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历经坎坷的《富春山居图》

历经坎坷的《富春山居图》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富春山居图》,元代书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力作,可以称得上是画作之冠。因此,《富春山居图》素有画中兰亭的美誉。1350年,黄公望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无用上人,这是《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主。这便是人们常称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由此,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开始了长期的身首异处。其实,此前乾隆得到的那一卷也称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为了牟利后人便伪造了黄公望题款。

富春山居图》,元代书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力作,可以称得上是画作之冠。长636.9厘米,宽33厘米,纸本水墨画,1347年开始着手,十年完成。

黄公望是元四家之一,四人时常互赠诗画,切磋画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画风,并致力于意境章法与绘画的有机融合,进而把中国文人的绘画推向更高的境界。其他三家为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之中,当属黄公望的成就最受推崇,后世称其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本姓陆,在他六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一位姓黄的老翁,老翁“望子”

很久了,便给六岁的小孩子取名黄公望,字子久,晚年号大痴道人。前半生曾经为官吏,谁料却被牵连入狱,出狱后的黄公望从此不再关心政事,埋首儒释道,寄情山水。后来就参加了全真教,全真教主张儒释道合一,开始超脱于红尘。大概五十多岁开始练习画画,只是凭借自己对人生的冷暖感受、世态炎凉以及自己的悟性不停的练习。黄公望的书画在晚年时才流露出耀人的光彩。他的的生活清苦,仅靠卜卦为生。因为长期浪迹山川,对江河山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真正领略山川的情韵,他经常风雨无阻的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心中便藏着大丘壑,呼之欲出的时候,便在纸上挥毫泼墨,得心应手。据说,他在居住在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装有画具的皮囊,一旦看到山中的美景,就会取出纸笔,描绘下来。

在《山水诀》中,黄公望写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据载,周遭的农民和打渔的人看到他的时候,不是住在山洞里面,就是在用瓦盆喝酒,要么就是在没由来地狂笑。黄公望的笑在大家听来,像是神仙的笑一样,并且据说他都八十多岁了,还是一副“童子脸”。他为人痴癫,画风淡雅,是画坛上的一个传奇。

《富春山居图》就是黄公望在年过八旬时完成的山水长卷,它凝结了黄公望毕生的心血,称得上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此图描绘的是初秋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叠翠的峰峦,挺秀的松石,沙汀村舍,云山烟树,美不胜收。布局更是疏密有致,笔墨清润,意境深远,整个江南山水的浩渺绵延全部收入其中,真可谓达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幅画始画于1347年,当时的黄公望已经年近八旬,据画中文字显示,黄公仔作画之前就已经揣摩了三四年之久。在《图画精意识》中,张庚记载了董其昌关于这幅画的赞誉:“神韵超逸,脱化浑融,不落畦径。”因此,《富春山居图》素有画中兰亭的美誉。

《富春山居图》和《兰亭集序》一样,有着曲折的流传史。1350年,黄公望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无用上人,这是《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主。于此,这幅画便开始了它在尘世中600多年的颠沛流离。明成化年间,这张图被沈周收藏,有一次,他请人为此图题字,没想到却被这个人的儿子私藏,最后不翼而飞。后来,这幅画早市面上以高价出售,而沈周无力购买,只得放弃。而后,此图又经历了很多人的转转。清顺治年间,这幅画被吴洪裕收藏,吴十分爱惜,在《瓯香馆画跋》中,恽南田记载:“于“国变时”,吴独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1650年,吴洪裕卧病在床,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一直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他这是至死也没忘自己心爱的那幅山水画。有人取出画,放在了老人的面前,吴洪裕满眼泪水,半响,仅吐出了一个字:“烧!”在场的人个个呆若木鸡,这难道是要焚画殉葬?据记载,焚《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亲视。焚《富春山居图》,到火盛,吴洪裕便不忍再看,回到了卧室。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就此消失的时候,有一个人从人群里猛地窜出,抓住画的一角用力一甩,竟是把画抢了出来。这就是吴静庵,吴洪裕的侄子。为了掩人耳目,吴静庵又往火中投了另外一幅,总算是保住了《富春山居图》。但是这幅画的中间却少出了好几个洞,断为两段。从此,这幅国宝就一分为二了。(www.daowen.com)

1652年,得到画的吴寄谷,把烧焦部分细心揭下,又重新接拼后,可喜的是居然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的景致,根本看不出是剪裁拼接而成。这便是人们常称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保留原画主体内容的那一部分,吴寄谷在装裱时将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割下,放在画首,这样就掩盖了火烧的痕迹,这一部分就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就是乾隆皇帝得到的那一卷。由此,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开始了长期的身首异处。重新装裱后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即使不是全貌,但黄公望先生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仍是鲜明可见。几经辗转之后被安岐收藏。

1745年,乾隆皇帝见到一幅《富春山居图》,后爱不释手,便把它珍藏在身边,时时取出来欣赏,在上面赋诗题词,加盖了玉玺。第二年,他又得到一幅《富春山居图》,但是两幅十分相似,真假难分。其实,此前乾隆得到的那一卷也称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为了牟利后人便伪造了黄公望题款。事实上子明卷的漏洞很容易发现,只是乾隆皇帝的鉴赏水平还没有达到足以辨别真假的地步,再加上众大臣的溢美之词,所以即使真品在第二年来到乾隆面前的时候,他也没有发现。而乾隆皇帝之所以把第二幅收藏的原因就是仿的很好,几乎看不出破绽。直到1816年,嘉庆帝命人编纂《石渠宝笈》,胡敬等人才为《富春山居图》正了名,洗去了尘冤。

就这样,安岐收藏的《富春山居》真迹从此进入宫廷,在乾清宫里,它静地安静的躺了近200年。1993年,故宫的重要文物开始南迁,所有的珍贵文物要分5批先后运抵上海,最后到达南京。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两卷真假《富春山居图》,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书画史上的这一段笑谈。

而另一幅《剩山图》则于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长期辗转于各个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一直到抗日战争,吴湖帆得到了这幅《剩山图》,据说他是用古铜器商彝还来的,十分珍惜,并且从此称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沙孟海得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国宝,在辗转过程中很难保存,应该由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多次劝说吴湖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几经劝说仍然没有结果。但是,沙先生并没有放弃,请出谢椎柳、钱镜塘等名家从中交涉。吴湖帆最后被沙孟海的坚持所打动了,最后同意把画交于国家。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从此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现如今,《富春山居图》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2010年3月14日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叫黄公望的画家,79岁的时候完成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如今,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可以尽快合成一幅。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形象的说明了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也对两岸充满了深深的寄托。

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致力于有朝一日这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能够“破镜重圆”。台湾多家媒体都重点报道了温家宝,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青年诗人舒子原也以温总理《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为题创作了抒情诗,都引起很大反响。《联合报》上的文章指出,这也寓意着温家宝总理的希望两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在两岸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这幅画在历经300余年的分离后,实现了合璧。2011年6月9日至9月25日,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次展览揭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