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欧洲的音乐文化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欧洲的音乐文化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概述18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壮大、发展,以英国工业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及其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主要标志。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运动影响的加深,这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文化发生很大的变化。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欧洲的音乐文化

概 述

18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壮大、发展,以英国工业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及其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主要标志。各国的历史情况不尽相同,德奥实行“开明专制”的改革,意大利、西班牙、捷克、波兰等国仍处于外国统治的压迫之下,俄国则落后于西欧各国。1815年,俄、奥、普三国巴黎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在欧洲恢复许多封建旧王朝的统治,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首相梅特涅(Metternich,1773~1859)是其中的领导人,他竭力支持恢复封建专制的统治,严酷地镇压一切民主共和运动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已严重地阻碍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日趋巩固的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急剧发展“激化”,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的社会思想亦逐渐形成。18世纪中叶,全欧性的启蒙思想运动在法国首先兴起,以狄德罗(1713~1784)、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霍尔巴赫(1723~1789)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主张用理性、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的知识的钥匙打开人们的眼界,“照亮”人们的头脑,即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严厉地批判封建的道德权威天主教的信条,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唤起人民群众反封建、反神学权威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启蒙”(Illumination)这个词的原意是“照明”、“照亮”、“精神启示”。

18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狂飙突进运动(1770~1785),这是文学领域的启蒙思想运动,代表人物有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和赫尔德(1744~1803)。他们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拥护卢梭的“回到自然”的口号,其作品富于狂放的幻想和生活的激情,他们力求在本民族历史中吸取文学题材,树立民族风格。由于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掺杂着感伤主义。他们对维也纳古典乐派尤其贝多芬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运动影响的加深,这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文化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伦敦那不勒斯威尼斯、巴黎、维也纳等大城市,世俗性、大众性的喜歌剧歌舞、器乐小品(舞曲、小夜曲、浪漫曲)等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新型的歌剧院、专门演出的大音乐会都以公开售票方式向市民群众开放,一般市民家庭、城镇及郊区酒店、旅馆公共场所经常有各种音乐活动。不少作曲家对他们在宫廷、教堂里所处的“艺工”或“奴仆”的地位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热烈地向往着成为在社会上享有平等地位的职业音乐家。由于他们大多数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农民,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仍不得不依赖于宫廷和教会,靠王公贵族资助来开展音乐创作与演出活动。城市音乐生活的活跃和启蒙思想运动的深化,使他们在思想上又倾向于资产阶级和市民群众,力求通过音乐作品与更广泛的听众交流思想感情,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具有的坚定的、乐观的民主意识和时代精神。(www.daowen.com)

18世纪前期歌剧和器乐的继承、发展,各种乐器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良、完善,有关作曲理论和乐器演奏教程著作的大量涌现,特别是钢琴于19世纪初普及而成为一种家庭乐器,使欧洲各国作曲家采用的体裁形式、题材内容日趋多样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维也纳乐派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在探索主调和声体系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手法方面、应用与完善大型的器乐体裁形式结构方面、建立与使用由四组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方面,他们都作出重大的贡献,为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这个时期,有关音乐创作与演奏(唱)的评论刊物在德国、法国、英国先后出现。19世纪初开始,随着专业音乐文化日趋普及,音乐评论(criticism musical,有音乐批评的含意)成为一种专业,有一些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史学家兼做这方面工作,通过发表评论文章解释、批评、分析和评价作品或音乐表演,引导听众如何欣赏音乐,对特定时期的音乐流行起着促进或扼制的作用。音乐评论的兴起,标志着西方音乐文化向新的、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具有普及和提高的深远意义。

西方音乐史学家通常将巴赫到早期的贝多芬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Classic的词源是拉丁语Classicus(指高水平的作家),包含着优秀的、第一流的、标准的、经典的词意。classical作为英语形容词,含意亦是一样的。古典音乐时期或称音乐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亦译:古典风格、古典崇拜),通常指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共同在维也纳形成的“古典乐派”的风格,其代表性作品对当代或后代的音乐家都具有经典的意义。但围绕着“古典乐派”的风格划分范围,至今仍有不同的认定和解释,在西方一直存在争论。一种是着眼于形式的严谨、乐思表达的清晰,以理性为准绳,力求结构完美和手法技艺精巧,具有和谐、均衡、稳定、纯朴和自然的音乐风格特点,即维也纳古典乐派器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风格特征。一种是立足于古典主义精神,将法、意、德之间存在的音乐互相渗透现象看做是超越国界的一种高度发展的音乐文化综合,通过歌剧与交响曲创造了一种欧洲性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音乐风格,即有古代崇高的艺术情趣,形式结构严谨、完美,音乐语言朴素、平易,表现技巧高超、精炼的作品。

但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文学和绘画,他们倾向于重感情的“狂飙运动”精神,而不是理智地拘束于形式的规范化,将音乐表现冷漠化。他们具有理性和逻辑思维特征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各种音乐主题动机发展手法的创立,严谨而灵活的形式结构的运用,都是为了深刻地表现丰富而多样的感情内容。海顿到贝多芬近一个世纪,经历从启蒙思想运动到法国大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特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他们又以其炉火纯青的技法、自然流露的感情、崇高深邃的哲理性思想、严谨而完美的形式结构,体现出具有经典意义的古典音乐风格,这是无须赘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通过大量的乐谱印刷和复制,各种音乐会演出的广泛传播,在西方各国和东方一些国家,形成一种传统而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