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陶艺的民族风格和陶艺批评的文本

陶艺的民族风格和陶艺批评的文本

时间:2023-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是他们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真正迈向自己的民族风格所作的重要贡献所在。这就是陶艺的原始性、本能的、暗示的现代陶艺本质。

陶艺的民族风格和陶艺批评的文本

1.2.1陶艺的民族风格

近现代以来,中国陶艺家注意到现代陶艺正在以一种特殊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现代陶艺语言参与中国当代现代陶艺、当代文化的建构,并且他们认真从事语言实验工作,力图以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陶艺语言来表达他们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这批先驱者当中,周国桢、康家钟、姚永康、李正文、刘传、孙家钵、尹光中等较有代表性。他们作陶的风格已处于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充溢着灵气、灵性,轻松自如,却老辣有力。形式上叛逆了雕塑的一般概念、原理,大胆创造性的以中国白描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泼墨的手法,表现出了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与中国现代陶艺现代情趣的新意作品。(张甘霖:《探索现代陶瓷艺术民族风格的拓荒者——陶艺家姚永康》《雕塑》,2004年第1期。)也是他们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真正迈向自己的民族风格所作的重要贡献所在。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美学观念对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到了开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1.2.2陶艺的自然回归

陶土特有效果隐含着回归自然的召唤,这本身也是对形式超越。陶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艺术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方面,与近几年的“现代陶艺回归”思潮有密切的关系。受这种思潮影响,陶艺创作正在形成深沉的探索性态势,他们开始冷静、深入地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探讨。丰富、发展以致改变原有现代陶艺表现方式的意向,促成了摆脱实用之局限的陶艺成为当现代陶艺探索的一个着眼点。“现代陶艺回归”思潮不仅助长了陶艺家们的创作热情,其纯化现代陶艺语言的主旨亦直接构成现代陶艺创作所追求的中心目标。随着现代陶艺回归意识的强化,他们对陶艺语言之特性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深入,并给人们展现出了陶艺材料、工艺上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陶艺语言的无穷魅力,以及它在表达审美主体复杂、微妙的感觉心像方面所具有的丰富潜能。

就陶艺创作实践而言,珍视并充分发掘和利用陶艺语言在现代陶艺表现方面的优势,便成了陶艺现代语言之类追求的具体内容。

这一类型陶艺家们作品试图用泥土的韧性、釉料的流动、窑火的张力来达到亲近自然、展现回归生命的理念。甚至将做陶、生活混而为一的,以直接和原初的方式来体验生命,以期达到情感的真挚感。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以天合天的道法精神,这种静默、体悟、醇化来加强对陶艺的修为,使得这种自然回归与喧嚣的现代陶艺形式浪潮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东方意趣和民族内在的意象体验,来保持陶艺创作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心灵感知的完整性。

1.2.3陶艺的象征意味

陶艺作品一方面是陶艺家精神活动的产物,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独立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又是生命活动的符号形式,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在观者欣赏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共鸣和独特的精神体验。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是实证主义,是与唯物论相联系的自然主义。到了现代陶艺冲击后,年轻的陶艺家们开始对这种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表示厌烦,认为它们单调乏味,脱离现实的鲜活性,并且没有神秘感。于是在许多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和神秘感的表现。所谓的象征,是创作者用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来比喻或暗示目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这两种事物在新旧交替的思维转化中,会产生新的思想感情。在陶艺表现中常用的手法有:①符号的表象,即用一定的符号表现独具的内涵;如张晓杰的陶艺作品《空与实的谐音》。②寓言和讽喻。这种常常是用故事的形式寄寓某种真理和教训,女陶艺家李伶美在景德镇三宝创作的作品,就充满着这种情节。③外形和内容的结合,外形与内容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象征,即外形有着刺激性和吸引力,内容比较深刻,暗示着一般社会性的问题或精神方面的基础。

如孟福伟陶艺《生死时速》亦有这种表征。作为现代陶艺的表达的情绪性和象征感,也是依靠媒介将那种细致、复杂的一刹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这种最敏锐、最具有刺激力的感觉如何渗入物化的常态,也将打通可视与隐蔽的世界、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无限与有限的世界,都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现代陶艺的象征性,无论是它偏向抽象或是具象之间,都具有强烈的神秘倾向。陶艺的创作有时是一种抽象,通过在自然面前深思,然后取得它,但是要忘掉它的效果,我们只是带着不完美的想象在心灵之船上航行。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是更加可以捉摸的。

另外,现代陶艺象征意味的追逐中,不能忽视它原始性的诉求。

这就是陶艺的原始性、本能的、暗示的现代陶艺本质。它的创作过程是一种精神脱胎而至,所含有质朴、天真的本性和相应的神秘感。于此而言,自然仅仅作为精神创作的一个场面而已。

1.2.4陶艺的文化资源

“陶瓷材料”这一文化资源,在近年来众多的当代现代陶艺表现方式中使用得空前频繁,许多现代陶艺家认识到陶瓷自身的文本内涵和特异的材质美感,介于波普形式结合,这批新风格的陶瓷媒介现代陶艺,如刘建华、徐一晖、阿仙等他们的作品都是基于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商业精神、物质消费和流行文化成为一种日常性的背景下,给新风格的“另类陶艺”产生提供了视觉经验和意义背景。

这些借助陶瓷媒介创作出的作品,从主体愿望看,作者无非是传达观念,在具体实施时考虑材料的选择,正如刘建华所说,在其创作初期选择的玻璃钢材料没有完成材料的终极转换,在运用了自己熟悉的陶瓷材料后,看到自己的理想中的效果,在具体的构建形式上很大程度上更应归于装置。一些实验陶艺家受类似这种风格影响,也产生了与之貌像的作品,但实际上,再去问这种作品是不是“陶艺”显得有点滑稽,当然,如果说是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1]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现代陶艺的发展是各现代陶艺种类相互渗透交叉前进的,现代陶艺家为了表达思想,传达情感,可以借助一切可能运用的媒介,也就是说,实质上,这部分作品的“纯陶艺”属性已经大打折扣,陶瓷在这里无非仅仅是起到一种媒介材料属性,也就是“实验”陶艺是当代实验现代陶艺发展的一个分支。如果把这部分作品简单当做是陶艺的“实验”

是明显的误读。只借助材料传达观念,并不是独立的陶艺作品所具的特征。[2]

1.2.5陶艺的实验精神

在信息时代,名目繁杂的陶艺展览上出现的却是单一化的熟悉的面孔和样式熟悉的作品,显出当代陶艺缺乏生气和后继乏人。

而表现活跃的作品一旦延伸来看,承载观念的负重太大,这构成了最近十余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一个瓶颈。自“实验陶艺”的口号提出,这个分类的创作一直在“迷离”状态,既缺少自身文化特征的自省,又缺少广泛的文化背景的支持。[3]

掘其“实验陶艺”的本质,从陶艺创作的现状而言,与原始的泥性表达、有意味的形式生成、传统装饰情趣的演绎拉开很大距离。开始热衷于陶艺的媒介传播的特质,侧重于艺术观念的铺陈,或是说热衷于陶艺参与环境的表达。实验陶艺的途径和界限与传统陶艺大相径庭,无论是内敛、含蓄、大胆、刺目都逐渐融化在陶艺家个体的巧智、想象与创造之中。

[1]刘建华:《刘建华自述》《美术文献》2004年第33辑。(www.daowen.com)

[2][3]张甘霖:《当代实验陶艺的“迷离”现状》《雕塑》,2005年第3期。

从陶艺本体的角度上分析,实验陶艺突破材质的局限性,对陶艺语言的精炼已经无关紧要,实验陶艺有其个性的存在,使得泥、火、釉、土等媒材与雕塑、造型、装饰等手法都风生水起,来共铸着观念精神体现的终极指向,尤其是入窑烧成天然和偶然的特性,更强化了陶艺另具一番原始的神秘象征。实验陶艺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玩味与消解。而对陶艺本体语言的深疏,将无法造就对陶艺实质革新的有力推动。

“实验”陶艺是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支持,也是造成目前“贫血”现状的重症之一。隔靴搔痒的艺术批评无法真正地梳理和影响陶艺创作。这十年中,一些人高唱着放开一切束缚,在这种影响下粗制滥造,简单模仿的陶艺泛滥成灾,这是对现代陶艺的一种误解。任何艺术种类都有自己的特征。在这种缺乏批评体系的语境里,“实验”陶艺每时每刻处在一种尴尬的境遇,一方面,几千年的“器”文化精神的强大渗透,一方面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觉经验的刺激,加之创作主体本身模棱忽变得不确定体验,造成了这种迷离。

1.2.6陶艺的日常表达

陶艺的日常表达突出体现在借助陶瓷媒介创作出的观念性的作品上,从主体愿望看,重在传达观念,作品的主题放在通过日常思维的表述性上,依附于现代陶艺的物质媒介的基础上,在具体实施时必须考虑陶瓷本体材质语言,来真正挖掘技艺性带来的视觉快感背后或日常表达观念的矛盾冲突。[1]现代陶艺的日常表达题材的发展,离不开外在影响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崭新特质。中国社会在传播、商业、国际贸易和娱乐文化等方面迅速全球化。它已成为中国当代陶艺中不可回避的表现题材。在语言方式上,现代陶艺的极限性写实手法成为反映这一内容的直接方法,通过写实外观的描绘让对象自身散发出它的最新潜质和力量。另一方面现代陶艺侧重于返回日常性,使写实主义方法重获新生可[1]张甘霖:《现代陶艺的境界——从展览看中国现代陶艺的趋向》《台湾陶艺》,2006年10月刊。

能。它不再以对纯粹社会的描绘和批判现实主义为背景,而是揭示投入现世和日常性中所遭受的幻想、在人群中的游戏和自我释放的自由感。当代陶艺也因此找到适用大众消费和平衡政治的现代陶艺表现形式,这种内在的要求在广义的层次上皆应属于一种极限观念表达的概念。它们所重复的正是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成批生产等大工业生产经济学说以及品牌包装、市场推销和广告宣传等商业消费资本主义的经典理论,从而展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同他们共同构成的当代消费文化的内在欲望体系及心理内容。[1]

1.2.7陶艺的文化生产

陶艺的传统美学定义,既作为陶艺家个人独特思想与情感表现的结晶,已为日常大众体验的复制品所取代,陶艺也不再是愉悦感官的美的对象,而已经成为服从着供应与需求关系的一种商品,它不再为个人的观念所支撑,而全凭大众的喜好而定。陶艺创作也不再是陶艺家个人的创作技艺的实现过程,而是集体生产线式机器操作与复制流程。同样,陶艺家也不再是天才的个人,而是文化工业中的生产者之一。

在现代陶艺的文化生产的进程中,表现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并由此表明陶艺家们当代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立场;在现代陶艺表现上,更多是针对充斥于我们生活的众多不确定性的体验进行再创作。这些陶艺作品充满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性和前瞻性,透射出的创作者生活的文化背景、现代陶艺关注点以及表达方式都明显不同于前代陶艺家。他们更多的接受消费时代商业文明之下的世界信息,有一种时代的敏锐性和一种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寻求差异性的强烈欲求。[2]

1.2.8陶艺的写实精神

新世纪后,现代陶艺写实精神应运而生,无不体现在当下的盛世之景象。写实精神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主义,它不是客观对象的完全模仿再现,而是建立于客观、真实的物象基础之上,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强调对物象自然形态的改造、超越与提炼,最终是为了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传达人的生命精神。现代陶艺写实风格是一种以自然题材为主的现代陶艺门类,是从自然中获得素材、吸取养料、总结绘画的观察理论和方法,写生创作了大量精湛绝伦的陶艺作品。仔细观察分析现代陶艺写实作品,会发现他们在构图上讲究含蓄巧妙,达到了生动自然,用色上崇尚自然真实,反对加工造作,意境上更是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从而形成了现代陶艺的写实精神形神兼备的写实风格特征。直到今天,它们仍具有现实意义。

[1]耿幼壮:《超越现代主义(二)——安迪·沃霍尔的意义》《美术观察》,2001年第4期。

[2]张甘霖:《现代陶艺的境界——从展览看中国现代陶艺的趋向》《台湾陶艺》,2006年10月刊。

现代陶艺写实精神开创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新局面,它影响了今日陶艺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现代陶艺写实精神的形式语言较传统有了很大转变。如题材范围更加扩大,构图形式更加多变,造型更加多样,技法材质更加丰富等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给予肯定它的合理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转变之后,现代陶艺写实精神特有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却在现代作品中逐渐衰退。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并且今观现代陶艺写实精神在中国现代陶艺史上的成就,仅仅限于创作者一些只言片章经验之谈。现代陶艺界对其写实精神深远影响宣传和研究并没有展开。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本土资源,积极挖掘这种资源在当下的可利用的学术持续力和全国辐射影响,于此意义上的现代陶艺的写实精神研究,在陶艺史上应占有独具意义的一席。现代陶艺写实精神从现代陶艺本体角度出发论述现代陶艺的造型、装饰、烧成、结构、写真、传神等问题,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以写实精神为主导力量的形成和发展。现代陶艺写实精神以独特的文化陈述方式,建构其人文性、历史性、创作实践和接受美学实践的生动效应,从而成为砥砺中华民族现代陶艺精神和营造陶瓷人文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陶瓷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以及现代化欲求的日益高涨,现代陶艺写实精神逐渐融入了新的学术理念,在情景立场和研究方法上发生了多种方向的变异,这一变化使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陶艺写实精神研究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1.2.9陶艺的女性群体

这几年中国的女陶艺家们很是活跃,在国内外都踊跃地参加各类陶艺展览,其中还有很多是有规模的群展,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这样一个现象,还是有一个溯源期,从事陶瓷艺术的女工是历来有之,但在历史留名的女性陶瓷艺术家并不多,如“舒娇”这个名字只能说鲜见的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有才能的女艺人逐渐增多,如轻工业部陶研所的汪桂英、徐亚凤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女性陶瓷艺术家,无锡的蒋兰英、喻湘莲、王南仙;宜兴的蒋蓉、汪寅仙;浙江的嵇锡贵;湖南的温月斌等;还有学院里从事教职的中央工艺美院的陈若菊,景德镇陶院的冯美庭等,此时基本上都是女性个体的自为方式在发展。真正的女性陶艺形成萌芽期,是在80年代现代陶艺思潮席卷学院派陶艺教育之后,有着学院背景的女性陶艺工作者形成不可小小觑的一股力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纯陶艺创作和雕塑形态的陶艺比较突出,她们有张晓莉、黄雅莉、许群、李慧娴、李蓓、黄美莉、郑祎、胡咏仪、张温帙等等。此时间西方女性现代陶艺也被系统地介绍到国内,女性现代陶艺展成为21世纪初的热门话题。广州的左正尧随而行之,在2001年于广东美术馆策划了第一个以女性陶艺命名的“单纯空间——陶艺作品展”。随后国内学院派的女性陶艺家陆续涌现新人,集结在陶艺双年展之类国内各大展览中频繁出现。

21世纪初期随着国内陶艺教育招生量的扩大,“女性陶艺”

这个话题不再具有之前另类、前卫、新奇等含义,而成为一种既定面临的现实。因为高校从事陶艺、陶瓷设计学习的学生,60%—70%都是女性,尤其是女研究生的比例为高。未来从事陶艺创作行业有可能一大半都是女性,陶艺从业人员的女性大众化必然将会改变陶艺向新型的方向发展,比如配饰陶艺、家居陶艺、装饰陶艺等生活陶艺此类新兴的陶瓷领域,当然不排除有创作能力的女陶艺家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