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抽象艺术在中国受冷落是有历史原因的

抽象艺术在中国受冷落是有历史原因的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这个上升期的来临,在抽象艺术的理论和学术上,中国应该有所准备。当然,抽象艺术在中国受到冷落是有历史原因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中国的彩陶、青铜图案,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形式,中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超以象外”的哲学、美学论点,无一不证明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尽管“抽象”词组是通过翻译外来的,但是“抽象”所表达的意境和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比比皆是。

抽象艺术在中国受冷落是有历史原因的

——历史观、学术观、审美观价值观

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人气,使得抽象艺术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更多的人希望了解抽象艺术、亲近抽象艺术,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路径”。抽象艺术的世界顶端地位和中国抽象艺术的边缘化地位,落差巨大,这种巨大的落差也为抽象艺术在中国未来的前景埋下伏笔,也为先知先觉的人群提供了绝佳的“进场”机会。可以预期一个抽象艺术的上升期即将来临。这个上升期不仅是市场的,更是学术的、理论的、审美的。为了这个上升期的来临,在抽象艺术的理论和学术上,中国应该有所准备。

在研究抽象艺术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如此之大,上千所美术院校,无数家学术机构,竟然没有一家以抽象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机构或单位。专业研究抽象艺术的学者专家也寥寥无几。大多数评论家都是学术万金油,什么都搞,顺带也搞一下抽象艺术评论。几乎所有的抽象艺术理论和评论的立论基础都是西方的,都是一百年前诞生的“架上抽象艺术”的经典理论。也就是说,在中国,抽象艺术民族化、本土化的系统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抽象文化是生命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生命方式中,抽象的生命方式也是占有重要比例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抽象的(即非理性、非功利的)生命方式,是人的生命天性和本质。人的一切理性的、具象的、社会的生命方式几乎都是生命的手段,而生命的目的则是“抽象的”,是人的“七情六欲”和“感觉享受”。抽象艺术和人的抽象生命方式接轨,是直接服务于人的非理性(抽象性)生命方式的,通过视觉的形式审美,完成生命享受目的。抽象艺术和延伸出去的抽象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不应该忽略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抽象文化、抽象艺术和人的生命方式的关系太密切太重要了,我们的文化研究没有理由让这个领域一直空缺。

当然,抽象艺术在中国受到冷落是有历史原因的。三十年以前,抽象艺术还是挨批判的“资本主义艺术”,没有人敢碰、敢玩,因为这是政治禁区。吴冠中八十年代写出艺术的“形式美”、“抽象美”的文章时,受到的“围剿”还历历在目。这样的潜意识和惯性一直延续至今。二是可能是大家都认为抽象艺术是外来艺术,抽象艺术在西方经历了百年耕耘,理论问题西方理论家都解决了,用不着中国人来操心。因此解释抽象艺术只要翻开西方经典就可以了。这两个原因就使得中国的理论界和艺术教育界缺少了对抽象艺术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也使得中国的抽象艺术普及教育至今是零。

对于抽象艺术,强势的观点是:抽象艺术是外来的艺术,是西方人一百年前在欧洲创立的,创始人是康定斯基。另一种观点认为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中国的彩陶、青铜图案,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形式,中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超以象外”的哲学美学论点,无一不证明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尽管“抽象”词组是通过翻译外来的,但是“抽象”所表达的意境和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比比皆是。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并且坚持这种观点,《中国抽象艺术学观》这本理论专著就是为了中国抽象艺术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www.daowen.com)

要解决这个“争议”,必须找到争议的逻辑源头。抽象画、抽象视觉形式、抽象符号、抽象图案、抽象意境和抽象审美等等,这些和抽象艺术有关的“形式和意识”是否都是“外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能从西方美术史中去寻找,他们对抽象艺术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美术史的观点中。西方美术史观点的局限在于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抽象艺术,讲的往往不是艺术本体而是人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多变的,艺术本体和人性本体一样,千年难变。强调中国抽象艺术早已有之的立论根据是五千年甚至更久,但是,也不能从中国美术史中去找,中国美术史至今还没有关于抽象艺术的文字记载和理论论述。

中国抽象艺术必须创立本民族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不仅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文化的战略需求,也是一个地域艺术和群体艺术的战术需求。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文化战术,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持。为了写这本书我准备了将近五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整理、修改、编排。写书对一个职业画家来说是一件太奢侈的事。因为要耗费大量的有效时间,写书的时候必须停止绘画。从当今“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学概念来说,写书是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的苦活累活,是一种文化献身行为。成长于理想主义盛行的八十年代的我,似乎命运注定要为理想献身,这个理想是个人、群体和国家利益的三位一体。因此别无选择。

这本书是按照“中国抽象艺术学”的思路来建构、命名的。当书稿完成的时候,突然感到,《中国抽象艺术学》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学科,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本人在写作过程中,尽管化了很多时间和力气,但是,终究时间太短,精力有限,在这本书的结构和框架的合理性、学术的严谨性和体系完整性、严密性上,可能不是很成熟,还会存在遗漏。在一些观点的论证和阐述上,推敲和打磨的精度也未必就够。在各章体例的统一性上还有明显的欠缺,有的章节只是利用了现成的文稿,而没有按照学术方式来“步步紧逼”,丝丝入扣。因此,此书仅仅作为自己对“中国抽象艺术学”的观点和心得。既然是观点,可以是一家之言,即使有所疏漏和欠缺,也无可厚非。一方面可以减轻一些学术的心理压力,同时,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在抽象艺术理论的沉寂中开辟一块“闹土”,引发学术关注和审美者的需求,吸引更有实力的后来者,希望他们能够将“中国抽象艺术学”的学术大旗从我这里接力。

创新观念是本书写作的主要动力,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重点的思考和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