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经过100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李杜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虽然盛唐时期较为短暂,但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不断涌出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歌曲。
盛唐时期诗歌的内容异常丰富,流传千古的诗篇数不胜数,以描写边塞战争和田园山水这两方面题材的诗歌较为丰富。这个时期的诗人,往往有一段边地从军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笔下,不仅描绘了雄浑壮阔、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时代精神。由于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和王之焕的边塞诗成就最高,而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代表诗人的诗词歌曲以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迟隐的思想情怀,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这些人的作品对后世文人歌曲的演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盛唐时代的古典诗词歌曲,是对前代诗词歌曲的继承与发扬。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们的诗词歌曲在此阶段有了更加丰富和广阔的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前半叶黄自、青主、刘雪庵、谭小麟、贺绿汀等一批音乐家根据古人的诗词,重新谱曲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而李白、杜甫的诗词歌曲在诗歌和艺术风格上同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在当下,两位大家的作品大部分被谱成儿歌,流传于中国大地。尤其是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见【谱例】21
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
唯见长江天际流。(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3]
3.【注释】
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③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④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⑤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生活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他的作品收录在《李太白全集》《李翰林集》《太白草堂集》里。代表作品有七言诗《蜀道难》《行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五言诗《古风》(59首);有汉魏风格的《长干行》《子夜吴歌》;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5.【题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一生喜好出游,交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赞美大河山川、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27岁。他在安陆住了有10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那年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寓深情于眼前所见之景,不言情而寓于景中。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中心道出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及对扬州繁荣景象的向往。
6.【演唱分析】
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刘文金1937年生于河北唐山,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迄今他在半个世纪里创作的民族器乐、声乐以及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达400首之多。这些作品主要有二胡协奏曲《洪湖》《秋韵》,二胡曲《相思》,二胡与日本筝《云海之梦》,二胡套曲《如来梦》;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泼水节》《茉莉花》《鹰之恋》,交响诗《十面埋伏》;舞剧《长恨歌》等。
此曲是他声乐作品之一,现已成为艺术院校声乐教材演唱曲目之一。全曲节奏比较自由,旋律大气激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在曲式结构上属于二段的A+B结构形式。第一乐句采用了自由吟唱的方式将歌曲旋律引进,犹如诗人一般吟唱诗赋,再现了整首歌的风格和意境;第二乐句慢板进入,节奏平稳,四四拍,曲调有吟诵与戏曲的元素,落音在升F角音上;第三乐句落音为B羽,最后一乐句最终落在D宫音上。这五个乐句有内在的起承转合关系。全曲格调高雅清淡,让人回味无穷,刘文金先生用音乐的表现手法,再次赋予了古典诗词新的艺术生命力。[4]
在演唱方法上,歌唱家姜嘉锵先生准确地把握了诗词的内容意境,经过二度创作,在演唱技巧上,把握了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韵味;他均匀稳健的歌唱气息将歌曲的力度强弱处理得恰到好处,同时将歌曲的音色控制达到了古朴浪漫的意境,“鹤”“楼”音色纯正,意味深长,表现出依依不舍目送友人的不舍心情。尤其是在咬字上,归韵统一,字正腔圆。
盛唐时期的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以田园诗歌为风格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如这首家喻户晓歌曲《春晓》。
1.见【谱例】22
春 晓
2.【诗意】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夜晚贪睡,天亮了也不知道,)
处处闻啼鸟。(一觉醒来,到处都是鸟儿在啼叫。)
夜来风雨声,(昨天夜里既刮风又下雨,)
花落知多少。(那娇美的花不知道被摇落了多少。)
3.【注解】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www.daowen.com)
②春晓:春天的早晨。
③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④啼鸟:鸟的啼叫声。
⑤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4.【诗人介绍】
孟浩然(689—740年),唐初诗人。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5]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5.【题解】
这首诗是唐初诗人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6]
全诗语言平易浅显,言浅意浓,景真情真音调朗朗上口,寥寥几字,将浓浓的春意勾勒的淋漓尽致。
6.【演唱分析】
这首歌曲由著名作曲家黎英海所做。4/4拍子,节奏平整,歌曲开始部分由次弱强度平稳进入,旋律随着歌词的意境在第八小节进入高潮,用一个衬词“哦”字将重复段连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曲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余韵之中,耐人寻味。
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形象地运用了音乐语汇,巧夺天工运用原诗意境,创作了这首清新俊朗的曲调音乐。
从曲式结构上看,属于二段体结构,歌曲经过引子之后,引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演唱要平静安逸,经过中间的过度引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音高在经过八度跳进之后,演唱时运用弱音技巧来处理此段诗词的空灵宁静的意境。
歌曲第二段在原诗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四句音乐,此时处在黄金分割点上,作曲家首先运用模进的手法;其次,运用厚重的和声手段将春雨打在鲜花上的情境再现出来,诗人用春风、春雨、鸟鸣作为描写的对象与作曲家所描绘的大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演唱时将二度创作也要符合词曲作者的内心感受。原诗最后一句作为尾声,在经过八度跳跃后,演唱在高八度部分要弱唱,再一次表现出音乐意境的空灵幽远。
到了盛唐时期以边塞风格诗成就最高者当属高适和岑参,同时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而高适的咏怀诗也很具特色,如《别董大》。
1.见【谱例】23
别 董 大
2.【诗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千里黄云遮天蔽日,色暗昏昏,)
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吹着南归的大雁,白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3.【注释】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②曛:昏暗。
③君:指董大。
4.【作者】
高适(700—765年)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郡(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曾与李白、杜甫结友。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的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5.【题解】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琴师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相逢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经过短暂的聚会之后,又要分离,各奔他乡。于是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来表达此时二人所处境界的同感。第二首为: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7]
6.【演唱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这首诗基本上是从古诗词的吟诵调丰富发展起来的,“千里”二字用切分音唱出开篇。温婉唱出仿佛有一种慰藉、感伤之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推崇,是安慰,也是鼓励。特别是反复第二遍结尾的“天下谁人”一顿,加强语气,“不识君”突慢一倍,而在整首歌曲的行腔过程中“无知己”三个字再现了整首歌曲要表达的意境,一曲三叹,一波三折用意之深挚。此曲采用了D大调的形式,2/4拍子,一段体结构。全曲抒情黯然别意,具有余音袅袅,憨厚动人,万语千言尽在歌声回荡之间。
通过上述诗词赏析,在盛唐时期的唐诗作品中,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国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