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原名:罗兰·德·拉絮斯(1532~1594)和菲利普·德·蒙特(Philipp de Monte,约1521~1603)是佛兰德乐派最后两位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同意大利的帕莱斯特里那、西班牙的维托利亚都是16世纪复调音乐的大师,是雄踞于这时期欧洲音乐发展顶峰的佼佼者。
拉索,这是意大利人对他的称呼,生于蒙斯(Mons,今比利时南部城市),在圣尼古拉教堂(St·Nicholas)唱诗班当过歌童,12岁时赴意大利,1553年至1554年任罗马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唱诗班指挥。他去过英国、法国和安特卫普等城市,于1556年被召至慕尼黑担任巴伐利亚公爵阿伯尔五世的圣乐队乐师,1650年起主持这个乐队,直至逝世。他周游欧洲各国,博采各音乐流派之长,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为基础,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他与同时代的佛兰德绘画大师皮埃特·勃鲁盖尔一样,通过自己的艺术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
拉索的作品有2000多首(部),近代德国音乐史学家弗朗茨·克萨韦尔·哈贝尔(Franz Xaver Haberl,1840~1910)和阿道尔·桑德贝格尔(Adolf Sandberger,1864~1943)合作于1894年至1926年,将他的三分之一的作品编辑成21卷出版。德国奥格斯堡的贝伦赖特出版公司相继于1956年开始出版拉絮斯全集。(www.daowen.com)
拉索的创作涉及当时各种流行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体裁形式,有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歌、受难曲(Passion Music,复活节前后吟咏《福音书》中耶稣受难经过时用的圣咏,由3人分别歌唱基督、福音师与众信徒,15世纪起众唱段用合唱)、诗篇歌(Psalm,即赞美诗圣歌)、牧歌、“维拉内拉”、歌谣曲尚松、利德合唱曲(Chorale Lieder,德语合唱歌曲)、新教众赞经文歌(Chorale·motets,路德教派的赞美诗圣歌)。他的音乐作品以四、五、六声部为多,亦有二声部、三声部、七声部、八声部、九声部和十声部的,复调技法精湛,大胆地汲取牧歌和歌谣曲尚松的表现手法,将多线条的复调织体与清晰的和弦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富于变化的节奏以及半音阶变化音和半音和声变化来表现各种世俗生活的感情。有的作品还汲取威尼斯合唱风格,采取主调和声手法。他在宗教音乐作品中常用民间歌调作为主题。他于1600年在那不勒斯写的一组12首经文歌《西比尔的预言》(Prophetiae Sibyllarum)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西比尔(Sibyls)是《圣经》中的女预言家,她们预言基督的到来。雕刻大师米开朗琪罗在罗马西斯廷小教堂天花板两侧描绘了5个西比尔富于幻想而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形象。拉索则采用《预言》的拉丁语译文作歌词,为12个西比尔各写一首经文歌,全部用四声部结构,半音和声的运用相当大胆,各声部基于和弦进行又经常交叉起来,节奏灵活,音乐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充分地反映了作曲家的人文主义艺术激情。
拉索的世俗作品趋向轻快、活泼,其中有一些爱情歌曲表现了生活的激情。无伴奏合唱《回声》(Echo)是他的世俗音乐名作,采用意大利民间体裁,用简洁而巧妙的卡农手法模仿山谷间人声回荡的效果,着意表现一种明朗乐观的情绪,至今仍为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喜爱。他的两个儿子费迪南(Ferdinand de Lassus,1560~1609)和鲁道夫(Rudolph de Lassus,1563~1625)都继承父业,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