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捷克音乐之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

捷克音乐之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48年8月,斯美塔那在李斯特的物质支援下开办捷克音乐学校,举办室内乐的音乐会,用捷克文书写节目单和海报,用强烈的民族感情来唤起同胞的爱国思想。由于耳聋和脑病的折磨,斯美塔那于1884年5月12日在布拉格精神病院逝世,终年60岁。5月15日举行葬礼,捷克各地都派代表来参加悼念活动,斯美塔那作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永远活在捷克人民心中。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年3月2日生在里托梅斯尔城一个爱国的酿酒商人家里,父亲是一位有音乐修养的业余小提琴师,他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1831年至1843年在长达12年的普通学校学习期间,他靠自学弥补自己音乐修养方面的不足,19岁毕业时已是当地有名的钢琴演奏家。1844年至1847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他靠做家庭音乐教师谋生,争取到布拉格学习的机会,师从著名的音乐学者约瑟夫·普罗克什(Joseeh Proksch,1794~1864)学作曲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始研究捷克民族民间音乐,从中获得创作民族音乐语汇的源泉,逐步形成他的音乐民族风格。1849年柏辽兹李斯特和舒曼夫妇相继在布拉格举行音乐会,他同这些音乐大师相识,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探求精神。

1848年8月,斯美塔那在李斯特的物质支援下开办捷克音乐学校,举办室内乐的音乐会,用捷克文书写节目单和海报,用强烈的民族感情来唤起同胞的爱国思想。当时处于奥地利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他所制订的发展捷克音乐文化的计划不能实现。1855年至1861年他漂泊国外,在瑞典的哥德堡居住,同李斯特交往密切,对标题音乐创作发生浓厚的兴趣。他写的3首交响诗《理查三世》(op.11,1857~1858)、《华伦斯坦的阵营》(op.14,1858~1859)和《雅尔·哈康》(op.16,1860~1861),用明确的标题性的音乐构思,表现带有一定情节的文学内容和具体的音乐形象。1861年他返回捷克,以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身份展开多方面的、辛勤而频繁的社会音乐活动,他被公认为捷克音乐界的领袖。布拉格音乐爱好者协会在他倡议下于1873年成立;他还组织和领导《布拉格之声》合唱团,为该团写了不少合唱曲。(www.daowen.com)

1861年至1874年,斯美塔那主要创作歌剧,有《波希米亚的布兰登堡人》(三幕,1862~1863)、《被出卖的新娘》(The Bartered Bride,三幕,1869~1870)、《达里波尔》(Dalibor,三幕,1867)、《里布舍》(Libuse,三幕,1869~1872)以及一些喜歌剧,他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剧中人物鲜明的戏剧形象和生动的捷克人民生活场面,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1874年,他突然丧失听觉,这种可怕的打击使他几乎陷入绝望之中。他在妻子陪伴下迁居乡村,靠歌剧院发给的微薄的年金维持生活。他克服绝望的情绪,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写了由6首独立乐曲组成的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My fatherland,1872~1879)、第一e小调《我的生活》弦乐四重奏(1876)、钢琴曲《捷克舞曲集》(4首,1877)、小提琴曲《来自我的故乡》(2首,1880)、管弦乐曲《布拉格的狂欢节》(1883)和一些合唱作品,还有歌剧《魔鬼的墙》(三幕,1879~1882)和第二d小调弦乐四重奏(1882~1883)等,他用标题性的构思和委婉动人的抒情格调,生动地倾诉了自己深刻而丰富的生活情感,表露出真挚的民族情怀和对民族光明未来的信念。但处于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他在最后的作品里亦反映出创作精神的沮丧和混乱。由于耳聋和脑病的折磨,斯美塔那于1884年5月12日在布拉格精神病院逝世,终年60岁。5月15日举行葬礼,捷克各地都派代表来参加悼念活动,斯美塔那作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永远活在捷克人民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