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谈到琴歌一定要从凤兮归故乡

谈到琴歌一定要从凤兮归故乡

时间:2023-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琴歌,一定要从琴的产生说起。一天,司马相如作客卓家,据说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了《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演唱价值的作品。

谈到琴歌一定要从凤兮归故乡

谈到琴歌,一定要从琴的产生说起。古琴历史悠久,传说有伏羲氏制琴、神农氏制琴、黄帝与朱襄氏制琴、虞舜制琴。具体何时出现只能下结论是:琴是上古时期我们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而且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正式成形并派上了用场,据此推断,琴的产生当在4000年前。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广为人所关注且被尊为众器之君的古老乐器,从一开始就与歌词配合出现。因此,琴歌作为有曲有词,融音乐文学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4000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琴最初就是为歌唱服务的,其天生就有为歌唱服务的功能。[1]

首先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中国的古诗词中大部分是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因素,如《诗经》中的大量诗歌就采纳了当时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素材,例如琴歌《竹枝词》是唐朝刘禹锡的名作,在宋刊本《刘梦得文集》卷九《竹枝词引》有一段记载:“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竹枝》是巴蜀一代的民歌,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在唐代此地流行,所以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在夔州上任时根据三峡地区乡土民俗——赛歌风习创作的,它与民歌的渊源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其次,琴歌中有一部分是文人的创作,中国诗词史上,文人们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琴歌的创作也是如此。文人们创作的琴歌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传唱生命力离不开艺人们演唱的温床,在文人的诗词创作上当属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凤求凰》。

1.见【谱例】7

凤 求 凰

2.【诗意】

凤兮凤兮归故乡,(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时未遇兮无所将,(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

何悟今兮升斯堂!(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艳淑女在闺房,(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

室迩(ěr)人遐(xiá)毒我肠。(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

胡颉(xié)颃 (háng)兮共翱翔!(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qī),(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

得托孳(zī)尾永为妃。(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www.daowen.com)

交情通意心和谐,(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

中夜相从知者谁?(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

双翼俱起翻高飞,(展开双翼远走高飞,)

无感我思使余悲。(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2]

3.【作者】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一说蜀郡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4.【题解】

传说中司马相如是被临邛 (qióng)县奉为上宾的才子,卓文君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一天,司马相如作客卓家,据说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的故事。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汉族的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志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汉族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5.【演唱解析】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西厢记》皆引用此歌,但都因需要而删减,此作按司马相如圆柱谱曲。乐谱最早见于16世纪中叶刊行的《西麓堂琴统》(1549年)传唱于琴界的《凤求凰》是琴家王吉儒根据《梅庵琴谱》整理的一首琴歌。此曲是由著名古曲研究专家傅雪漪整理,采用F大调,音乐旋律鲜明流畅俊朗,节奏抑扬顿挫,层次分明,音乐表现细腻委婉、着实感人。全曲音乐将思慕的情感刻画入微,集中表达了二人的慕恋之意。

通过赏析琴曲《凤求凰》认知琴歌是由弹唱两部分组成,因此琴歌反映的是弹、唱的结合,古典诗词演唱中要讲神韵、声调天然合一,非常适合歌唱,才能将诗词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内心情感完美再现出来。

所以,琴歌起源很早,先秦的古籍就有记载,如:“搏扮琴瑟以咏”(《尚书·益稷》)、“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弦诗三百”(《墨子·公孟》)等,都是以琴瑟伴奏歌唱的形式。汉魏时期的乐府民歌,同时也是著名琴歌(见蔡岂、嵇康的《琴赋》)。以唐宋诗词谱曲的琴歌,如《阳关三叠》《渔歌调》《醉翁操》《浪淘沙》等,至今仍有流传。目前所见最早的琴歌谱,即宋代姜白石的《古怨》和《事林广记》所载的《黄莺吟》。现存有词的琴曲传谱有500多首,其中不同的歌词也有300多篇。明刊本《浙音释字琴谱》《谢琳太古遗音》《新刊发明琴谱》《重修真传》等,都是专门收录琴歌的谱集。清代蒋兴畴、庄臻风、程雄等人也创作了一些琴歌,近代张鞠田还把昆曲小调等编为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了《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演唱价值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