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时间:2023-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以卖画为生,有《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流传于世,现在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北宋风俗画,是画家张择端精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的文物。隆庆时,严嵩父子官场失势,严府也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入宫。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幸运的是《清明上河图》均未受损,逃过了劫难。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1085—1145) ,北宋画家,字正道,山东诸城人。他从下就很爱学习,早年曾在汴京(今开封)游学,学习绘画。宋徽宗时期在翰林图画院供职,专工宫室界画,尤其擅长舟车、桥梁、城郭、街道。后来,以卖画为生,有《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流传于世,现在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北宋风俗画,是画家张择端精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的文物。描绘的是北宋时期,京城汴河两岸的城市繁荣和自然风光。

此图以长卷的形式,采用三点透视的方法,形象生动的把繁杂的景物和繁荣的街市融入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记录了宋朝时期城市生活的面貌。城廓市桥的远近高下,马牛驴驼的大小出没,行者的前往,舟车的先后,尽数显现在画面之上。总计约有五米多长,描绘了各色人物五百五十多个,牲畜五、六十匹,二十多辆车,二十多艘船,内容丰富,场面浩大,不仅构图严谨,而且笔法细致。展现宋代建筑独特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洞察和高超的画艺,可以说是中国乃至绘画史上的奇迹。

此处插入图片:清明上河图首段

全图首段,时为清明前后,汴京郊野处的茅舍、老树、流水、草桥还氤氲在一层层春光的薄雾疏林之中,透过这春光依稀可见几家扁舟游于河面。河岸上,则有两三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正向城市中走来。虽然春寒料峭,但是那柳林上泛出的微微嫩绿却让人感觉到春意融融。路上有一定轿子,仔细一看,里面坐着一位妇人,杨柳杂花装饰轿顶,骑马挑担的随从紧随其后,想必是刚从京郊踏青或者扫墓回来。这卷首的景致不无告诉人们这幅画所描绘的时间和特定的背景,同时也为整幅画的展开缓缓拉开了序幕。

中段描绘的是汴河繁忙的码头,可以说是整幅图的高潮。汴河,在北宋时期是国家的漕运枢纽,也是交通商业的咽喉。画面上就可以看出这里粮船云集,人烟稠密。岸上有人喝茶小憩,有人算命看相,也有人在饭馆闲聊,还有一家名为“王家纸马店”的店铺,应该是卖祭品的。河面上的船只或者船夫摇橹,或者纤夫牵拉,满载着货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停靠岸边,紧张卸货,可谓是首尾相接,往来不断。横跨汴河两岸的是一座木质拱桥,形式优美,结构精巧。名为虹桥,因为它宛如飞虹。而桥下则是一艘大船正在经过,船夫们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有的用竹竿撑水,有的急忙放下桅杆。而有一个人则什么都没有做,像是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想必是领船的人。总之,整艘船上的人都在抓紧时间,忙碌着。桥上也有人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紧张着这艘船过桥。这就是遐迩闻名的虹桥码头,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是名副其实地水陆交通要害。

后段则以闹区的高楼瓦格为中心,依次描绘了鳞次栉比的屋宇,里面有肉铺、庙宇、茶坊、脚店、酒肆等,也有绸缎、珠宝、香火等专项经营的店铺,更有门诊、算命、大车修理,各行各业,无所不有。大一些的商店还悬挂旗帜,以此来招揽生意。此外,街上的人们也是摩肩接踵,一派祥和,叫卖的小贩,骑马的官吏,生意的商贾,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更有问路的游客,看景的士绅,士农工商,男女老幼,无所不包。至于交通工具轿子、牛马车、骆驼等,形形色色,来来往往,都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据说,张择端在完成这幅历史长卷后,就将它献给了宋徽宗,于此,宋徽宗成为第一位收藏者。他用“瘦金体”,亲笔为这图写了“清明上河图”,还钤上了双龙小印。在这件传世杰作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曾竞相收藏,同时这幅画也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心爱之物。五次进宫,四次被盗,几经辗转,历尽劫难,演绎出了很多传奇故事。

1524年,《清明上河图》被陆完收藏,《味水轩日记》中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就把《清明上河图》缝在了枕头里,并且珍视如命,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见不到。陆氏还有一个外甥王某,擅长绘画,也喜欢书画,便想方设法的向陆氏借看。反复恳请后,得到了陆氏的允许,但也只是在阁楼上欣赏,并且不能告诉别人。王某当然同意了,如此往来两三个月之后,王某竟临出了一幅来,而且有几分相似。当时大奸臣严嵩,专横跋扈,也在四处找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知道这个消息后,就花了800两银子从王某手里面把赝品买了回来,把它献给了严嵩。但是严嵩府上的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的,便要挟王忬,但王忬并没有理会。汤臣恼羞成怒,便严嵩的宴会上设计把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尴尬,后来便寻机把王忬杀了,而临摹此画王某也被抓到了狱中。(www.daowen.com)

实际上,陆完死后,他的儿子因为急于用钱就把《清明上河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后来被严嵩强行索去。隆庆时,严嵩父子官场失势,严府也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入宫。

清朝,《清明上河图》曾被陆费墀收藏,还在上面钤印题跋,他是乾隆时期的进士;后来被毕沅购去,毕沅喜爱金石书画,家中的收藏也不胜枚举,经常和他的弟弟毕泷一起欣赏《清明上河图》,如今在画上我还可以找到二人的印记。毕沅死后,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是毕沅滥用军费导致的官逼民反,于是把杀了毕家全家,家产抄没入宫。

《清明上河图》入宫以后,嘉庆帝十分喜爱,就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还名人把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中。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幸运的是《清明上河图》均未受损,逃过了劫难。

1912年,溥仪被迫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溥仪为了能在离开皇宫后仍有优越的生活,甚至出国,便开始以各种名义把宫内的大量珍宝偷偷运出,《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就这样,它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流荡。

从1922年11月到1923年1月,溥仪先后运出书画手卷1285件,并且卷卷精品,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有四卷分别是,张择端的原画,明仇英的仿画以及明其他画家仿画的“苏州片”。 1925年,在日本人的护送下,溥仪来到天津,那些紫禁城的珍宝也转移到了这里,由此,《清明上河图》陪伴了溥仪七年多的时光。1932年,溥仪又在侵华日军的维护下迁往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也被一并带到了这里,封存在皇宫后面的书画楼。1945年,溥仪被通知迁都通化,此时他明白这实际上就是逃亡。于是他打点行装,选了几件珍宝字画,带着家眷匆匆逃往通化。至于他的其他珍宝责备身边的侍卫们一抢而空,而溥仪究竟带的是哪一版《清明上河图》,谁都不知道。之后,溥仪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丢弃在通化的珍宝有的被烧,有的被偷,最后由解放军收缴。1945年8月,溥仪在沈阳准备逃往日本,中途被苏联红军逮捕, 自己被遣往联赤塔,那些随身的珍宝也被截获。五年之后,溥仪遣送回国,而《清明上河图》还是下落不明。

1950年,东北局文化部开始整理战后文化遗产,杨仁恺先生负责鉴定收缴来的书画,这些书画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经破损。可是,当他打开一本残破的画卷时,瞬间惊呆了,古色古香的人物、街景,气势恢弘的场面,笔法细腻的画风,虽然没有题目和签名,但历代名家的题跋详实丰富,各个收藏家的印章复杂纷繁,而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画卷的背面是金人张著的记载:“翰林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难道这就是稀世神品《清明上河图》吗?杨仁恺先生随后便将这幅画卷的照片等在了《国宝沉浮录》上,这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当时,郑振铎先生是国家文物局局长,他立即把这幅画调回了北京,经过众多专家的反复考证,认定,最后确认这是真正的《清明上河图》。于此,流亡多年的稀世国宝结束了流浪,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