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生涯都有哪些

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生涯都有哪些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奥地利规定,舒伯特于1813年离开学校便要应征服军役14年。1815年18岁的舒伯特,用神速的笔写了145首歌曲,仅在10月15日这一天就写出8首。但是,在贵族群中人们赞赏的是这两位歌唱家的演唱艺术,对舒伯特采取怠慢而冷落的态度。舒伯特满怀浪漫主义激情来谱写这部作品,开拓了艺术歌曲更广阔的创作领域。

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生涯都有哪些

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于1797年1月31日生在维也纳近郊一个市民的家里,祖父是农民、手工业者,父亲泰奥多尔·弗洛林(1760~?)为里赫田塔尔一所小学的校长,忠于职守,敬仰权贵,是一个爱好音乐又有市民保守观念的虔诚教徒。舒伯特从小生活在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环境里,自幼显露早熟的音乐才华,父亲是他的小提琴启蒙教师,一位兄长教他弹奏钢琴,当地管风琴师教他复调对位法和管风琴。1808年,11岁的舒伯特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当帝国圣堂唱诗班童声歌手。不久,他被选入学校的小管弦乐队任第二小提琴手,紧接着又提升为第一小提琴手,在乐队里受到一致的尊重,使他有机会系统地接触和学习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大师、法国作曲家梅雨尔的作品和巴赫的合唱艺术宗教音乐。1810年至1813年,他写了钢琴幻想曲奏鸣曲变奏曲、歌唱剧和弥撒曲。14岁(1811)时创作他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Hagars Klage)。哈加是《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在世间的第一个代理人亚伯拉罕的妾,因受到原配妻子撒拉的妒忌,携子逃到大沙漠里受难。她是年轻美貌的埃及使女,在埃及沙漠里抚养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技艺超群的射箭能手,使其在埃及军队里供职。

舒伯特的早期作品表现出其抒情性、歌唱性的风格,他那种敏感而热情的创作个性,引起贝多芬的老师、维也纳宫廷音乐总监萨列里的关注,在他辍学后主动辅导他进一步学习作曲的理论与技法。

按照奥地利规定,舒伯特于1813年离开学校便要应征服军役14年。他是因为向往成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而退学的。为了免服军役他听从父亲的要求,进入初等教师训练班培训,于1814年在其父的小学里任校长助理,给低年级学生上课,以获得微薄的薪金来维持生活。

这期间,舒伯特用歌德的诗作谱写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雷琴》(Gretchen am Spinnrade,D.118,1814)、《野玫瑰》(Heideh roslein,D.257,1815)、《魔王》(Erlkönig,D.328,1815),标志着他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进入他的创作成熟时期。1815年18岁的舒伯特,用神速的笔写了145首歌曲,仅在10月15日这一天就写出8首。他选择了30余位诗人的诗篇作歌词,其中有歌德26首、席勒15首、克尔纳尔(T.Körner,179l~1813)14首、罗卜史托克8首,表明他立志于开拓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美学思想和愿望。同时,他在这一年还写了第二bB大调(D.125)、第三D大调(D.200)交响曲和第九g小调弦乐四重奏(D.173)以及几部小歌剧、音乐短剧。

1816年,他申请卢布尔雅那音乐学校的校长职位,没有被接受。处于理想与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矛盾痛苦中,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毅然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为此父亲同他脱离关系达数年之久,经朋友们的调解于1823年父子才重归于好。他定居维也纳时同青年诗人弗朗茨·冯·肖伯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且同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交往,过着一种有如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生活(Bohemian,指生活豪放不羁的艺术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大部分时间靠临时教授音乐课或偶然赚点稿费或得到朋友们和其兄斐迪南(1794~1859,教师与作曲家)有限的经济帮助来维持生活。

舒伯特在维也纳生活的时期是封建专制复辟的年代,他不愿落俗依附显贵,又不愿遁入幻想世界,像当时一些作家、诗人缅怀中世纪宗法社会,企图逃避现实。他始终在追求自己崇高的艺术理想。少年时,他就敬仰贝多芬和歌德,从他们的作品里获得启示和鼓舞。他在维也纳是一个无雇主的自由的作曲家,不计较名利,勤奋地进行他的音乐创作。写有交响曲、序曲、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等,其中第十四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D.810,1824)的第二乐章以同名歌曲为变奏曲的主题,故名;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D.667,1819)的第四乐章以同名歌曲为变奏曲主题,故名;钢琴幻想曲《流浪者》(D.760,1822)共四部分,用同名歌曲为第二部分主题,故名。

1822年,格拉茨(Graz)的音乐协会(1815年成立)选舒伯特为名誉会员,他以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D.759,1822)献给该会。这部两个乐章的交响曲由该会长、作曲家安西尔姆·许登布伦纳(1794~1868)秘藏近40年,直到舒伯特逝世37年后才于1865年首演于维也纳,一举闻名于世。其原因何在,至今不明。

维也纳宫廷歌剧院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Johann Michael Vogl,1768~1840)是第一位在音乐会上成功地公开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有识之士,他以富于情感魅力和震撼心灵的歌声,将这位年轻而有才华的作曲家的不少艺术歌曲介绍于世,使舒伯特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男高音歌唱家勋斯坦男爵(Baron von Schònstein)也是舒伯特歌曲的热情演唱者,使他的作品在贵族阶层中广为人知。但是,在贵族群中人们赞赏的是这两位歌唱家的演唱艺术,对舒伯特采取怠慢而冷落的态度。他对此从不介意,依然埋头于自己的歌曲创作。1816年至1821年间,他写了343首歌曲,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其中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Die schòne Mùllerin,D.795,1823),取材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Wilhelm Mùller,1794~1827)的诗集《磨工之歌》中的20首诗,写成一部具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套曲,描写一个年轻磨工的生活、恋爱与痛苦的经历,最后因失掉生活依托而投入清澈的小河寻找慰藉。舒伯特满怀浪漫主义激情来谱写这部作品,开拓了艺术歌曲更广阔的创作领域。

同年,他为德国女作家海尔敏·冯·谢济(1782~1856)的4幕话剧《塞浦路斯公主罗莎蒙德》配乐,有3段幕间曲、2段芭蕾舞曲及女低音浪漫曲、神灵合唱、牧羊人之歌、牧羊人合唱、猎人合唱等各一首。1827年,他又将写于1820年的《魔琴》配乐改成钢琴四手联弹曲,题名为《戏剧罗莎蒙德序曲》(Rosamunde,D.797)。其中b小调幕间曲,近代一些西方音乐学者研究认为是根据《未完成交响曲》第三乐章残存开头9小节的音乐动机的手稿而写的,不知为何没有续写下去。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这部交响曲仅有两个乐章而在内容上都是完整无缺的,是以同一音乐动机为基础写成的,形式结构严密,富于浪漫主义音乐抒情性的诗意,有明显的幻想曲的特点,表现出舒伯特不拘于古典传统的独创之处。(www.daowen.com)

舒伯特生前很少出版他自己的作品,大型作品难得演出,歌曲、钢琴曲大部分都是朋友们为他演唱、演奏。维也纳的年轻作家、诗人、画家、歌唱家、公务员等同他交往密切,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他为数不多的作品出版,亦遭到出版商的盘剥,如歌曲《流浪者》于1821年出版仅获得两个奥币的稿酬,出版商在40年间从这首歌曲的连续出版中赚到27000个奥币。

1827年,维也纳宫廷第二乐队空缺乐长的职位,舒伯特想谋求这个工作未遂。最后两年,他是在穷困、缺钱的窘境中度过,声乐套曲《冬之旅》(Die Winterreise,D.91l,1827),深刻地反映他这种痛苦、凄凉的心境。歌词为威廉·缪勒所作,共24首,描写一个失恋的年轻人孤独的冬日旅行,主人公因贫穷被迫离开他所爱的女人,像一个被所有人抛弃的孤独的流浪者,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只好四处漂泊,举目无亲。但是,舒伯特不是悲观的浪漫主义者,他同时还写了第十五G大调弦乐四重奏(D.887,1829)、bB大调(D.868)和bE大调(D.929)钢琴三重奏(1828)、C大调弦乐五重奏(D.659,1828)等大调性而且明朗的作品,特别是他于1828年所写的第九C大调《伟大》交响曲(The Great Symphony,D.644)是继贝多芬之后的杰作之一。舒伯特逝世10年后,门德尔松于1839年12月在莱比锡首次指挥演出这部交响曲。舒曼于1840年在《新音乐报》上撰文介绍它。他曾写信给一位朋友说“这是贝多芬以后一首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为了安排音乐刊物的出版,舒曼曾于1838年9月至1839年4月在维也纳居住,他时常到舒伯特兄长斐迪南家里访问,偶然在舒伯特遗留的一堆手稿里发现了这部作品的总谱,使它得以重见天日。

1828年3月26日在纪念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际,朋友们筹款在维也纳为舒伯特举办他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由他本人给福格尔亲自伴奏演唱几首有名的艺术歌曲,其他曲目还有他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bE大调钢琴三重奏和几首合唱作品。由于他在1822年底患过一次重病,未痊愈,这时身体已经相当衰弱,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创作活动,这一年11月4日抱病去维也纳宫廷管风琴师、著名的作曲理论教师和作曲家西蒙·赛赫特(Simon Sechter,1788~1867)家里上赋格对位课,表示要继续钻研复调理论,提高他的作曲技法与修养。舒伯特这种谦逊而严谨的创作态度,表明他的艺术品德的高尚,令后世人钦佩。半个月后,舒伯特因患斑疹伤寒于1828年11月19日病逝,终年31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舒伯特与贝多芬同葬于一地。

继贝多芬之后,舒伯特是维也纳最杰出的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真正开拓者。现代研究舒伯特的学术权威——奥地利目录学家奥托·埃里希·多伊奇(Otto Erich Deutsch,1883~1967)于1951年在英国出版《舒伯特全部作品主题目录》,将舒伯特的作品按年代编成主题目录,用多伊奇的编号(Deutsch numbers,简写:D)的次序排列,舒伯特的作品多达998部(首),有交响曲9部、序曲与管弦乐曲10首、弦乐四重奏15首、钢琴三重奏3首、八重奏3首;弦乐三重奏和五重奏、钢琴四重奏和五重奏各1首;钢琴二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15首、钢琴曲16首、钢琴与其他乐器合奏曲8首、钢琴舞曲31首;歌剧9部、歌唱剧8部;弥撒曲7首、宗教乐曲22首;男声合唱曲46首、女声合唱曲6首、混声合唱曲19首、声乐三重唱与二重唱36首;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567首、其他声乐独唱曲36首;后来补编的器乐曲31首、声乐曲13首。舒伯特短暂的一生所写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采用的声乐、器乐体裁形式之广,在19世纪欧洲各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尚未有一位可与他相媲美。

舒伯特处于19世纪德奥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互相交融的时期,他被贝多芬的音乐所吸引,对这位音乐大师始终怀有最大的敬意。作为一生喜爱浪漫主义诗歌的作曲家,他的气质、个性不同于贝多芬,没有他的前辈那种强烈的时代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舒伯特采取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从来没有摈弃古典传统。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中心,包括其他独唱声乐曲在内有600多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其取材范围广泛,凡是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的诗篇,即使是平庸之作,在他的笔下也能成章,用音乐将诗人所无力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他逝世后,出版商以《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D.957,1828)为题将他的14首艺术歌曲收编结集出版。传说天鹅临终前要唱最后的哀歌,用此题名,意喻为舒伯特不朽的绝笔。他的两部声乐套曲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全套曲分为两部分,一头一尾的两首歌曲起着引子与尾声的作用,前后两部分有戏剧性的对比,大小调性的转换,和声色彩明暗的变化,歌唱性与朗诵性两种音调的交织,各种描绘性的伴奏音型的运用,完全着意于作曲家对诗歌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主观体验的表现和个人情怀的抒发,具有独特的自传式的音乐文学性的特点。两部作品都取材于同一诗人的长诗,有内容与情调的联系,主人公都是年轻的流浪者,为追寻爱情和幸福漂泊在异乡,受尽精神折磨,最后成了悲哀的孤独者。《美丽的磨房女》以春天为背景,《冬之旅》以冬天为背景,主人公的命运同样是非常悲惨的。

舒伯特采用的器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共同的特点是将古典形式与民间音乐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歌曲性的主导地位,用歌曲性的旋律表现器乐诗的意境和抒情的音乐形象,甚至直接运用他的歌曲的音乐主题,突出他所要表现的标题性的音乐内容。不论是音乐陈述方式、形式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歌曲性的特点。舒伯特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曲家,他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有如莫扎特一样,旋律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不断地涌泻出来,激起感情的涟漪。他坚持古典传统严谨的音乐结构原则,又不拘于形式的固定模式,力求通过调性、音区、和声色彩等手法变化,多方面地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活动和发展,而且通过“自我感受”的方式,用抒情的格调充满诗情画意地表现或描绘出来。他围绕旋律所运用的和声和转调的独创性,对于配器色彩特有的敏感,特别是广泛地采用半音音阶的和声手法,在他同时代是没有一个作曲家能超越他的。舒伯特的作品,从题材内容、音乐语言、艺术形象和形式手法均表现出浪漫主义音乐明显的特征,在19世纪有深远的历史影响。舒曼、李斯特和勃拉姆斯是他的继承人。

德沃夏克于1892年至1895年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时,写过一篇纪念性的《论舒伯特》的文章,对他的音乐成就作了很高的评价。在文中,德沃夏克满怀敬意地说:“他的名声与日俱增,到了下个世纪还要更盛于今天。”并且引用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1~1894)的话:“再说一次,再说一千次,巴赫、贝多芬和舒伯特是音乐的顶峰!”这种激越感情的预言,表明舒伯特在西方作曲家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他们对这位过早夭亡的音乐天才的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