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表面看和一般的艺术类课程差别不大,其实却是一个具有“穿透力”的课程,因为抽象艺术的思维、境界、创作方式、审美原理,价值形式都和传统的艺术完全不同,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既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所陌生的艺术观念,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价值理念。
以往我们社会提倡的价值理念,无论是“政治至上”、“财富英雄”、“道德楷模”,都是具有“功利主义”特征的理性价值,都有一个目的在前面,都是“逐利”的。“逐利”是人类理性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特征。一切社会发展都以“逐利”为驱动力的。“逐利”并没有错,只是仅有“逐利”性,会使得这个社会的品质趋于庸俗,因为高尚总是和“非逐利”有关,和奉献有关。在理性主义范畴里,即便是“奉献”也是带有功利倾向的。只有非理性、非功利的人类生命行为,才可能真正体现生命本体,才是人性中善的最高表现。
抽象艺术往往被人认为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只和审美有关,其实,抽象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非理性思维方式,非功利的生命目的。抽象艺术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艺术,它不传递给人社会化的信息,社会信息大都是有功利目的的。抽象艺术传递给人的是生命信息,是审美和创造的思维方式。在一个高尚情感极其缺乏的社会,抽象艺术给人们一个精神洗礼的家园,让被理性功利主义麻醉得“找不到北”的心灵洗涤、大脑充氧、灵魂出窍,真正体现生命的和谐与温馨。这也就是未来和谐社会的艺术象征是抽象艺术的真正原由。
复旦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群体之一,为什么一门选修课对他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和震动?并不是因为我有何超能力,是抽象艺术这个学科的魅力,这门课与众不同,与以往他们在应试生涯中所接触的所有课程不同。如果只是一般的艺术鉴赏,就他们的基础和文化素质决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馈。他们肯定在这门课中,获得了他们的经历和思维中所没有的知识和智慧,他们才可能报以掌声!连复旦的学子都没有这样的精神储备,可想我们的社会大众该多么缺乏!延伸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缺少非理性思维和抽象艺术文明的熏陶,在文化整体上会显示出它的缺陷。
“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的母本是中国抽象艺术学、抽象艺术学、抽象文化学。抽象艺术学科在中国还是一个处女地,至今为止,全国大学中只有复旦大学开设了这个课程,全国大学和所有的文化研究部门,都没有设置这个学科,而事实将证明,抽象文化、抽象艺术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艺术,也将对未来人类的文明与人性建设,贡献自己的潜力和能量。
复旦大学在走向中国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和扶植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开发、研究、普及、却在未来可能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创新学科。“开发和创新”在现有学科中要实现质的突破困难重重,但是在一个文化的“盲区”,一块处女地,实现突破要容易得多。中国抽象艺术学、抽象文化学就具有这样的潜质。它是中国现有文化的“盲区”,而这个“盲区”却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抽象文化与文明,蕴涵着人类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精神宝藏,它的“挖掘”可能对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抽象文化与文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缺少权威专家对抽象艺术学科的价值论证,因此,抽象艺术学作为创新学科会碰到很多质疑,而这种质疑大多是因为“陌生”,对一个“没有专家、没有权威”的陌生文化领域,质疑是当然的、必需的。但是,仅仅只有质疑是不够的,双方还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个学科的“有效性”和“无效性”。作为核心课程的《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经过两个学期的开课和一百多位复旦各科系学生的听课,得出了一线数据和调查文本,来验证作为一个创新学科的“使用价值”,以此来进一步证明,这个学科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课程具有创新性。《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的实质是“抽象艺术学”和“抽象文化学”学科的通俗版,“抽象艺术学”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艺术文化学科,尚处在开创阶段。有人会认为这只是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其实,无论从艺术形式、审美理念还是思维方式方面来看,抽象艺术和一般艺术是有很大不同的。抽象艺术是非理性思维,普通艺术是理性思维,相对应的是各自不同的审美方式,将抽象艺术单独研究更符合人类的思维和生命方式。抽象艺术学是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学科,也是中国人文学科中的缺门。这个学科的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将来会体现并且受到重视。复旦能够成为这个学科的开创性大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www.daowen.com)
其次,课程具有学术性。学术贵在创新,“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抽象艺术学)填补了中国这个领域的学术空白。人的非理性的生命方式、非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生命方式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严重缺乏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知识普及。作为一门学科,它还刚刚萌芽阶段,但是作为人类生命现象,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具有当下性和未来性,是可以给人思维指引和生命价值领悟的重要学科。
第三,“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在教学上显示出非常理想的“落地性”。将抽象艺术、抽象文化的学术性,如此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学生并且能够引起强烈的发响,显示出这个学科的强大的生命力。以往我们认为通俗易懂的写实艺术,其实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远,因为技术化的创作过程让很多人敬而远之。写实艺术的技术性使得这门艺术的门槛较高,技术将艺术从老百姓的身边拉走了,技术将绘画贵族化了,脱离群众化了。而抽象艺术入门强调的是理解和自由,这是每个成年人都拥有的。因此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抽象艺术是自由艺术的人性化的艺术。
第四,“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的观念价值。抽象艺术是非理性艺术,是非功利纯生命的精神艺术。抽象艺术传递的是生命意识和人性精神,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抽象艺术的非功利性给人以积极、健康、无私、唯美的生命思维和价值观念,将人性提升“上帝”身边,反省人生、社会与生命,这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和”,可以使人在浮躁学会平和,在迷茫中找到清醒。因此,学生们说,《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不仅仅是一门审美课,更是一门艺术哲学课,是思维方式、生命观念和人生价值课。相信作为一门学科,“抽象艺术学”会在将来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一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当今教育中德、智、体、美,和社会教育中的真、善、美、爱,都将“美”,放在其中可见美之重要性。但是,为什么一百年以来“美育”的效果甚微,人的情操未见高尚,反而越来越低俗。可见一百年来的“美育”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不是“美”,而是对“美”的理解和使用中过多地介入了社会、政治、道德等非“美”的因素,将“美”世俗化了。美是非理性的,是纯粹的,只有在抽象的意义,美才能够保持的美的纯粹性。美育的使命就是要保证让“纯粹的美”来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思维和意境。让人的纯粹中唤醒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由。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抵达蔡元培境界:“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前四十年是战乱,后六十年中的前三十年,政治动乱不止,后三十年成为了经济躁动区,整个社会都被“浮躁”了,中国人没有机会“美育”。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将美从人们的知识结构与心灵感应中彻底驱逐。中国人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是“美盲”。一个缺少美和审美能力的社会是一个何等枯燥贫乏的社会,一个缺少美的民族在世界上谈什么高尚与尊严呢?一个缺少艺术氛围与素养的大学是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美育”很可能是中国当下教育重点之一,也可能是未来中国文化与精神的脊梁。
中国正朝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社会方向前进,抽象艺术学的宗旨和“和谐社会”的社会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和谐社会”的艺术形态与美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将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和承诺,而抽象艺术学学科应该在这个伟大的社会进化与变革中贡献自己的能量。
2009.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