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唐时期诗人中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原为四川东部巴渝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人称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在中唐时期诗人中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11]下面欣赏刘禹锡这首《竹枝词》。

1.见【谱例】25

竹 枝 词

2.【诗意】

杨柳青青江水平,(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3.【注释】

①竹枝词:乐府诗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巴渝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②晴:与“情”谐音。

4.【作者】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12]

5.【题解】

《竹枝词》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民间恋歌,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10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这首诗以少女口吻,写出少女听到情人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在抒情方式上,刘禹锡曾在他的《竹枝词序》中借鉴了思想家屈原的《九歌》创作出这首节奏和谐、音律明朗愉人的七言诗,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屈原“离骚体”的以情寄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更是渲染浓烈,有一种扑朔迷离、情趣盎然的特殊意境。整首作品在节奏的运用上几乎完全采用大附点前置创作手法,这与当时古代巴渝一代的民歌演唱在伴奏时运用的笛、鼓等节奏十分相似,完全符合诗人当时在夔州时常见到的那种人们在江边成群结队边歌边舞吹笛击鼓的热闹场面。

6.【演唱分析】

作品曲式上采用了C大调,旋律波动不大,属于那种抛物线形波动式上升的流动方式旋律,首尾呼应,旋律的音调与词的搭配简直就是填缝合一,更加含蓄地表达了词中女子微妙细致的感情。

这首《竹枝词》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意境在中国文坛上绽放异彩,而且又以独特音乐的方式展示在今人面前,歌唱家陈俊华用她那纯美细腻、明亮柔润、清晰含蓄、淡雅浓郁的声音带给了观众最美的感受。所以这首词无论从内容创作,还是音乐谱曲上,都深刻地道出了整首作品的文化意境,是中国古诗词曲谱之中保留下来的一个代表。

在中唐时期还有一位伟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的诗词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后人称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杨白花》,又曾写作品《河东先生集》。而《杨白花》根据明末《魏氏乐谱》被改编成歌曲之后,很受观众喜爱,被编写进大专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里面。

1.见【谱例】26

杨 白 花

2.【原诗】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北魏·胡灵太后)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

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www.daowen.com)

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

(唐·柳宗元)

3.【注释】

①杨柳:古人习惯以杨、柳连用,即杨树与柳树。齐作花:一起开花。

②闺闼:妇女所居之内室。

③杨花:即“杨絮”。南家:此暗指南方梁朝。

④臆:胸。

⑤窠:鸟巢。

4.【魏氏乐谱】

《魏氏乐谱》是明朝崇祯末年官员魏双侯,为避战乱逃往日本而带去的中国古代曲集,日本称其为“明乐”。其内容包括古代诗词乐谱、歌舞谱、郊庙音乐及释家音乐等200余篇,是一个活着的、可歌唱可演奏的、内蕴丰厚的“明代古董”。《魏氏乐谱》(今译明代宫廷古乐)则对其宫调、词曲等内容的构成进行严格考析,展示其音乐及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365年前,明崇祯十七年旧历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缢于煤山,工人纷纷出逃,当时的宫人魏之琰携手抄宫廷乐谱6册、乐器11件出逃,后往日本,此字谱李自成不晓,清人也未知。魏之琰本人及后代,视其乐其器如前朝旧国。至日本明和五年(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魏之琰四世孙魏皓(子明)将家传乐谱的第一册乐曲50首以《魏氏乐谱》之名刊行,这就是今人所见明乐谱珍籍,而流传于海内外的也为此本。今藏于中央民族研究所者乃张海若过录罗振玉藏本。即魏之琰所传乐谱六册一直被日人所视国宝珍藏,国人迄今未见真面目。魏之琰所传明乐谱共6册,其中前四册为宫廷宴乐,第五册、第六册为包括太常乐在内的宫廷庙堂祭祀、典礼仪式等雅乐乐谱及古传诗乐、佛乐乐谱。前三册50首,第四册30首,第五册48首,第六册16首(与第五册相重5首应为11首),共计239首,第四册又失去乐谱7首,共计232首。

我国自周秦以来,宫廷乐舞不只是庙堂祭祀之典礼雅乐,实以燕乐(宴乐)俗乐为主。从查阅的各种资料看来,元明两朝宫廷乐谱则只见《魏氏乐谱》。词谱中保留的二百多首乐谱中,有据可查的有明代朱元璋洪武朝代至朱翊钧朝典礼雅乐。故此谱是到明代以来历朝宫廷宴乐雅乐积累之谱,并且也保留了明代宫廷音乐的全貌。[13]

魏氏乐谱第一卷

江陵乐 寿阳乐 杨白花 甘露殿 蝶恋花 估客乐 敦煌乐 沐浴子 圣寿(无疆词) 喜迁莺 关山月 桃叶歌 关雎 清平调 醉起言志 行经华阴 小重山 昭夏乐 江南弄 玉蝴蝶 游子吟 太玄观 阳关曲 杏花天 采桑子 思归乐 宫中乐 平蕃曲 贺圣朝 瑞鹤仙

魏氏乐谱第二卷

述帝德 玉乌 荷叶杯 登仙台 宣政殿 归雁 白雪曲 采莲曲 折杨柳 人月圆 梁甫吟 大明宫 听琴 南柯子 陇头水 临江仙 江南曲 望春宫 迎春乐 箜篌引 寿酒 齐房 嘉乐 君马黄 短歌行 于飞乐 木兰花 燕春台 永遇乐 昭君怨 点绛唇 鹧鸪天 卜算子 金蕉叶 阮郎归 行香子 雨中花 破阵子 凤栖梧 太常引 浪淘沙 忆王孙 醉太平 女冠子 忆秦娥 如梦令 传言玉女 鹊桥仙 醉蓬莱 燕山亭

魏氏乐谱第三卷

夏云峰(金明池) 玉阶怨 琅琊王 紫骝马 碧玉歌 上留田 白鼻骗 成德乐 宣烈乐 梅花落 金殿乐 桂花曲 有所思 终南山 燕歌行 休成乐 宛转歌 姬人怨 昭远乐 凯容乐 寒夜怨 宜春苑 古从军行 宝鼎现 云仙引 隔浦莲 海棠春 望江南 霜天晓角 好事近 浣溪沙 谒金门 塞翁吟 风人松 孤鸾 绮罗香 江神子 贺新郎 一剪梅 西江月 柳梢青 后庭宴 锦堂春 满庭芳 醉红妆 恋绣衾 朝中措 新荷叶 鱼游春水 四园竹

魏氏乐谱第四卷

最高楼 醉春风 品令 斗百花 双双燕 应天长 玉烛新 桂枝香 南浦 归朝欢 霜叶飞 丹凤吟 武陵春 夜游宫 踏莎行 渔家傲 解佩令 感皇恩 天仙子 芳草渡 师师令 江城梅花引 烛影摇红

魏氏乐谱第五卷

大成殿雅乐奏曲 世宗(嘉靖)肃皇帝御制乐章 弦歌三终 笙奏三终 间歌三终 合乐三终 《仪礼经传通解》卷第十四·《诗乐·第二十四》

魏氏乐谱第六卷

太常乐 立我丞民 击壤之歌 思文后稷 古南风 古秋风辞 沧浪歌 曾孙侯氏 狸首 佛乐

上述为《魏氏乐谱》六卷的全部曲目。

魏之琰曾任明朝乐官,崇祯末年避乱他拿着琵琶跑到日本,在日本京都将家传乐曲用以教学,学者近百人,如整理好的《杨白花》《长歌行》《秋风辞》《桃叶歌》。教日本人唱古曲,日本人唱古曲与中国人唱的不一样,于是就整理得特别好,从咱们中国就传出去了。后来又有人将其整理成《九宫大成》《太古传宗》《纳书楹曲谱》《明清杂曲》《琴歌》。

5.【题解】

胡灵太后这首杨白花,乐府杂曲歌辞名。胡太后本名胡充华,安定临泾人,北魏司徒国珍女儿,是一个文武兼资的大美人。宣武帝听到了风声,把她召到后宫,册封为承华世妇。北魏胡太后的这首乐府诗,乃是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白花,历史上记载这是一位身材魁伟的美男子,一国太后爱上了一国将军,并且逼幸了他,这位杨白花大将军不想总当太后的面首,而且他知道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一旦出问题自己免不了被清算,于是率部投降了南梁,胡灵太后痴情的思念,写了这首《杨白花》,胡灵太后自己最后的确没有得到善终,被尔朱荣扔到了黄河里面,只是这首《杨白花》记载着那段风流韵事流传了下来。

柳宗元的这首《杨白花》是他在永州后期写的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站在朝廷的角度,从朝廷的立场来写的,所以它写于柳宗元在永州的后期。因为在永州的后期,作者的思想已发生了变化,回乡无望,他做好了在永州长期待下去的思想准备,因而也改变了他刚到永州时仅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从更广阔的角度,认为朝廷大贬有识之士,也是朝廷的悲剧。宫中凋零,而江南却是柳色青青,白絮翻飞,春光融融。但是江南春色却没有人赏识,那春光就毫无意义。大贬有用之才,对朝廷,对人才个体都是重大损失。

6.【演唱分析】

这首乐曲是根据明末《魏氏乐谱》乐谱改编。杨白花(又名华)是南北朝时期魏将杨大眼之子,是文武兼资的美男子,魏太后逼通之。后杨白花投梁朝,胡太后思其人,写下此诗命宫人连夜连臂踏足歌唱,声音凄婉。《魏氏乐谱》里面所用的歌词是唐代柳宗元的诗句,改编后的乐曲,是以《乐府诗集》乐曲歌词一章中的无名氏歌词“阳春二三月”到“愿衔杨花入窠里”为第一段。

经过一小节间奏转入第二段,魏氏乐谱原词。歌曲属于五声徵调式。结尾的一句旋律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和伸展使用,在演唱上声音的力度有所加强,音乐旋律向上级进,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思情感。结尾处反复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演唱“杨白花”,在高音区节拍自由旋律上“哀歌未断”处把自己从早到晚的悲怨心情表现出来。通过四小节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停顿,最后消失在“城鸦起”三个字上结束全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