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于1732年4月1日生在奥、匈边境一个名叫罗劳(Rohrau)的小乡镇,父亲是马车制造匠,母亲是女厨师,两人都非常喜爱音乐。他从小生活在民间音乐的环境中,童年即显露出音乐才华。6岁时,他在海茵堡一所教堂唱诗班当童声歌手,学习乐理、钢琴与小提琴。8岁时为维也纳作曲家罗伊特尔(G.Reutter,1708~1772)所赏识,他到圣斯蒂芬大教堂(St.Stephen)唱诗班学校当歌童,有机会接触和熟悉教会复调音乐。后来他的弟弟约翰·米海尔(Johann Michael Haydn,1737~1806)在他的照顾下也于1745年至1755年进入维也纳这所唱诗班学校学习,其后米海尔成为著名的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培养出如韦伯、诺伊科姆(S.C.von Neukomm,1778~1858)、安东宁·莱赫(Aotonin Reicha,1770~1836)等名闻欧洲的作曲家。
1750年,海顿因变声在唱诗班被罗伊特尔除名,不能继续学习下去。为了糊口,他在附近的城乡流浪,靠给私人教课来维持生活。著名的喜剧演员库尔茨(Kurz)在街上偶然听到他写的一首小夜曲,立即建议他创作一部音乐喜剧《跛脚恶魔》(Der Krumme Teufel,1751),他用歌唱剧形式来写,于1751年5月在维也纳上演获得成功,但受到贵族文化人士的抨击。这是他为舞台演出所写的第一部歌剧,可惜乐谱遗失了。为了进一步学习作曲技巧,他到尼科洛·安东尼奥·波尔波拉(Nicolo Antonio Porpora,1686~1767)家里充当助手和钢琴伴奏,并兼杂役工作,在工作之余接受这位那不勒斯作曲家和歌唱教师的指教,获得作曲技法的基本训练,在复调对位法及和声学方面有了系统的知识。
1755年,海顿在菲恩柏格的室内四重奏团担任小提琴手,他最早的几部弦乐四重奏是为这位伯爵而作。1759年,经菲恩柏格介绍到波希米亚的莫尔津伯爵宫廷里任乐长,这里有一个由12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他为这个乐队写了早期的交响曲和嬉游曲,其作品属于室内娱乐欣赏的,类似四重奏性质,具有歌曲性、舞曲性的特点。
1761年起,海顿在匈牙利公爵艾斯特哈齐(Esterhazy)宫廷里任乐长兼指挥。这个显赫而富有的家族在距维也纳不远的爱森史塔特城的府邸里拥有一个30人的管弦乐队,为他提供了比较好的创作条件。直到1791年,他领导这个乐队达30年之久。公爵专横而苛刻,要求海顿每天穿上制服在客厅听候训令,按照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除遵循主人的旨意进行创作外,必须执行合同规定的工作义务,如在乐队里执行纪律,保管乐器与乐谱,给歌手上课等。但是艾斯特哈齐又是一位有教养的文化艺术保护人,懂得尊重海顿的音乐才能,使他有时间从事自己的系统创作,并且在他自己指挥的乐队里首先演出,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检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771年起,他用主要精力进行器乐曲创作,逐渐摆脱宫廷音乐那种浮华风格和娱乐性倾向,继承着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传统,综合地吸收着奥地利民间音乐的因素,同时又受到正在奥地利传播的德国狂飙运动思想的影响,使他个人的创作风格日趋成熟起来。当时德国的巡回剧团在奥地利各地演出莎士比亚、莱辛、歌德和席勒等的戏剧名作,无疑会对他的器乐创作有不少启示。
海顿于1771年至1772年间写的第四十四e小调交响曲被称为《悲伤交响曲》(Trauer Symphonie),出现前所未有的伤感色彩,他将第三乐章处理为慢板,同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终曲形成强烈的戏剧性的对比,据说海顿曾表示过,希望在他逝世后的葬礼中演奏这个慢板乐章。第四十五#f小调《告别》交响曲(Abschieds Symphonie,1772)的第四乐章终曲分成两部分,由急板(Presto)奏鸣曲式进入最后附加的慢板(Adagio),演奏时音乐家们依次按照乐谱规定将自己面前的蜡烛熄灭,收拾乐器而退场,先是吹法国号的,然后是吹双簧管……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轻轻地奏出最后悲哀的乐声,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据说这一年公爵有严格的规定,所有乐队的乐师必须在新建的城堡里工作,不许他们携带家眷同往,乐师们希望按期休假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公爵没有安排的想法,他们请海顿想办法改变主人的苛求,他便构思这部交响曲以示抗议。首演时,公爵顿时领悟乐曲的寓意,次日即传令放假让全体人员回家团圆。
18世纪80年代是海顿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6部《巴黎》交响曲(第八十二至八十七,1786)和第九十二G大调《牛津》交响曲(Oxford Symphony,1788)是这时期著名的作品。前6部作品是为巴黎“奥林匹克会馆”音乐会而写的。后一部作品是1791年7月于牛津大学,因海顿在接受音乐博士名誉学位的典礼上亲自指挥演奏这部交响曲以表示谢意而得名。海顿在这些作品中已采用四乐章固定的交响曲套曲形式,有完整的管弦乐配器编制,旋律主题鲜明,节奏变化生动,配器手法突出对比,和声色彩新颖,作曲技法运用精细。
1781年,海顿与莫扎特在维也纳相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莫扎特比海顿小25岁,两人彼此学习,相互影响,在各自的创作上都留下深刻的彼此影响的痕迹。莫扎特对海顿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受到这位长者的交响曲、室内乐风格的影响很大。海顿在后期的作品里,出现感情激越的音乐风格,柔美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抒情音调,灵活而展开的奏鸣曲式的写法,都反映出所谓“莫扎特式”的特点。80年代末,像当时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海顿加入奥地利的共济会。这是约瑟夫二世执政时出现的一个政治性的秘密组织,其宗旨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幻想单纯依靠理智和说服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同时,海顿于1789年同维也纳著名的医生汉森格及其妻马丽安娜相识交往,使他能够摆脱个人难堪的、孤寂的精神痛苦。他于28岁时与一个理发师的女儿安娜·玛丽亚·凯勒(1729~1800)结婚,据说这个女人没有文化,妒忌成性,两人无法共同生活。奥地利是不许离婚的国家,他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悲哀心情而单独生活。(www.daowen.com)
90年代,海顿的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1790年9月,艾斯特哈齐公爵尼科劳斯逝世,宫廷音乐机构与乐队解散,新继位的主人不热衷于音乐欣赏。海顿仍保留职位。他迁居维也纳,呼吸到音乐之都艺术生活的新鲜空气,激发了新的精神力量与创作的活力。1790年12月,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约翰·彼得·扎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1745~1816,有译沙罗门)邀请海顿为他在伦敦主持的定期音乐会创作一系列交响曲。他于1791年1月至次年6月在伦敦怀着渴望自由、和谐和友爱的理想生活的热情,完成第九十三至九十八的第一组6部《伦敦交响曲》。同时,他有机会听到亨德尔的清唱剧的演出,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以致他在晚年创作两部清唱剧《创世纪》(The Creation,1797)和《四季》(The Seasons,1800),赋予这种带宗教性的大型声乐体裁更多的世俗内容,体现出当时启蒙思想运动的人道主义精神。
海顿满载荣誉返回维也纳。他途经法兰克福、波恩,结识了年轻的贝多芬。在他的鼓励下,贝多芬于1792年11月独自去维也纳学习,但海顿在这时已接受扎洛蒙的邀请正为赴伦敦作准备,仅仅给这位年轻人上了几次课,没有使贝多芬感到满意。由于尼科劳斯二世继位,重建艾斯特哈齐官邸的音乐机构,他的主要任务是每年写一部弥撒曲。征得公爵的同意,他于1794年2月再次赴伦敦,受到英国人空前热烈的欢迎。1795年法奥战争爆发造成欧洲大陆的动荡,扎洛蒙无法从国外聘请第一流的音乐家到英国参加演出,停止了他主办的定期音乐会。伦敦的音乐家们同心协力赞助演出海顿创作的新的交响曲,由60位演奏家们组成一个临时的大型管弦乐队,有小提琴24把、中提琴6把、大提琴4把、低音提琴5把、长笛4支、双簧管4支、单簧管4支、低音管4支、法国号2支、小号2支、定音鼓1对。他们在国王歌剧院(King's Theatre)演出海顿写的第二组《伦敦交响曲》最后3部作品,即第一百零二bB大调、第一百零三bE大调《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D大调《伦敦》(London)和再次重演的第一百G大调《军队》(Military)交响曲,听众如痴如狂,反响极其热烈。海顿的名声在英国几乎家喻户晓,同时也扬名于德国、奥地利。他在伦敦前后3年共获得2400英镑的丰厚报酬,使其困窘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变成一位富有的作曲家。海顿于1796年在维也纳郊区购置一座住宅,度过了自己平静的晚年。法国大革命时,他在远离巴黎的艾斯特哈齐行宫述职,对这一场震撼欧洲的重大政治事件毫无认识,在他的创作里没有任何反映。1809年5月,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包围维也纳时,他依然安详地住在自己的住宅里,于5月31日与世长辞,终年77岁。
海顿是一位罕见的多产作曲家,莱比锡的布赖特科夫与黑泰尔公司(1791年创办)于1907年至1914年出版的海顿作品集和美国音乐学家罗宾斯·兰登(Robbins Landon,1926~?)主持波士顿海顿学会研究及编纂的海顿作品,有交响曲104部、序曲21首、钢琴协奏曲13部、小提琴协奏曲3部、大提琴协奏曲2部、圆号协奏曲2部、小号协奏曲1部、两架轮擦提琴演奏的协奏曲5部、交响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84首、弦乐三重奏56首、钢琴三重奏31首、三重奏《嬉游曲》125首、钢琴奏鸣曲52首、变奏曲5首以及幻想曲、嬉游曲、遣兴曲(即娱乐曲)、夜曲等器乐作品;还有歌剧18部、木偶歌剧4部、清唱剧与康塔塔8部、弥撒曲12部、感恩歌2首、《圣母经》(Salve Regina)4首、圣母悼歌(Stabat Mater)1首;歌曲47首、苏格兰与威尔士曲调改编曲377首等等。
海顿的大部分作品,同他要表现的资产阶级启蒙精神与乐观精神有直接的关系。他的作品与奥地利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音乐语言明朗、欢快,形式结构完整、严谨,音乐形象鲜明而清晰,继承着巴赫、亨德尔和曼海姆的传统。他的器乐曲,由于通俗易懂,表现了宫廷与民间的风土人情,常被人们作为标题性的音乐欣赏、理解。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他发展、完善了古典交响曲成型的套曲形式,确立维也纳古典乐派所遵循的深刻的哲理性内容与完美匀称的音乐形式相结合的器乐创作原则。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也体现其创作原则,取得了卓越的音乐成就。他所采用的器乐配器法与他的乐队编制是一致的,近似现代的双管编制,通常用第一小提琴陈述基本主题,起乐队的主导作用。木管参与基本主题的陈述与展开。圆号、小号用来加强乐队全奏的力度或突出和声与节奏的效果,其铜管乐器特有的色彩则表现不明显。
海顿有同时代不少作曲家的共同经历,隶属于贵族宫廷,有历史的局限性,尤其是他晚年安于富裕舒适安逸的平静生活,有一些作品缺乏反映法国大革命时代精神的激情和变革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昂扬奋发的感情。但是,作为德奥启蒙思想运动时期卓越的古典音乐大师,他的声誉是不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