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双喜
许德民先生的《抽象艺术文化论》分为抽象艺术本体论、抽象艺术价值论、抽象艺术批评方法论、抽象艺术文化论、当代艺术论五个部份,很显然,这里面有着强烈的体系构建的愿望,这是任何一个学科草创期的开拓者都会产生的拓荒者的理想。但是对于诗人出身的艺术家许德民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长篇大论,更像是一个审美旅行者的航海记录,其间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论辩的激情,虽然也有一些较长的论文,但更多的是简洁明快的诗性论说,最短的文章竟然只有300多字!
如果说,2009年许德民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抽象艺术学》专著,是他在通识教育领域里的基础之作,这本《抽象艺术文化论》则将视野拓展到社会、艺术和国民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进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觉文化领域。如果说,抽象艺术可以成为一种“学”,那么,许德民就是中国抽象艺术领域的一位探险者、倡导者。需要指出的是,“抽象”是各门科学都会涉及到的人类思维的方式,“抽象主义”是20世纪西方美术史上特定时期的艺术运动与流派,“抽象艺术”却是古今中外皆有的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与具象艺术共生而并行,只是在功利性很强的中国社会环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个显明的事实是,中国有著名的十大美术学院,开设美术系科的大学有数百所,但目前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抽象艺术教学与科研单位。
许德民本是一位优秀的海上诗人,但在80年代中期介入绘画,开始接触抽象画,90年代沉迷抽象画创作,2000年成为职业抽象画家并开始抽象艺术理论探索和研究,完成他多彩人生的“千年转型”。他从2000年开始在上海筹办角度抽象画廊,举办抽象艺术展,免费讲座,策划抽象艺术高峰论坛,编《中国抽象艺术》杂志,写博文、出版专著,在大学开课,巡回演讲,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抽象艺术文化。中国美术界多有从事抽象艺术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但像许德民这样将抽象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当作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不求回报,乐此不疲,却真是极少。
中国当代缺少抽象艺术文化的历史与学术研究,也没有师资和教育普及。30多年来,中国所有的抽象画家几乎都是自学成才,没有经历过抽象艺术的基础训练。而在理论方面,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就有过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争论,但在艺术史论界并未将抽象艺术当作一个系统的学科进行研究,有关抽象艺术的理论资料也都来自对于西方抽象艺术的翻译介绍,最有名的,当是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和《艺术中的精神》,在当时曾经有过多个版本的译介。近年来,中国抽象艺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上海则成为中国抽象艺术的重镇,有李旭、许德民等一批策展人持续地推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北京的荣剑博士也通过开设专业性的抽象艺术画廊锦都艺术中心持续进行抽象艺术的推广,我本人也在北京、上海策划过多个抽象艺术展,并且与许德民先生有过许多对抽象艺术的学术探讨。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就有留学法国和日本归来的中国艺术家进行抽象画的探索。80年代的新潮美术中,也有许多青年画家以西方抽象艺术为范本,进行抽象艺术实验。90年代以来,国内有一批实验水墨画家,持续进行抽象水墨艺术的创作,如杭法基、王川、张羽、刘子建、王天德、石果、魏青吉等,而尚扬、王怀庆、周长江、丁乙、王易罡等人则是抽象油画的翘楚。近10年来,有一批从海外特别是德国、法国留学归国的抽象艺术家,在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上风头正劲。如谭平、孟祿丁、江大海、苏笑柏、朱金石、张国龙、马树青、黄拱烘等,还有一批更为年轻的艺术家正在默默耕耘,令人期待。
许德民在本书中提出的“抽象艺术是‘非理性’的”,容易引起误解。其实认真细读他的文字,可以知道,他说的“非理性”,是指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非主题”、“非问题”,即康德所谓“纯粹审美”。许德民所讲的“非理性思维”即“感性思维”,是指抽象艺术的创作,不需要社会化、功利化,具有逻辑理性的“思想”,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排斥对于艺术形式的冷静把握,即“形式理性”。许德民的这一理论来自于他的一个基本美学理念,即“审美先于思想和观念”,“人的自然本能先于社会美学”。所以他认为“抽象画不需要思想,但不反对人们在审美时赋予它自己的思想”。
近十多年来,许德民着重探索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1、建立中国抽象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
2、寻找“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的立论根据。
3、重写中国美术史(呼唤中国抽象美术史)。
4、纠正“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www.daowen.com)
5、探索抽象诗和抽象诗学。
许德民将“抽象文化”解读为一种“非理性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非功利文化,而抽象艺术是抽象文化的一部分。他将抽象艺术当作文化来推广,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抽象艺术缺乏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抽象文化悠久传统和文明的古国,通过抽象艺术来推广抽象文化,可以让中国人从小接受抽象文明的熏陶,了解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拓展人的视野和境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许德民认为抽象艺术是可以“懂”的,是存在着高下优劣的,是可以评判的,是有标准的。其中的关键是从形式入手,撇开意识形态,进入形式结构实证解读,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当然,构建抽象艺术的形式实证系统,需要广泛的艺术史图像资料与研究分析,并且建立起若干具有专利特征的图像类型,从而才能对当下发生的抽象艺术作品进行“专利检验”和“品质测量”。这些工作的背后,当是一个国家对抽象艺术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与接受,以及民众普遍性的比较高的抽象艺术文明程度。
许德民认为,人类早期的美术作品中,有大量的抽象元素和符号,他是从人类的天赋角度来看人类早期抽象艺术。西方架上抽象绘画100年与中国抽象艺术5000年。中国远古彩陶时期大量的器皿图案中,只有少量鱼、鸟、人头的图案被当作中国绘画史的源头,而大量的远比写实图案成熟和精美的几何抽象绘画,却只能被归类成“装饰图案”,在美术史上一笔带过。
对于许德民的“抽象艺术中国古已有之”的观点,主要的反对意见有两种:一是认为装饰图案只有抽象审美、抽象元素,不是抽象画。二是认为西方抽象绘画有观念和思想,中国早期装饰图案没有观念。有许多人甚至是专业的美术史论家和批评家,一直拒绝承认中国古代抽象符号和元素是抽象艺术。倒是葛兆光教授在其《中国思想史》中指出,“上古人类已有了审美意识和以对称、整齐、夸张、怪诞为美的观念。”
许德民先生非常谦虚地将他的新作发给我,让我提出意见,我在先睹为快的同时也深知,对于许德民的《抽象艺术文化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读,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质疑。在这里,我仅对他的“抽象是人类的天赋”这一论据提出一些疑问。许德民认为“理解和欣赏抽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类的天赋”,不知这一论点在人类学、审美心理学、视觉发生学等方面有无实证基础?如果是,这种能力和天赋为何会在当今的中国隐而不显,需要有识之士竭尽全力去启蒙和教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人类与抽象之间的屏蔽?是什么在人类与抽象之间建立了“防火墙”?如何打破这一屏蔽,解放人类感知和创造抽象文化的能力?对于许德民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人的本质在于享受生命,抽象艺术给人以愉悦和快乐,享受抽象艺术就享受生命”,我在赞同的同时也有疑问,抽象艺术给予人的只有愉悦和快乐吗?要知道,具象艺术也能给予人愉悦和快乐,而抽象艺术是否还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生命体验?
无论如何,我都认同许德民对于抽象艺术的推崇与推广,并深为钦佩他十多年来在抽象艺术及抽象文化的研究推广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从他所教过的复旦大学的众多青年学子那里,传来的反馈是令人兴奋的。这些优秀的青年学生,在接受抽象艺术的启蒙教育后,发现了另一种生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非理性思维(即非功利的生命思维),这为他们观察生命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角度,增添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对比和选择,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生命的理解。我想,当我们拿到《抽象艺术文化论》这本书时,在许德民这样热情而专业的“导游”带领下,走进抽象艺术和抽象文化的精神殿堂后,一定会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一种新的视觉生活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2013.11.18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