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埃里克·萨蒂与“六人团”

埃里克·萨蒂与“六人团”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人团中,奥涅格、米约和普朗克三人的创作成就最大。埃里克·萨蒂生于诺曼底海滨的翁弗勒尔,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苏格兰人。1915年萨蒂与诗人、剧作家让·科克托结识,这位作家对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流派都持以反对批判的态度,唯独推崇萨蒂,到处撰文宣传他。“六人团”是在萨蒂和让·科克托的影响下形成的,6人先后相识于巴黎音乐学院。迪雷赴南方从事音乐社会活动,最早离开六人团。

埃里克·萨蒂与“六人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1920年1月,音乐评论家亨利·科莱(Henri Collet,1885~1951)在《喜剧》杂志(Comoedie)发表题为《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一文,评介一群志同道合的法国年轻作曲家,他们是乔治·奥里克(Georges Auric,1899~1983)、路易·迪雷(Louis Durey,1888~1979,有译杜列)、女作曲家热尔梅娜·泰莱菲雷(Germaine Tailleferre,1892~1983,有译热尔曼·塔耶弗尔)、阿尔蒂尔·奥涅格、达律斯·米约、弗朗西斯·普朗克。他们受萨蒂和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让·科克托(Jean Cocteau,1889~1963)的影响,反对印象派,以激进的思想推动着法国新音乐风格的形成。由于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团体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纲领,不长时间便分道扬镳。六人团中,奥涅格、米约和普朗克三人的创作成就最大。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1866~1925)生于诺曼底海滨的翁弗勒尔,父亲法国人,母亲是苏格兰人。1870年随父母移居巴黎,六岁时母亲逝世,返回家乡由祖父母抚养,师从当地教堂管风琴师学音乐。1878年,因祖母逝世又被送回巴黎上学,翌年入巴黎音乐学院钢琴和作曲,他不愿下工夫,学习成绩不佳。1886年应征入伍当志愿兵,数月后他借故脱离军队,返回巴黎。1888年在蒙特马特雷咖啡馆(Montmartre)弹奏钢琴,创作新的音乐风格的钢琴曲,有3首《萨拉班德舞曲》(1887~1888)、3首《吉诺佩迪耶舞曲》(Gymnopédies,有译“裸体歌舞”,标题取自古希腊斯巴达一年一度祭祀阿波罗的节日歌舞),单纯的旋律,简洁的织体,非功能性的和声处理,全音阶、七和弦、九和弦和平行五度音程的连续运用,显示出不同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印象派音乐的风格。1890年,他写的3首《玄秘曲》(Gnossiennes)在乐谱上不用小节线划分,加写文不对题的幽默说明,其后在一些作品的标题中表现出这种带讽刺性的幽默感,如4首联弹曲《按照梨的形状所写的三段乐曲》(简译《梨形曲三段》,1903)、《可憎的一瞥》(1908~1912)、《为狗而作松弛的真正前奏曲3首》(1912)、《古币与旧甲3首》(1913)、《消瘦的雏形》(Embryons desséchés,英译:Desiccated Embryos即“脱水后的胎儿”,1913)等等,他在乐谱上还注明表情标记:诸如“以惊讶的心情”、“贬个眼”、“从牙尖上”、“促使不安”、“像害牙痛的夜莺一样地演奏”等等,形成他的创作特点。

萨蒂与德彪西是同时代的人,两人于1890年相识,保持了近30年时疏时亲的友谊,他们之间有一点共识就是法国音乐要走自己的路,应当摆脱瓦格纳的影响。但萨蒂认为印象派不能代表未来音乐的发展,法国音乐应该朴实、简单、自然、明确、平凡,这种创作思想对年轻一代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91年,他加入天主教一个神秘的社团——蔷薇十字会,次年即与该会决裂。1898年移居巴黎郊区阿格伊。1905年29岁时又进入圣咏学院师从丹第和阿尔贝·鲁塞尔(Albert Roussel,1869~1937)专攻复调对位法,从热衷于和声的探索转向线性织体的写作。

1915年萨蒂与诗人、剧作家让·科克托结识,这位作家对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流派都持以反对批判的态度,唯独推崇萨蒂,到处撰文宣传他。1917年两人合作写成舞剧《炫技表演》(Parade,有译《游行》),毕加索做舞台设计,乌辛编舞,由季阿吉列夫的舞蹈团演出,社会影响很大。剧情简单,述说一个巡回马戏团在市集上招来观众,在帐篷非正式演出几个节目片断:中国魔术师的表演;美国姑娘的马术与车技;杂技演员的杂耍。三个角色表演前由经理人作报幕宣传,有音乐伴奏。全剧音乐七段,有尾声,形成对称结构。音乐简单、朴实,大量采用游戏场、马戏团、美国黑人音乐等通俗曲调素材,还增添打字机、电报机与汽笛鸣响等噪音效果,使观众耳闻了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日常音乐。(www.daowen.com)

1920年,他与米约合作,为一所美术馆开幕写《家具音乐》(Musique d'ameublement),供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随意选听或不听的音乐,开创环境音乐、背景音乐的先声。萨蒂解释:这种音乐像私人交谈,像一幅画,像个人可坐不可坐的椅子,没有任何情感的功能和主观审美的目标。

1918年,萨蒂取材柏拉图的三个对话集:《会饮》《斐德若》《斐多篇》,写了一部由4个女高音与小型室内管弦乐队演出的交响剧《苏格拉底》(Socrate),歌词一律谱配八分音符、四分音符音型节奏的宣叙调,每一段词均由4个女高音中的一人来演唱,乐队仅以节奏反复的手法来伴奏,全剧没有戏剧性,没有高潮,歌唱旋律冗长,配器音色单调,表现手法十分朴实,营造出一种从容自在、客观宁静的舞台气氛。这种风格充分地体现了让·科克托的艺术见解和美学思想,将音乐看做是一种简洁的、冷静的、实在的语汇的陈述。

1923年在萨蒂定居的阿格伊形成一个新的青年作曲家小组,称为“阿格伊学派”(L'Ecole d'Arcueil),他们遵循萨蒂的教导各走各的路,不模仿,不附合,力求以简洁的手法来表现音乐情感,形成他们的美学观念。

“六人团”是在萨蒂和让·科克托的影响下形成的,6人先后相识于巴黎音乐学院。1917年起共同以“新青年”之名举办音乐会,1919年出版一部《六人曲集》(Album de six),1921年除迪雷一人外又集体创作芭蕾舞剧《埃菲尔铁塔的新婚夫妇》(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取材于让·科克托的剧本。迪雷赴南方从事音乐社会活动,最早离开六人团。后来,奥里克转向电影音乐创作,1962年至1968年任巴黎歌剧院和喜歌剧院院长。泰莱菲雷作为著名的女钢琴家,1942年结婚后定居美国,没有什么作品问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