律,都毫无意义,这种极端的观点,显然是消极的,带有浓烈的虚无色彩。但其崇法自然的审美特征,是对当时传统音乐的突破,应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现代乐坛,带着泥土的淳朴和芬芳的原生态民歌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自然天成、质朴、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让心灵回归自然之境的淳朴之态,正与道教“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庄子明确指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齐物论[M].">,认为音乐美的本质是表现民之常性,人之自然情性,而其准则是“当然”而不是造作,朴素而不华饰。当我们品味地道的原生态演唱,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民族特性歌曲的演唱方法,让人陶醉的是那天籁般的歌唱。这些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天籁民歌,展示出原始的音乐风情民俗,它不需要现代乐器的伴奏,不需要花哨的外表修饰,歌者们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优美的歌声嘹响在山谷,飘荡在草原,或是山水间、麦田里,是他们无拘无束的内心情感的真实自然的表露和宣泄,使这些源自山野沟壑、穷乡僻壤的原生态民歌,展现出不染烟尘、不饰雕琢、晶莹剔透的清丽世界,使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正是这种原始形态的民之常性、常情和朴素无华的声音,让久居都市的人们充分享受到来自自然的雄浑与静谧质朴的浑然天成的美。
优秀的现代音乐之美较之古代音乐美毫不逊色,两个时代同一种功效,一样那么循循善诱,一样那么耐人寻味,一样启发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好的音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节奏和韵律和时尚气息给人带来的美感享受是相似的。音乐最打动人的是其中蕴含的真情,这在古典和现代流行音乐中都是相通的。在现代的流行乐坛中,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产生一定的融合。周杰伦、王力宏、晏菲等歌手将越来越多的古典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流行+古典”元素已成为流行乐坛的发展主流。毫无疑问,音乐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触摸古典音乐,通过古典音乐中那种静、清、远的平和、缓慢甚至有点压抑的音乐节奏,衔接起动感热烈的具有时代明快节奏的现代音乐享受,使古典音乐穿上一件休闲装,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近它、喜好它,从而享受到多维化现代音乐世界中的绚丽与美妙。因此,“古典+时尚”新音乐的出现,无疑会为我国文艺舞台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用古典的、民族的音乐精髓与时尚的音乐元素完美结合,酝造出一种流行时尚的古典音乐,成为中国新时尚古典主义的先锋。这种流行因素和古典音乐结合的形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利用流行元素打开古典音乐之门。如在王力宏专辑《永远的第一天》中一首名为《感情是舞台》的歌中,他以马勒为对象,在编曲中用了《第四号交响曲》中的一个乐句,及《心中的日月》中大胆运用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创作方法,尝试演奏中国古典乐器陶埙。在现代音乐中,这种现代音乐与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最具代表的是就是女子十二乐坊,它是中国内地的一个民乐组合,以现代流行音乐乐队的表演形式,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筝、琵琶、二胡、箫、笛子等民族乐器中的“古典”器具,物化地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使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旋律具有独特的东方色调。在音乐的表现上,则加入了现代西方音乐的MIDI伴奏音效,表现拉丁、爵士和摇滚现代音乐。
女子十二乐坊极富创意地择取和连接了中国现代流行文化中的时尚元素,炫目的视觉效果,把激情的表演风格和典雅的东方情调完美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使古典器乐的神秘音色,用现代经典时尚的音乐来加以诠释,再通过商业化的精心包装,成功地打造出具有古典的精美、现代的时尚和国际化市场的全新的音乐艺术展现形式。
图6-4 女子十二乐坊
(图片来自:http://www.google.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