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Robert Schumann)于1810年6月8日生在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Zwickau),父亲奥古斯特(August Schumann,1773~1826)是书商和出版商,同其兄弟合伙出版精美的袖珍版的古典文学书籍。母亲约翰娜·克里斯蒂娜(1771~1835)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受教育不多,对艺术职业有一种德国市民阶层的偏见。奥古斯特青年时梦想成为一个作家未如愿,很重视培养小儿子的艺术才能,鼓励他学习音乐和文学。母亲则坚决反对舒曼从事音乐事业,希望他长大成为一个受人尊敬而稳当的律师。舒曼从小酷爱音乐,他随父于1819年去捷克的卡尔斯巴德温泉疗养地,有机会听到贝多芬的门生莫舍莱斯出色的钢琴演奏,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立志要成为钢琴家。中学时,他显露出自己的钢琴即兴演奏才华,13岁时能够指挥学校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出他自己创作的赞美诗(Psalm,1822)。他同时又热衷于文学课程学习,钻研歌德、席勒、拜伦的诗歌和希腊悲剧。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和让·保罗·李赫特(1763~1825)的奇幻小说曾吸引着他。他在文学方面的爱好和修养,为他后来从事音乐评论,为“新音乐”而斗争,准备了优越的条件。不论是音乐创作或音乐评论,舒曼都表现出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捕捉形象的想象力。
他的父亲逝世后,母亲坚持要他放弃音乐的志向,进入莱比锡大学法学系学习。1828年,舒曼来到这个音乐文化中心城市,很快结识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他们演奏和研究巴赫、贝多芬、舒伯特作品和室内乐的活动。他将研究巴赫看做一种作曲修养,认为《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本最好的语法教科书”。他比喻贝多芬是“参天大树”,其“枝叶繁茂的树顶高耸云端”,他非常敬仰这位音乐大师。他把舒伯特看做是自己“心目中唯一的音乐家”,他的“一切理想都来自舒伯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钢琴曲,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这位前辈善于用钢琴手法表现诗的意境、描写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的创作特点,在他的三四十年代的钢琴曲和歌曲作品中都有所发展。
舒曼在莱比锡没有认真学法律,而是继续他的音乐学习,于1829年师从弗里德里希·维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学钢琴。这是一位有名的钢琴教师,有一套效果显著的教学法,另外还经营钢琴制造商行兼办乐谱出租业务。维克亲自培养自己女儿克拉拉·约瑟芬(Clara Josephine Wieck,1819~1896)成为少年女钢琴家。克拉拉·约瑟芬于1830年在莱比锡举行首次钢琴独奏会获得很大成功。由于维克非常赏识舒曼的音乐才华,亲自写信给他的母亲进行劝说,终于使他争取到自己选择职业的权利。1830年秋,舒曼离开大学,放弃法律学习,完全投身于音乐艺术之中。他住在维克家里,同克拉拉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继续师从维克学钢琴与和声,向作曲家、指挥家多恩(H.L.E.Dorn,1804~1892)学复调对位。
克拉拉在钢琴演奏方面精湛的表现技巧和艺术造诣,强烈地鼓舞着他要攀登钢琴艺术高峰,像帕格尼尼那样取得伟大的成就。1830年4月,他专程到法兰克福聆听这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附身”的神奇的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演奏。帕格尼尼拉琴时似痴似醉的激越的情感表现,惊人的、高超的和极为艰难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如人工泛音、单弦上的变奏、左手拨奏、琶音、双音等以及各种模仿自然音响的表演,令舒曼赞叹不绝。后来,他将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op.1,1801~1802)中的小提琴新技巧移植到钢琴练习曲里,在1832年至1833年写成12首《帕格尼尼练习曲》(op.3,p.10)。不幸的是,1831年舒曼因急于求成,用机械的办法来扩张手指的距离,以便加强钢琴技术练习的强度,将右手第四指损伤,使他永远失掉做钢琴家的希望。痛心的舒曼在1850年第36期《新音乐报》附刊上发表的《音乐家生活守则》里专门提出了这样一句警告:“迟延与急于求成同样是很大的缺点。”从此以后,舒曼将音乐表演的希望完全寄托给自己倾慕的克拉拉,他于19世纪30年代所写的钢琴作品,几乎都是奉献给这位小他九岁的少女钢琴家。其中《蝴蝶集》(Papillons,op.2,1829~1831),由12首小曲组成,音乐有如一群五彩缤纷的蝴蝶,故名;《交响练习曲》(Symphonic Studies,op.13,1834)有12段变奏,钢琴技巧高深,具有交响音乐的效果,故名;《狂欢节》(Carnival,op.9,1834),由21首小曲组成,描写狂欢节假面舞会中出现的人物与情景。#f小调奏鸣曲(op.11,1835)则是用两个化名奉献给克拉拉的,采取小品套曲与奏鸣曲相结合的形式,有主导主题的呈示和发展,又有变奏手法的运用,第一主题为朗诵式的音调,表现出弗洛列斯坦(Florestan)的热情;第二主题为抒情性的旋律,表现出约瑟比乌斯(Eusebius)富于幻想的特征。
1835年9月,克拉拉年满16岁,舒曼准备向她求婚,维克知道后强迫克拉拉与他断绝关系,带女儿去德累斯顿。他于1836年写了C大调幻想曲(op.17),用激越的旋律,连绵不断的音流,变化无常的速度,色彩绚丽的和声,表现出不可抑制的热情和诗人般的感受,向克拉拉表白自己的心声。克拉拉是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非常爱舒曼这位成年的朋友,两人都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情和关怀而结下真挚的友情。1840年,克拉拉年满21岁,两人的婚姻斗争经过法庭的判决终于获得胜利,舒曼最动荡不安的30年生活随之结束了。两人于这一年9月12日在莱比锡附近的一个乡村教堂举行简单的婚礼,舒曼奉献给新娘的是一部刚出版的歌集《桃金娘》(Myrthen,op.25,26首)。桃金娘英文为Myrtle,指爱神,是新娘头戴的花冠的名称,由甘菊、胡桃树枝叶、热带的荷花与玫瑰花混编而成。舒曼借此名向克拉拉表示深情的爱慕和敬意。他选择歌德、拜伦、海涅、留凯尔特和彭斯等名家的诗作谱曲,好似用各种各样的花朵编成美丽的音乐花冠,献给这位纯真、诚挚而勇敢的女性。舒曼在这一年转向声乐曲的创作,写了138首艺术歌曲,其中有用海涅的诗写的《歌曲集》(op.24,9首)、为爱申多尔夫(J·von Eichendorff,1788~1857)的诗谱曲的《歌曲集》(op.39,12首)、声乐套曲《诗人之恋》(Dichterliebe,海涅诗,op.48,16首)和《女人的爱情与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夏米索诗,op.42,8首)。舒曼与克拉拉结婚后,夫妇相伴举行许多次旅行演出,广泛结识了不少杰出的音乐家。克拉拉以最大的热情演奏他的作品,成为最精于演绎舒曼作品的、杰出的钢琴家。
舒曼在1834年4月创办莱比锡的《新音乐报》(Neue Zeitschrift fur Musik),每周出一期,装订成簿册,署名“艺术家与艺术之友协会”,即有名的“大卫同盟”(Davidsbundler)。大卫是《圣经》中传奇的歌手,曾以艺术的力量战胜法利赛人。舒曼虚构这个协会,其宗旨是与音乐庸人作斗争。他用两个笔名作为刊物的主要记者,报道和评论当时的音乐动态:一是弗洛列斯坦,具有热情、坦率和豪放不羁的性格,时常尖锐地抨击当时德国音乐界的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一是诗人和幻想家约瑟比乌斯,是善于沉思默想的人。另外,舒曼还虚构一个大卫同盟的主要成员拉罗(Lalo),有艺术大师的智慧和成熟的思想,能够循循善诱地引导青年们去思考问题。舒曼所塑造的几个人物,反映了他本人的复杂性格和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气质。他利用《新音乐报》展开积极的音乐评论工作,提出关于音乐的作用、艺术创作的内容和民间音乐研究的问题,讨论有关为民族艺术而斗争的问题以及关于音乐批评意义和如何批评的问题。他的音乐评论有一个客观的美学评价标准,即要求乐曲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必须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结合必须和谐、自然。他反对那种偏重理性的形式化,他将技巧看做是新颖的创意手段,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枯燥的、抽象的公式。他善于用联想、富于诗意的比喻,具体形象的描绘以及关于乐曲标题的解释等文学笔调,对具体的乐曲作专门性的技术分析,使读者感兴趣。他深刻地揭示古典音乐艺术的真正价值,尖锐地抨击德国音乐界死气沉沉而停滞不前的乐风。他告诫年轻音乐家,“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创作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指出:“要学习音乐史,并且聆听各个时代的典范作品,充实你在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可把你的虚荣和过于自信的毛病很快地医好。”他以极大的热情评介几位杰出的青年作曲家,把肖邦称为“我们时代中最勇敢、最值得骄傲、最富有诗意的人物”;评价柏辽兹为大胆的音乐革新者,并于1835年发表关于《幻想交响曲》的评论,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将李斯特看做是一位有巨大惊人的创作力量的艺术家,同时又指出这位钢琴大师的演奏“往往包含许多虚饰的成分”,他反对当时为技巧而技巧的乐坛风气。舒曼于1853年12月28日发表的最后一篇音乐评论文章,以《新的道路》为题介绍年仅二十岁的勃拉姆斯,称其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写道:“这位艺术家仿佛是湍急汹涌的洪流,直往下冲,终于汇成了一股奔泻的飞沫喷溅的瀑布。”他的预言为历史的发展所证实,勃拉姆斯在19世纪后半叶成为欧洲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其影响深远。舒曼主持《新音乐报》有10年之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文风,使不少年轻音乐家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2]。
1844年,舒曼因周期性的精神失常症的侵袭,迁居德累斯顿疗养,当身体状况稍好时便抓紧时间进行创作。19世纪40年代起,舒曼的创作范围已不限于钢琴曲和艺术歌曲,开始写室内乐和大型管弦乐曲,其中有第一bB大调《春天》交响曲(op.38,1841)、第二C大调交响曲(op.61,1845~1846)、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1846)、世俗清唱剧《天堂和仙子》(op.50,1843)以及弦乐四重奏、钢琴四重奏和五重奏等作品。1848年革命在德国爆发时,他用3首革命歌词写了男声合唱曲《拿起武器》、《黑·红·金》、《自由之歌》和四首称为《共和歌曲》的钢琴进行曲(op.76,1849),表现出他对这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支持态度和政治热情。(www.daowen.com)
1847年至1849年间,他取材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鲁德维希·蒂克(1773~1853)的戏剧《格诺费瓦》(Genoveva)写成四幕同名歌剧(op.81),实现了他多年创作歌剧的梦想。由于偏重于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和细微的心理活动的音乐描写,情节发展不集中,没有突出戏剧矛盾冲突,1850年在莱比锡首演未获成功。1844年至1853年的10年间,他还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配乐13段;为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Manfred,op.115,1848~1849)配乐15段,有序曲、独唱、合唱与器乐曲,主要是为舞台演出而作,其中有一部分乐曲是话剧对白的音乐伴奏。
1850年夏,舒曼全家迁居杜塞尔多夫市,舒曼任该市管弦乐队指挥,他的健康状况仍不好,自己似乎已预感到命运的不妙,因而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其第三bE大调《莱茵》交响曲(op.97,1850~1851)、第四d小调交响曲(op.120,1853);交响序曲《墨西拿的新娘》(Die Braut von Messina,席勒剧作,op.100,1850~1851)、《恺撒大帝》(Julius Cösar,莎士比亚剧作,op.128,1851)和《赫尔曼与窦绿苔》(Hermann und Dorothea,op.136,1851)、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未编号,1853)和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叙事曲、浪漫曲等。1854年2月,舒曼的病情恶化,由于无法忍受神经错乱带来的痛苦,跳入莱茵河企图自杀,为及时赶来的渔夫所救,亲友们将他送到波恩附近的安德尼赫的精神病院治疗,不幸于1856年7月29日病逝,终年四十六岁。他的灵柩安葬在波恩墓地。克拉拉在丈夫死后,经常旅行演出,并且以钢琴教学来获得经济来源,维持全家的生活。1878年至1892年,克拉拉任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校钢琴教授,于1896年5月20日在该市一个小镇逝世,终年77岁。她一生写了2部钢琴协奏曲、1首钢琴三重奏以及小提琴与钢琴浪漫曲、钢琴小品曲和歌曲等。
舒曼是门德尔松同时代的杰出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眼光锐利,趣味高尚,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崇尚古典传统的美学观点。由于长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各种精神折磨带来的烦恼又使他经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像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时常陷入孤独的个人内心体验的情感之中,特别是他那种诗人般的艺术想象力和对音乐直觉的敏感所表现出来的梦幻热情,形成他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和“二重性格”。他与门德尔松是不同社会阶层的艺术家,两人又有非常的相似之处,反映出当时德国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复杂的、矛盾的人生观和创作态度。他们继承着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传统,又缺少启蒙思想家们那种反封建的、战斗的精神。
舒曼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830年以前的少年时期,1830年至1841年的青年时期和1841年至1853年的多产时期,他涉及几乎所有的声乐和器乐的体裁形式。他喜欢从文学尤其是诗歌著作中汲取创作题材或构思灵感,倾向于标题性的内容,用音乐刻画细微的心理活动和表现丰富多变的情感,赋予各种音乐形式以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克拉拉与勃拉姆斯于1881年至1893年间整理他的作品,按照发表出版年代编号有148部(首),未编号的有42(部)首。波兰裔德国小提琴家、指挥家和音乐史学家瓦西列夫斯基(J.W.von Wasielewsky,1822~1896)于1858年在德累斯顿发表第一部传记专著《罗伯特·舒曼》,对他的作品进行最早的研究和评论。
在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舒曼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主流。他为崇高的音乐艺术理想而终生奋斗,通过创作与评论表现出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力地捍卫着德国的古典音乐传统,又热心传播同时代杰出的作曲家的浪漫主义音乐新作,对同时代以及后代的年轻作曲家们都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