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蕙之所以被古人所推崇,是因为它们有浓香。在古人眼中,兰、蕙是君子的象征,这不仅仅因为他们身上独特的香味,更因为他们身上有君子一样的气质和品格。 自古就有孔子作《猗兰操》,就是以兰花自命,以兰花为题。屈原作《离骚》言,“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后来,也有不少士大夫纷纷效仿,他们或歌咏兰蕙,或图写兰蕙,以抒发自己的情怀。郑思肖也曾借兰抒发自己的情意,《墨兰图》就是他的代表作。
此处插入图片:郑思肖像
郑思肖(1241—1319),父亲是郑起,号菊山,字叔起。郑思肖年少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很大,谦虚好学,义胆忠肝。二十岁左右,就称得上是太学的优等生,还参加了博学鸿词的考试,后来被授为和靖书院山长。
据传,元军南下时,郑思肖曾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很多大臣恃权误国,建议皇帝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但因言辞激烈,被奸臣扣压,并没有上报于皇帝。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效法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不但茶饭不思,而且连家业夜无心打理。他自称孤臣,不臣服元的统治,还把自己居室的名字改为“本穴世家”,“本”下之“十”移入“穴”,即“大宋世家”,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大宋的忠诚。
郑思肖平生精工墨兰,兼作墨竹。他的创作,运思立意多取兰竹花木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以寄托他幽芳高洁的情操,以及于宗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如果说楚国诗人屈原是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咏兰诗句,比拟他的志洁行芳,给人以哲理性启示的话,那么郑思肖则是通过爽利秀劲的墨兰形色,象征自己的高风亮节,给人以形象化的感染。他画的兰,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联想,进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向高深境界,可见作者之用心。这件《墨兰图》就蕴藏着这种思想倾向。(www.daowen.com)
《墨兰图》,纸本,水墨写意画。其中作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丛简叶疏花的幽兰。兰叶流畅中透着婉转,奔放中亦有深厚,有一股刚劲挺拔的姿态。茎短花幽,更能显示出它的清雅馥郁和经久不凋的生命力。从整体上看,虽然简单拙大,却也形象鲜明,耐人寻味。画上的题跋更是为这件花卉的内涵起着点睛的作用“向来俯首向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于此,墨兰的格高韵胜便生动的展现在画面上,同时画家的那种如兰一样的高贵品质也内蕴其中,让人浮想联翩,赞不绝口。郑思肖一生中有关墨兰的画有很多,并且每幅画都有或者豁达或者隐晦的诗文。
郑思肖之所以经常画墨兰,除了折服于兰高贵的品质外,还与他年少时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据说,郑思肖从小就喜欢兰花,还经常亲手照料自家小花园里的兰花。郑思肖一有时间就会去那里,有时候专心欣赏兰花的丰姿,有时候泼墨挥毫描绘兰花的样子。久而久之,他便有了自己的一套画墨兰的方式,并且画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关于郑思肖的墨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思肖梦见一位兰花仙女来到了他的画室,并且瞬间就隐入了自己的笔管里。从此,他的画技更是突飞猛进了。不久,郑思肖的画就成了极品,人们都说他画的兰花新鲜得就像刚摘下来一样,还隐隐的透着花香。
晚年的郑思肖隐居在姑苏寺庙,他一生没有娶妻,孑然一身,七十七岁病逝于苏州古刹。临终之前,他对自己的好友唐东屿说:“我死后,请你为我写一个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说完便去世了。郑思肖一生孤傲,耿直不阿,更是义薄云天,忠心不二。据《梧溪集》记载,一位县官曾经向郑思肖求兰画却不得,县官便以“赋役”威胁他。对此,郑思肖怒不可遏:“头可断,兰不可得!”
总之,郑思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出乱世而不染,洁已身而无垢。而他借花木寄情的创作手法,简明大胆的画风更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和他的精神一样,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