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西方近现代陶艺思潮的影响

西方近现代陶艺思潮的影响

时间:2023-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清代广州十三洋行瓷器彩绘作坊中,陶瓷艺人们就广受西方近代艺术思潮之影响。西方国家的绘画、图案、手工艺品传入中国广州,许多西方的画家也被派遣到广州参与设计陶瓷的装饰。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创立者的名望,足可以成为国内陶艺思潮一面大旗,也让国内的现代艺术家们与陶艺家们非常渴望了解西方现代陶艺的状况。正如1987年在中国大陆四处讲座西方现代陶艺的李茂宗先生所说:“我点燃了一把火。”

西方近现代陶艺思潮的影响

早在清代广州十三洋行瓷器彩绘作坊中,陶瓷艺人们就广受西方近代艺术思潮之影响。1769年,美国商人希格(Hickey)就在旅行日记中详尽介绍到,当时以哈呱(Hatqua)、涂呱(Toonqua)为首的一批广州瓷画家受到外国画商们的青睐。西方国家的绘画、图案、手工艺品传入中国广州,许多西方的画家也被派遣到广州参与设计陶瓷的装饰。相应吸引了一批广东本地的艺人们跟随欧美商舶,漂泊远洋出国学习西洋艺术,以便归国更好地参与制瓷。

如《宣统南海县志》记载:南海县艺术家关作霖从西洋学习油画肖像,学成而归,设肆羊城,为人写真。20世纪初广东佛山石湾陶瓷雕塑艺人潘玉书也曾随商舶远赴法国学习雕塑和绘画,还有很多没有留下确切姓名的留洋陶瓷艺人。

溯源到1959年《装饰》杂志第3期徐百益介绍短文《著名画家毕加索改进法国民间陶器》,当时保守的陶瓷艺术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1983年《装饰》杂志发表艺术理论家奚静之先生《毕加索的制陶》一文。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创立者的名望,足可以成为国内陶艺思潮一面大旗,也让国内的现代艺术家们与陶艺家们非常渴望了解西方现代陶艺的状况。正如1987年在中国大陆四处讲座西方现代陶艺的李茂宗先生所说:“我点燃了一把火。”逐渐中国大陆才了解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高更、劳特雷克、罗丹、方塔纳、米罗、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夏格尔等西方现代艺术家都曾参与陶艺创作,使陶土、釉料这样一些人类最古老的现代艺术媒材及其种种成型烧制方式使得欧洲陶瓷艺术从实用性、装饰性功能获得一种个体解放能量,变为艺术家们新的创作途径和手段,并使陶艺拥有了创作观念表现的平台来展现现代人们的生活体悟,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现代视觉经验的现代陶艺图式。现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真正开端起始于日本现代陶艺家八木一夫的“走泥社”,后来由伯纳·李奇(BernardLeach)将其思潮带入美国,日裔雕塑家野口(IsamuNoguchi)在美亦以泥土作雕塑,波普艺术家更经常以泥土为媒材,其中以里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与陶艺家Ka-KwongHui合作陶艺作品为人们所熟知。当时在美国艺术界把绘画的观念移转实施在陶器上,成为竞相实验的风潮。但真正形成社团的是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斯自1954年起启动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奥蒂斯革命”为标志。[1]受他的影响并与之一起创作的美国陶艺家还有罗伯特·安纳森、拉菲·巴塞拉、沃拉·弗雷依、格伦·鲁肯斯、约翰·梅森、哈里森·马辛托、凯·布瑞斯、德兰·萨克斯、彼得·沃克斯、葛秋德、奥特·雷特泽拉等,使20世纪中晚期美国现代陶艺呈现国际性包容开放的状态,从而开启了美国现代陶艺的黄金时代。[2]

同时日本陶艺家木尾夏子、野口米次、宫永理吉、伊藤庆二、白石将、藤田昭子、安陪均、西村阳平、松井利夫、大平和正、鲤江良二、森正洋、长谷川塑人、坂爪藤幸、中村锦平、三轮龙作、杉蒲康益、久谷茑枝、三岛喜美代、三轮和彦等和其他欧洲国家许多陶艺家们的作品较明晰地传达出同样一种信息,现代陶艺在分解传统陶瓷艺术,现代陶艺更多崇尚个性的解放,是人精神上互反的创造性,强调对传统以来宗教群体意识上的破坏,作品的实用价值逐渐被个体对自身的同情与关注所取代,现代陶艺审美趋向更多是精神上的自我拯救。

[1]Robert Arneson、Ralph Bacerra、Viola Frey、Glen Lukens、John Mason、Harrison Mcintosh、Ken Price、Adrian Saxe、and Peter Voulkos, Gertrud、Otto Natzler.

The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during this period can be seen as a series of defining moments shifts in direction, perception, or philosophy due to the fateful convergence of artists and thinkers, Both centers of energy and catalysts of change, defining moments activate, agitate, expand, promote, and transcend art-making. Each is a flash point that burns red hot and ignites fires of creativity, short lived but with a lasting impact on artists and art movements. This school's official name at the time was the Los Angeles County Art Institute, but it was referred to as Otis, after the family name of its original benefactor. Today it is the Ot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以及周光真:《今日美国陶泥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都有所涉及。

[2]Expressionist style were entered by Michael Frimkess (b.1937)、John Mason(b.1933)、Jerry Rothman(b.1933)、Henry Takemoto(b.1933). These arists were students of Voulkos, who, along with Billy AlBengston(b.1934)、Mac McClain(b.1923),Ken Price(b.1935), and Paul Soldner (b.1921)。(www.daowen.com)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中关于陶器的论述几乎成为国内理论家们对现代陶艺起源的思想库唯一来源。赫伯特·里德对西方陶艺的经典注释:“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艺术。它与文明的需求紧密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陶器必然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表现。凭借陶器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情感作出评价;毫无疑问,陶器是衡量一个国家艺术的标准。陶器是纯艺术,是一门不带有任何模仿意图的艺术。也许正由于这一点,在用形式来表达人的意愿时,雕塑比陶器更具有局限性;陶器在本质上是一门最抽象的造型艺术。”([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的真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8—19页。)这无疑成为国内艺术理论家为现代陶艺撰文的有力注脚,例如杭间、李砚祖、贾方舟等学者文章中引用率很高。

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陶艺界也逐渐接触到国际陶艺大展,如“日本美浓陶艺展”,其观念和评选方式也对当时的陶艺家触动很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杜宏宇作品《鸽》、《力的通过》分别在1984年、1987年获得“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世界小型陶艺展荣誉奖”与“萨拉热窝奖”。1988年浙江陶艺家王建军张宝成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国际陶艺双年展”。1991年浙江陶艺家孙人入选“第十二届国际陶艺双年展”。1989年陶艺家吕品昌参加“日本第二届国际陶瓷展”。宜兴陶艺家吴鸣作品《日月星》入选第二、三届、四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周武、杨国辛、许群作品入选第五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陶艺交流日渐频繁,陶艺家由原来的个体方式参展、出游的方式走向了集体到海外群展、参加会议以及陶艺家开始出版介绍西方陶艺家的著作。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首的高校也展开国际院校陶艺的合作。1995年美国阿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校际关系,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国际夏季进修学院。1997年陶艺家罗小平、白磊作品入选“日本27回全国陶艺展”。1997年文化部主办“陶瓷的国度——中国当代陶艺欧洲巡回展”。1998年“中日陶艺交流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1998年3月陶艺家们组团参加美国NCICA年会,并举办中国现代陶艺展。1998年旅美陶艺家周光真出版《今日美国陶泥家》,1999年陶艺家白明编著《世界现代陶艺概览》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组团参加荷兰举办的第八届国际陶艺论坛,并举办中国现代陶艺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欧洲、美洲、亚洲(除日本外)陶艺交流愈加密切,国际陶艺家协会会员增至秦锡麟、陈淞贤、李见深、许以祺、白明、陆斌、罗小平、吕品昌、左正尧、金文伟、白磊、史小明、蒋颜泽等。同时在中外交流中民族自信感逐步增强,国内开始主办和承担国际性的大展和研讨会,中国陶瓷产区成为西方陶艺家向往的乐土和实验工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模式在都市文明的变迁中,传统陶瓷艺术学科优势被新的前沿设计学科所取代。处于陶瓷产区基地办学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日益成为国际陶艺交流活动的焦点和中心,大陆陶艺展览重心逐步转向中国美术学院(杭州青年陶艺双年展形成品牌)及广东美术馆。其中许多海外华人陶艺家转型成为中西陶艺交流的文化使者,代表性的有加拿大籍的陶艺家李见深回到景德镇创立三宝陶艺研修院,美籍陶艺家许以祺在北京成立乐陶苑,旅美陶艺家周光真在宜兴活动,还有香港陶艺家郑祎在景德镇成立乐天陶社等,他们分别与院校、瓷区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拓宽国际陶艺交流的舞台。景德镇陶瓷学院先后举办2000年“瓷的精神”,2004年“国际陶艺教育大会”,2008年“美国国家陶艺教育年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4年举办“东亚国际陶艺交流邀请展”;西安美术学院于2008年举办“世界陶艺大会”。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市政府先后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陶瓷艺术节或陶瓷艺术博览会。通过这些广泛的陶艺交流,中西方陶艺家在陶艺创作、陶艺展览、陶艺理论形态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诸多探讨,特别是对于21世纪全球化中西陶艺创作思维、陶艺与科技、陶艺与生活、陶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陶艺与市场的关联,都作出了前瞻性的有益的贡献,为中国陶艺走向自觉、自信、自强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陶瓷艺术史是世界陶瓷艺术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对西方陶瓷艺术史的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简单介绍阶段,后至今为学科的建立和建设阶段。英国1972年就创办了Ceramic Review杂志,每年四期。一直延续至今。澳大利亚Ceramics: Art &Perception、Ceramics TECHNICAL,美国Ceramic monthly等国外专业陶艺期刊逐渐被中国陶艺界所认知,开拓了陶艺家们的视野。

在20世纪末以来国内陶艺理论家们着重在翻译介绍和研究西方陶瓷艺术及现代陶艺思潮,秦锡麟、金文伟《现代陶艺教育比较——中、日、美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熊廖《欧洲瓷器史》、詹嘉《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以及白明的《世界陶艺概览》、郑宁《日本陶艺》,把一批东西方近现代发生影响的陶瓷史和理论著作介绍给中国读者。但是,目前西方陶瓷艺术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国别研究发展不平衡,普遍深度不够,层次不高,从事外国陶瓷艺术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等。要改变这样的落后状况,首先应高度重视西方陶瓷艺术史论的研究;其次是加快西方陶瓷艺术史人才的培养;再次是注意收集西方陶瓷艺术史论方面的数据信息,并组织翻译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外著作与教材。当然在陶艺创作交流活跃程度大于理论建设过程,国内陶艺理论学者们存在语言隔阂、身份难以确定、自身的学术诉求等问题影响到更多的后继者参与中西陶艺理论的互动进程中。海外翻译介绍的陶艺理论状况,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理论错位的尴尬,甚至还有将西方现代艺术史风格演变的名称套用陶艺各流派的区分,如“怪诞陶艺风格”、“极限主义风格”、“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风格”、“装置风格”、“新浪漫抒情风格”等,这就更加使得西方陶艺自身理论译介在国内变得不透明甚至造成神秘、曲解等状态。随着中西陶艺交流频繁,陶艺理论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中西陶艺交流在未来应不仅停留在作品形式的面貌上,将会走向更深层陶艺思想的交流及中西陶艺观共生互动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