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与巴赫是同龄人,生在哈勒城(Halle,有译哈雷),他的生活经历与音乐活动同巴赫相悖。哈勒城这座具有悠久传统的银矿和铜矿的富裕城市,有萨克森贵族化的文化,又有普鲁士封建文化和新兴的市民文化,人们非常轻视音乐家这门职业,将音乐视为一种娱乐消遣品,而不是高尚的艺术。他的父亲作为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中的外科医生和理发师,带有这种富裕阶层的思想偏见,一直反对儿子献身于音乐,主张他学法律。由于当时各个选帝侯都以拥有自己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为荣,显示他们的高贵。亨德尔的父亲不得不听从萨克森君主的劝告,让从小显露音乐天才的他获得学习音乐的条件。亨德尔不同于巴赫,他不依附于任何教会,一生都在寻求王室宫廷作为他自己的艺术保护人,以获得赞助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于1685年2月23日出生,从小表现出他的音乐才华,7岁时在萨克森选帝侯面前演奏管风琴获得赞赏,使他有机会向弗里德里希·威廉·查克乌(Friedrich Wilhelm Zachau,1663~1712)学习,这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具有灵活教学方法的管风琴家与作曲家,给亨德尔打下坚实的和声基础,还教授如何运用曲式学的知识表达乐思,并引导他分析意、德作曲家的作品,提高他的艺术趣味。他在这位大师指导下做了各式各样的练习题,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由于父亲的坚持,他于1702年完成学校法律课程,遵照其遗愿(其父于1697年逝世),进入哈勒大学法学院。同时他谋得一份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兼任每周二小时声乐课程教授的工作。第二年他毅然放弃法律学习,迁居汉堡,立志于音乐创作。他同当地音乐权威、出身于名门的马特松结为密友。这位学问渊博,懂英、意、法语而又学过法律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成了他的导师,两人相处,各取所长。他在汉堡歌剧院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师,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歌剧作品。他的最初的两部歌剧《阿尔米拉》(Almira)和《尼罗》(Nero)于1705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演。
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以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周游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等城市,同意大利有名的作曲家建立私人的友谊关系,广泛地接触意大利各种音乐。他参加罗马教皇圣堂主事、红衣主教奥托博尼主持举办的音乐会,写了两部清唱剧。他于1708年在那不勒斯写的小夜曲《阿奇斯·加拉泰亚与波利费莫》,获得奥地利新总督、红衣主教格吕马尼的赞赏,专门为他撰写歌剧《阿格里皮那》(Agrippina)的脚本,他于1709年完成谱曲在威尼斯首演,以其动听而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歌剧风格,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使亨德尔的名声很快传遍欧洲。他在罗马同具有传奇经历的罗马教廷主教、外交官和歌剧作曲家阿戈斯蒂诺·斯蒂法尼(Agostino Steffani,1654~1728)相识,由这位特殊身份的人物推荐,他于1710年赴汉诺威选帝侯宫廷担任乐长职务,替代斯蒂法尼在那里的职位。斯蒂法尼在汉诺威曾任宫廷音乐总监和歌剧院总管,1689年剧院落成首演其歌剧《狮心王亨利》(Henrico Leone)。由于斯蒂法尼是天主教神父,可以调解信奉新教的汉诺威大公与罗马教皇之间的矛盾,兼任外交官职务,最后放弃音乐从事罗马教廷的政治外交。
1711年,亨德尔用14天时间写成的歌剧《里纳尔多》(Rinaldo)在伦敦首演成功。当时英国正处于音乐文化发展低潮,清教徒在1688年所谓“光荣革命”以后再一次掀起对文化艺术开放的攻击,在伦敦没有一个知名的本国作曲家能从事自己的音乐活动,致使意大利人乘虚而入占据英国的乐坛。当时英国女王安妮拥有欧洲最好的意大利歌剧班子,有不少优秀的歌剧演员。她将亨德尔看做是第一流的意大利作曲家,赞赏他的音乐才华。为了获得女王的欢心,他于1713年初写了一首庆祝英国战胜法国而取得海上霸权的《感恩赞》(The Deum),赞美歌颂女王。相隔一个月,他于同年2月又写了一首富于谄媚性的歌颂性康塔塔《安妮女王寿颂》(Odefor the Birthday of Queen Anne),吸取珀塞尔的风格和形式进行精心的创作。女王对这两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都非常满意,给予亨德尔优厚的俸薪酬劳。按照英国的法律规定,外国音乐家为国家大典作曲,必须获得国会的审定和授予权才有合法地位。安妮女王破历史先例,给亨德尔授予“英国宫廷作曲家”的称号。从此,亨德尔的生活与创作,直到逝世,始终同英国联系在一起。
1714年女王逝世,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为乔治一世,昔日的主人变为新的君主,亨德尔在英国的处境相当尴尬,因当年他没有遵照公爵的旨意如期返回工作,而是投靠女王获得重用。他根据乔治一世的艺术趣味写了歌剧《阿马迪基》(Amadigi)于1715年5月在伦敦首演,重新得到这位君主的欢心。两年后,他为乔治一世和王室遨游泰晤士河写了著名的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Water music,1717)。
1719年亨德尔参加皇家剧院的创办,这是一家意大利歌剧院,由英王支持而采取股份投资组建的。总资本5万英镑,每股为100镑可在剧院里占有一个座位。英王占有一个包厢每年付1000镑。亨德尔受命主持剧院的音乐工作,负责全部演出管理事务,约聘演员,组织创作和演出。1720年至1733年,他为皇家剧院的歌剧演出写了20部作品,其中《拉达米斯托》(Radamisto,1720)是奉献给乔治一世的,曾吸引不少英国显贵来观看。但他们对一个德国人创作意大利歌剧极为不满,另从罗马聘请乔瓦尼·博农奇尼(Giovanni Bononcini,1670~1747)来为皇家剧院创作歌剧,同亨德尔竞争。
亨德尔于1726年正式加入英国籍,他的歌剧创作与演出活动依然接连地遭到失败。王公贵族嫌他的作品过于严肃,不能悦人耳目;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他的歌剧充满着贵族阶层的艺术趣味,经常批评、讥讽他的作品。1728年《乞丐歌剧》在伦敦的上演成功,对他是更加沉重的打击,他被英国人当作嘲笑的对象。由于英国王室内部的明争暗斗,他苦心经营的剧院终于1737年宣告破产。
在英国,亨德尔还碰见两位歌剧创作劲敌,即那不勒斯的尼科洛·安东尼奥·波尔波拉(Nicolo Antonio Porpora,1686~1767)和德国以那不勒斯风格而闻名的约翰·阿道夫·哈塞,这两位作曲家擅长写美声特点的意大利式的咏叹调,用华丽而优美的旋律悦人耳目,其歌剧作品在伦敦上演受到欢迎。经过多次的失败,亨德尔终于醒悟过来,他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不仅拥有政治、经济的权势,他们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要求发展英国的文化艺术。面对英国听众,他考虑选择采用清唱剧这种近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以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去反映英国人的思想感情。(www.daowen.com)
英国是信奉新教的国家,广大群众喜爱唱英文的《圣歌》(Anthem,即赞美歌),歌词取自《圣经》的词句。为了适应英国群众的心理和爱好,他从清唱剧这种体裁上寻找到新的创作途径。他以前写过清唱剧,有一定的创作经验。1737年皇家剧院倒闭后,他负债累累,陷入困境之中,神经受到严重的损伤,但经过短期疗治奇迹般地恢复健康,这一年10月至12月间即动手写悼念卡罗琳王后的《葬礼圣歌》(Funeral Anthem),歌剧《法拉蒙多》(Faramondo)和《赛尔斯》(Serse,1738年初完成)。紧接着,他以顽强的毅力创作清唱剧《扫罗》(Saul)和《以色列人在埃及》(1srael in Egypt)于1739年在伦敦国王剧院演出,以史诗般的宏伟气势令英国听众耳目一新。然而,由于战争和严寒的袭击,当年冬季伦敦市面萧条,剧院、音乐会演出完全停顿,他的作品再次受到一些人的攻击。1741年底,他应爱尔兰总督邀请去都柏林主持几场音乐会,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于次年4月12日首演于都柏林,获得很大的成功。因为教徒们的抵制,这部作品在伦敦演出时不受欢迎,直到1749年才重新演出受到欢迎。
1745年,面临斯图亚特王朝在法国支持下的复辟危机,英国掀起保卫君主立宪政权的爱国群众浪潮,亨德尔亦投入这一场战斗,于1746年写了反对侵略鼓舞士气的《献给伦敦绅士志愿军之歌》和《应时清唱剧》。当坎伯兰公爵(乔治二世之子)在卡罗顿洼地率英军战胜叛军而凯旋归来时,亨德尔于1746年2月在伦敦演出清唱剧新作《犹大·马加比》(Judas Maccabaeus,1745),作为一部“胜利的赞美诗”献给这位公爵,得到英国人空前的热烈欢迎,他被誉为“英格兰的民族音乐家”。
从1747年起,亨德尔放弃原先以照顾王室贵族观看演出的订座办法,采用公开售票方式将他的作品演出开放给一切人士,他的音乐会几乎场场都满座,使他获得固定收入,在晚年安心地进行创作。1749年,为庆祝“爱斯拉沙伯和约”生效(这是奥地利女王于1748年10月与参战国共同签订以结束“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在伦敦绿色公园举行盛大晚会,他写了《焰火音乐》(Fireworks Music),这是一部由小号、法国号、双簧管与大管组成的大型管乐队演出的器乐曲,当时演出的人数达100人之多,场面十分壮观。后来增加弦乐器,分为六个乐章,用于音乐会演出。其后,他又完成六部清唱剧和修订早期的作品《时间与真理的胜利》(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08年起稿,1757年定稿)。
1751年底,亨德尔的视力衰退,两年后双目完全失明,他仍倔强地坚持音乐社会活动。在他逝世前几天还再度弹奏管风琴,于1759年4月6日亲自指挥《弥赛亚》的演出。一周后,他于这一年4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74岁。他的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名人墓地,雕刻家罗比雅克在伦敦沃克斯赫尔花园里为他塑造一座白大理石像,表示英国人对他的永久纪念。在他诞辰一百周年(1784)时,伦敦举行有540人参加演出的隆重而盛大的纪念仪式,欧洲各国都举行纪念会。
亨德尔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音乐遗产,贝多芬十分崇敬地称他是“一切大师中无可比拟的大师”,说“去学习用如此简单的手法来达到这样伟大的成就”。他的创作成就对维也纳古典乐派有很大的影响。1856年在德国成立亨德尔协会,收集、整理和出版他的全集。20世纪在伦敦还成立亨德尔歌剧协会,使他的作品在西方广为人们所认识,并在世界各国流传。
德国亨德尔协会于1859年至1902年整理出版他的全集共96卷,作品数量很多,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歌剧50部、清唱剧33部、宗教音乐20部、各种康塔塔100多部、大协奏曲25部、键盘乐器协奏曲(管风琴、羽管键琴、竖琴)17部、管弦乐序曲和组曲11首,三重奏鸣曲20首、独奏奏鸣曲26首,还有各种键盘乐曲、舞曲、进行曲、室内声乐曲以及英、德、意文歌曲和拉丁文歌曲等。1791年,在伦敦举行亨德尔诞辰纪念活动,有1000人参加《弥赛亚》演出,第一次访问英国的海顿有幸在座聆听,这位奥地利音乐大师激动不已地说:“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亦说过:“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极愿跪在他的墓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