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陶艺创作融入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

现代陶艺创作融入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需要主动介入开放性现代陶艺创作当中,使批评者了解中国各产区陶瓷工艺流程,还要认清现代陶艺创作融入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在陶艺批评科技特征的学习当中,用石灰石配釉是一大特点。在陶艺造型完成之后,陶艺作品展示肌理的表现方式,可以用实物在湿润的泥土下压制肌理,产生凹

陶艺批评往往偏重于人文精神,而常常容易忽视陶艺本体科技特征。无论如何,陶艺创作过程的科技形态是无法变更的,陶瓷是人类综合利用岩石、黏土矿物及各种天然资源和火创造性地合成人工材料所取得的最古老的技术成果。[3]在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程序分为“细者工计七十二道,粗者六十四道”,大致涵盖八道工序:(一)原料及其精制;(二)胎泥和釉浆的配合;(三)圆器和琢器成型;(四)上釉;(五)烧成;(六)加彩;(七)彩烧;(八)包装等。[4]只不过古代陶瓷追求各项综合全面的指数,而现代陶艺打破这种均衡,使得其中某一项工序发展成极致,个性特征更加凸显。

[1]丁惠康编:《华瓷》,上海:申报馆印行,1944,第9页。

[2]丁惠康编:《华瓷》,上海:申报馆印行,民国三十三年版,第2页。

[3]李国桢郭演仪:《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第1页。

[4]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第52页。

西方陶瓷学者们一直都非常重视陶瓷的科技特征,18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殷弘绪(P.d’Entrecolles)就对中国制瓷技术在两封长信中详细地描述后寄回法国,引起了西方陶瓷学家们对中国瓷器胎釉的研究热潮。法国学者布罗尼亚、爱倍尔曼(Ebelmen)、塞尔维塔得(Solvetat)和福格特(G·Vogt)等,德国学者塞格尔(H·A·Seger),前苏联学者叶夫列莫夫。[1]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中国陶瓷收藏专门陈列于“中国陶瓷——材料和技术”厅。分为两个展览这就愈发使我们要掌握现代陶艺的科技知识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批评工作,我们要了解今日的原料厂房、窑址作坊、工艺流程、装饰变迁、包装运输、展示陈列等陶瓷烧制与生态景观,[2]它们是再现东西方现代陶艺家的工作室及最新创作作品的图像元素。对陶瓷科技手段的最新了解才能使批评者产生身临其境做陶的文化认同感及自我创作的乐趣。特别是需要主动介入开放性现代陶艺创作当中,使批评者了解中国各产区陶瓷工艺流程,还要认清现代陶艺创作融入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

东方陶艺创作是引导陶艺家们配合大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的物料和设备做出自己的艺术作品,西方陶艺创作是引导陶艺家们利用科技,改变环境来配合本身的创作。[3]比如陶瓷瓷质的白度取决于:原料的纯度(着色氧化物的多少)与烧成时气氛的控制(氧化与还原过程);而半透明度则取决于:(一)玻璃态的数量、净度和均匀纯度(决定于原料的纯度和熔剂的数量与烧成温度);(二)残存石英的数量、颗粒大小和分布情况(联想到石英或高硅岩石的数量与细度);(三)气孔的多少(与泥料加工方法与高温中液相黏度变化有关);(四)结晶相之种类和大小(折射指数的影响)。南方产区瓷器具有白度、半透明度、硬度的科学特性与北方产区瓷器的浑厚凝重形成迥异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地区的瓷器原料中的瓷土多为沉积黏土,坯体大多趋向陶质。近代则多采用长石、石英和黏土(包括选用一部分纯度较高的高岭土三元系统的配料,坯体转向瓷质发展。釉以长石为主,微显乳浊。

[1]周仁等:《景德镇瓷器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詹嘉等:《景德镇陶瓷烧制与生态景观的演变》,《陶瓷学报》,2010年第4期,第637-643页。

[3]何少聪:《现代陶艺创作》,澳门:澳门天地陶艺社,2003,第7-11页。(www.daowen.com)

烧成多用弱还原焰或轻氧化焰。瓷器的白度较南方高,但半透明度较差。[1]诸如此类的现代陶艺科技特征,更加迫切需要批评者对泥土特性的认知,陶土的含沙量会影响作品在风干及烧窑时的破裂时机,泥土颗粒大小形状会令作品表现出凹凸不平的肌理,泥土的结构成分会影响烧窑的成熟温度,泥土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更会影响陶土的颜色,最终会使陶泥表面覆盖的釉色起着不同颜色斑斓的变化。因此在了解陶瓷材料科技学科成果当中就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感受泥土不同状态下运用效果及升温曲线,这样身临其境的接触,会使批评者们更多感知陶艺创作的灵感的来源很多是与泥土特性掌控有着极强的关联,知晓陶艺家在创作中是根据泥土的特性完成自己的作品,适合自己作品的需要而配置出各式各样的陶泥,利用当地环境的物料来进行创作,慢慢形成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陶艺批评科技特征的学习当中,用石灰石配釉是一大特点。

汉朝硬陶中的灰青釉一直到现今陶瓷器当中都有这样传统原料配方。“无灰不成釉,盖釉无灰,则枯槁无色泽矣。凡一切釉俱以入灰为本,如硝银不离于硝也。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配以白不细泥调和成浆,按器种类,以为加减。泥十盆,灰一盆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为中釉;若平对或灰多为下。在配者取合不同,各有揣秘之妙”。[2]可以通过釉色烧成数据分析,让批评者们知道如何去控制釉色的固定呈色来改变作品的肌理和光泽,如高温釉、中温釉、低温釉、碱性釉、铅釉、盐釉、乐烧釉、米奥尼卡釉、氧化还原釉、无光釉、结晶釉、木灰釉、裂纹釉等釉料的发色变化和文化内涵都可以在数据库中使他们能清晰地辨别出,并能容易选择适当的釉色来覆盖作品,令作品更为美观,更可加强作品的表达能力,以致在评论作品过程中得心应手。

在批评操作中,批评者还应该尝试了解陶艺家们独有的陶泥及釉色配方,批评者掌握陶釉配方等数据,更主动地来描述可烧成的效果和其过程感。

现代陶艺的科技特征还表现在成型技法的表现途径上,让批评者理解古今中外陶艺家们成型手法的丰富性,有拉坯法、泥条盘筑法、泥板粘接法、捏制法、模制法、轮制法、混合成型法、注浆成型法、机械成型法等。(邱耿钰:《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第173~233页。)

这些都帮助批评者来关注陶艺家如何自由地选择何种成型技术来完成器皿或雕塑类的陶艺作品

[1]周仁等:《清初瓷器胎釉的研究》,《景德镇瓷器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第9—10页。

[2]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第59页

在陶艺造型完成之后,陶艺作品展示肌理的表现方式,可以用实物在湿润的泥土下压制肌理,产生凹凸的图案及花纹,或是在泥土中加入沙粒或陶渣、铁钉、稻草、釉料等任何可以想象的物质,来求得不同的烧制肌理效果。窑炉烧造科技更需要了解,中国南北制瓷原料特性、工艺要求、燃料种类、建窑地形以及产品种类等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南北陶瓷窑炉不同的形制,其演变过程在南方由龙窑改进为阶级窑,同时又部分改进为景德镇式柴窑,北方由马蹄窑到馒头形平焰窑,又到倒焰窑。批评者可以采用集中制的方式,参与陶艺家们集中将自己的作品定时进行烧造,请专门窑炉专家定点指导。电窑与天然气燃料窑比较普遍,在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陶艺家还经常采用乐烧和柴烧的夏令营方式,这样批评者现场感可能更加强烈。([日]日下部正和等:《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第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