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诗经和先秦时期诗歌歌曲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诗经和先秦时期诗歌歌曲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所以《诗经》中至少包括这500多年间的诗篇。先秦时期是《诗经》发展的最初阶段,在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创造并挖掘大量的诗歌出来。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全曲共由五段组成,四言四句一般,是周代歌曲中最典型的结构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分类。包括从周初至春秋中叶(公元前2世纪—前6世纪),共500多年间的作品。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如《豳风·破斧》是《诗经》中有时代可考的最早的一篇诗。诗中明确地说:“周公东征”。周公东征管、蔡、商、奄等四国是在周武王死后不久,周成王初立的时候,也就是在公元前11世纪的后期。最晚的一首诗是《陈风·株林》,诗中讽刺陈灵公淫乱的事(据《左传》记载发生在公元前600—前599年间)。所以《诗经》中至少包括这500多年间的诗篇。同时由于多数诗篇无年代可考,又多是出自无名作者之手,所以其中很可能还有比上述二诗更早和更晚的作品。

先秦时期是《诗经》发展的最初阶段,在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创造并挖掘大量的诗歌出来。在魏晋至唐时期的诗歌出现中衰现象,大部分都是对已有诗歌进行诠释,创造很少。到了中唐、宋元时期大多是对此文化进行评论、诠释。明代,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学的眼光研读诗经,开辟了对诗经研究方向的伊使。清代,是《诗经》学术考据学的鼎盛时代,此阶段出现很多训诂与考据的著作。20世纪不同以往,现代人将《诗经》作为古代文化遗产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学术研究

下面这首选自《国风·周南》的《关雎》就是从民俗方面诠释上古男女到了结婚年龄,要接受婚前教育的一首婚礼情歌。

1.见【谱例】2

关 雎

2.【诗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不停采它。)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取悦她。)

3.【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配偶。

⑤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逑: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⑧悠:忧思的样子。

⑨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⑩芼(mà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4.【题解】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春秋之前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3]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模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里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如果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但古曲中的《关雎》究竟又如何理解呢?其流传于南宋年间(公元1165—1173年)进士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载于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仪礼经传通解》。曲谱号称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所用,但不见唐时的著录,是目前所见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雅乐歌乐谱

5.【演唱分析】

此歌用十二律吕记谱,为清商音阶的D宫调式。全曲共由五段组成,四言四句一般,是周代歌曲中最典型的结构之一。音乐由一个基本音调(即第一段)稍作变化、发展而成,风格属于宋代流行的带有降七级音特点的燕乐调式。演唱时要注意:此歌属于我国古代较为典型的雅乐歌曲风格,不能当作现今的爱情歌曲来唱。要唱得肃穆、庄重、典雅、平稳,音量要均匀,不要有明显的过强或过弱的声音变化,应避免滑音、颤音或其他装饰音的应用;降七级音要唱得准确;结尾时,“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女”和“钟”之间有一个九度大跳,其间可以换一口气,要跳得舒缓,不要失去平稳、均匀的风格。由于《关雎》原谱并没有节拍和节奏;只有音高,且一音一字,此谱记为每音为全音符。演唱时不一定每个音都唱四拍,唱一拍、二拍均可,每一句的尾音将音符时值延长亦可;速度宜缓不宜急,吐字、行腔要考究,带有古诗词韵味尤佳。

声乐教学中,这是一首很好的初级教材,适宜大专学校一、二年级声乐学生演唱。对于训练学生中声区气息的稳健,歌唱支点的稳固,声音的平衡、均匀、连贯很有好处。

从根本上来说,《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制度的载体。“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也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得到“中和”。所以古人说:“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入之正。”[4]如:这首《诗经·郑风》(子衿)。

1.见【谱例】3

相和歌——子衿

2.【诗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5]

3.【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www.daowen.com)

②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③宁(nì ng ):岂,难道。嗣(yí ):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④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⑤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⑥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4.【题解】

《子衿》的创作背景:

《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由于子衿是古代学子的服饰,《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是一位热烈的女子,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6]

但从全诗来看,更像是对友人的诚挚的思念。朱熹《诗集传》认为描写淫奔,不确。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君子之间互相勉励,不愿须臾分离。此诗深切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总体来看,《子衿》描写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所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度日如年的相思,自然因为深刻难忘的印象和恋慕,而那个衣领青青的形象,总在眼前和脑海里,刻骨铭心,忧思难忘,忍受不住,去那城楼盼望,彷徨徘徊,反倒更见出心情的急迫。

5.【演唱分析】

从音乐形式上看,这首古曲采用了a小调的形式写成,形式庄重、肃穆、平稳、典雅,诗韵古朴雅致,演唱起来大气庄重,是典型的礼乐形式的雅乐歌曲。第一段音乐起音大气磅礴,一字一音,都是典型的2/4节奏,每个音的时值相应,但每一乐句都有一小节的休止,表达了与恋人不能相见只能等待的心情。第二段音乐重复无太大变化,但是在第二段的演唱上要有强弱对比。

作为独唱歌曲,哈辉采用了新雅乐的形式进行演唱,无论是伴奏形式还是在演唱方法上都采用了当下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演绎,让音乐的音色、主题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都具有了国际化的艺术水平。她把抽象的古典灵魂元素和符号巧妙地融入音乐中,再配以优美的诗、词、歌、赋、礼、乐、舞、吟等而呈现出了一种兼顾“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文化层面的新艺术形式和新音乐概念,使音乐演唱起来具有“庄重,正统,高雅,典雅”的艺术典范,呈现出歌唱不仅仅是乐的本身,而是集“诗、礼、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形式。

周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孔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即人类对“社会和谐”的永恒追求成为现实。孔子编《诗》,提倡《诗》教,目的多半也在此,以上诠释了诗经中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歌曲,诗在内容上反映了古时百姓和宫廷的生活面貌,而这首《鹿鸣操》在周朝雅乐中属食飨之乐。

1.见【谱例】4

鹿 鸣 操

2.【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7]

3.【注释】

①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②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③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④周行(háng ):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⑤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⑥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⑦视:同“示”。恌:同“佻”。

⑧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⑨旨:甘美。

⑩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4.【题解】

《鹿鸣操》是《诗经·小雅》的开篇,是一首宴饮诗。据说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这首诗的主题来历一向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八句,开头以鹿鸣起兴,整个宴会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雅”是产生于周王畿一带的乐调。“雅”的得名与夏人居住的故地有关。西周的王畿是商王朝统一中原之后,周人由西北迁入中原之后,与夏人居住于同一地区,并长期通婚。周人既以自己来自西戎为耻,也就自称为夏人,产生于这一地区的乐调也就成为“夏声”,为别于地名之“夏”,又将代表音乐之“夏”称为“雅”。又因为这是西周王畿一带的乐调,犹今之言“京腔”,也就有了“正”的意思,连这一地区的方言也被称为“雅言”,即“官话”,为四方效法。“雅”有大小之分,大约是从表演场合与官方、民间规模的不同有关。

5.【演唱分析】

这首歌曲选自《琴学丛书》,原乐谱虽早已失传,但诗歌演唱格律仍旧保持。曲调抒情高畅,风格清丽柔美,全曲根据诗的内容共分为三段,根据宴请人员气氛而唱,这首歌曲每一段落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音域跨度不大,演唱起来很符合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