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思乡之画——《鹊华秋色图》

思乡之画——《鹊华秋色图》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鹊华秋色图》,是赵孟在回到故乡浙江的时候为周密所画。《鹊华秋色图》,纸本,横93.2厘米,高28.4厘米。然而,他的这幅描绘济南的《鹊华秋色图》,却不是在山东画的,而是在他的家乡浙江的家中画就的。就这样,赵孟的传世之作、又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鹊华秋色图》就诞生了。元明两朝,《鹊华秋色图》一直收藏在民间。想到这里,便立刻叫人回宫去取这幅《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字子昂,号水晶宫道人,吴兴(浙江湖州)人。擅长画山水、人物等。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学李公麟和唐人。他的绘画有两种风貌,一为工整,二为豪放,笔墨技法上在前人的基础上都有较大发展,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在回到故乡浙江的时候为周密所画。周氏本来是山东人,但在吴兴长大,从来没有去过山东。赵孟頫一面给周说济南的美丽风光,又作了这幅画送给他。

《鹊华秋色图》,纸本,横93.2厘米,高28.4厘米。江水辽阔,极目远处的地平线上,是矗立着的两座山,其中左方的山顶圆平,叫做“鹊山”;右方的山尖峭,是“华不注山”。这幅图描绘的就是济南鹊山和华不注山周边的秋景,图上还显示着赵孟頫的字:“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时间是元贞元年十有二月。此外画上还有董其昌的跋语和其他人的题跋。

在构图上,两座山分别居左右两边,左边是鹊山,右边是华不注山,都是远景的位置。而华不注山呈尖三角形,鹊山呈半圆形,两山遥遥相对,刚柔之中更显出前者的险峻奇突。中景和近景是一片辽阔苍茫,房舍隐现,红树芦荻,平川洲渚。画中林木颇多,枯润相杂,红绿相间;高低相称,聚散自然,疏朗有致。就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或扳网、或撑篙,或策杖漫步。远处是可见可数散放的牛群,洋溢着牧歌一样的恬静氛围。诸多景物之中,屋宇人物、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水陆交接,为画面凭添了几分节奏感。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轻妙的融为一体,画风简逸,却恰当的氤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进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绘画功底和创新才能。

在用笔方面,赵孟頫也有他的独创之处。他用边线把树干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线条在旋转中重叠,更使树干显得有质感,树上的叶子也点绘得疏朗有致,远处的树则强调整体感,他画得比较简洁。两座山的画法也是不一样的,其中华不注山的正面用荷叶皴,线条直线下落,只在交叉的地方留有空白,突出山的陡峭嶙峋;侧面用解索皴,边线模糊,更显出上的体积感。鹊山则用披麻皴。江岸和平原用长披麻皴,还以线条的疏密、笔力的轻重以及落墨的深浅来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和节奏。房舍、人畜和芦荻舟车都采用精描细点,又用青赭红绿来渲染,明丽清淡,古雅俊秀,由此可见作者的用心之处。

关于这样一幅美妙的《鹊华秋色图》是如何诞生的以及为什么被世人称为思乡之画?还要从好友周密和赵孟頫的一次聚会说起。

史书记载,赵孟頫是浙江湖州人,宋代皇室后裔,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深得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赏识,享有元代第一大画家的盛誉。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为魏国公,还在山东济南做官。然而,他的这幅描绘济南的《鹊华秋色图》,却不是在山东画的,而是在他的家乡浙江的家中画就的。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济南辞官回到了浙江,之后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

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做诗。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更是向好友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可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周密为什么不语呢?

原来,周密原籍是山东,出生在济南,南宋末年曾任义乌令等职,宋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便举家逃难来到浙江湖州,从此再也没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他也许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了,不禁暗自神伤起来。(www.daowen.com)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中,想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到了好友,又担心他笑话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说出来。最后在赵孟頫的一再追问下,周密才说出了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

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哈哈大笑起来,他旋即起身,到书房拿出笔墨,对周密说道:“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如此的思乡之情,我一定满足大哥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

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还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等。就这样,赵孟頫的传世之作、又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鹊华秋色图》就诞生了。

得到这幅佳作,周密视若拱璧,精心装裱后藏之秘箧,每到传统节日,必将此图供奉于列祖列宗牌位之上,还要带全家人沐浴焚香,顶礼膜拜。元明两朝,《鹊华秋色图》一直收藏在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画上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可有那么两次,乾隆龙颜大怒,竟要将这幅名画付之一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令乾隆皇帝如此恼火呢?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山东狩猎来到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感觉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想起是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画的景色。想到这里,便立刻叫人回宫去取这幅《鹊华秋色图》。

带着画,乾隆皇帝再次登上济南城楼,看图识山,仔细对照,但总是觉得有点不对劲,经过一番比对,乾隆得出结论: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到一起。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皇上震怒: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都败下阵来吗!随即,乾隆皇帝下旨,要将这幅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

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

后来,有一次,乾隆皇帝在济南大明湖游览。登上鹊华桥,他纵情观赏着眼前的美景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时,他又想起了《鹊华秋色图》。眼中是盛世美景,心中是传世名画,乾隆皇帝早已把画仍在“冷宫”之中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他又下旨派人回宫去取画。由此,他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叹着两人天各一方的爱情故事。这时,京师传来了急报,说皇后病故。乾隆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泪如雨下。伤心之余,他反思是因为自己在鹊华桥上感叹牛郎织女,才应了这神话,皇后才病故的。而这全是《鹊华秋色图》惹出来的,因此,下令要把这幅画烧掉。但是,在端上火盆的一刹那,乾隆皇帝有改变了主意,他觉得,无论如何这是一幅千古名画,如果就这样在自己的手里付之一炬,后人不知要怎样埋怨自己呢!于是,他又命人把《鹊华秋色图》封好,再也不允许人观赏。

据史书记载,《鹊华秋色图》收藏在清宫的时候,确实是不为外人所见的。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要撤离南京,传说乾隆皇帝封存的那幅《鹊华秋色图》,也被迫离开皇宫,和国民党政府一起越过台湾海峡,到达了宝岛台湾。直到现在,它还被珍藏在台北故宫。1989年10月,为了让世人欣赏到这一思乡的传世名画,台湾方面便以邮票的形式印发了这一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不管怎样人们才在方寸之间一睹了这幅名画的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