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每天练一练,坚持一个月,身体会有所改变!

每天练一练,坚持一个月,身体会有所改变!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右脚向前迈一步,脚尖着地,重心置于左脚;身体面向左侧,双手同脚顺边前后扬起45°。4.抖虼蚤+岩鹰展翅节奏:2/4拍,八拍完成动作。1—:右脚向前迈步,左脚勾脚靠于右脚脚腕后部,同时右腿屈膝;双手十指交叉背于身后,重拍向下由肩部带动做“抖”。动作中保持身体前俯45°,头部随摆,眼睛看斜下45°,膝盖松弛颤动,胯部摆动幅度大。

每天练一练,坚持一个月,身体会有所改变!

1.铜梁大蠕龙的历史起源

铜梁龙舞的滥觞已无法细考,只能根据古籍文献、出土文物以及本土民间传说,大致梳理出铜梁龙舞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族源上来看,铜梁古为巴国之域,巴人崇拜龙蛇,龙是巴人崇拜的原生图腾;在方位上,铜梁地处涪、琼二江交汇处,常有洪水泛滥成灾,民间传说鲁班曾在此修庙祭祀神龙,天降神龙治服了涪江水患,故当地百姓奉龙为神,所以在年节时总要舞龙灯以求平安;铜梁著名老艺人沈俊生说他的先辈曾传说,铜梁在唐宋时代就有龙舞活动了,但以上推论都无据可考。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铜梁县志》载,明代河南巡抚胡尧臣(铜梁安居人)在《圣水寺灵异记》一文中说:“邑(安居)治北五里许,有川名兜溪”,“上有圣水寺,考寺旧庙碑载:宋徽宗时,宫内火灾,兜溪龙王敖广仙妹珍淑,行雨解救有功,乃投金牌抛江设祭,敕封东淮洞达慈孝龙女元君。”胡亲见当地民众到圣水寺吊瓶投江求雨之盛事,乃著文以记之。此为铜梁人对龙崇拜之早期的文字记载,这充分说明铜梁龙舞的产生应早于明代,由笃信演化为娱乐而相沿成习。17世纪的明清时代,四川盆地已经流行着这样的民间谚语:“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合川看春(春会)”。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更是浓墨重彩地记叙了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由此可见,铜梁龙舞艺术清代已达到鼎盛时期。

同时,古巴渝地区的几次大移民,如商周巴人由武落钟离山西迁、元明清的两次“湖广填四川”,以及本世纪抗日战争时期的外省民众内迁,都不断地丰富着铜梁龙灯文化,使铜梁大蠕龙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得到层层深化。每年元宵节是民间社团自发组织舞龙等活动之日,一般在腊月三十日家家张灯结彩;正月初九走亲访友后便是“龙出行”,城关各社保、帮会分别先带龙灯队伍到各大铺户和社会名士门前百年道贺,主人点烛、焚香、鸣鞭炮“接龙”,各龙灯队伍同时到城内各庙宇前走“之字拐”“拜四方”,谓之“拜庙”;正月十三、十四日龙灯大聚会,形成舞龙高潮;正月十五日晚,县城各主要街道龙灯竞舞,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而后集中“烧龙”,意在神龙升天,龙灯活动就此圆满结束。

2.铜梁大蠕龙的现当代发展历程(www.daowen.com)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虽然铜梁龙舞的起源无法细考,但其盛于清,繁荣于当代的发展进程是不容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众百姓每年新春仍沿袭了耍龙灯、舞大龙庆丰收的习俗,铜梁龙舞发展非常兴盛。20世纪20年代,该县民间艺人吸收、综合“火龙”“正龙”以及“彩龙”造型、舞姿上的特点,不断改进而成为铜梁龙舞中最具代表性的“铜梁大蠕龙”。从道具制作与表演形式上看,铜梁大蠕龙的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黏糊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大蠕龙”,也称为“铜梁大龙”。

从发展轨迹上看,多次重大的表演、比赛活动给铜梁大蠕龙的艺术创新带来了机遇。自1958年“大跃进”后,民间纸扎业渐渐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铜梁龙舞被视为彰显帝威的封建糟粕几乎销声匿迹;20世纪70年代末,铜梁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始向本体回归;1980年元旦,铜梁县文化部门组织民间艺人扎制一条大龙在县城公开玩舞,自此蛰伏20余年后,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得以再世;1982年,在全国性的民间文艺大搜集活动中,经重庆市文化部门的指导,铜梁县全面整理了自己的龙舞艺术;1983年年底,铜梁龙灯参加重庆市广场文艺调演,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1984年元旦,铜梁文化局组队数百人,将铜梁龙灯会主要品种带至重庆主城区街道游展,引起新闻媒体广泛关注;1984年4月,重庆杂技团携两条铜梁蠕龙赴西欧法、英、瑞、比等国演出;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上,9条铜梁大蠕龙参加天安门大游行,世人为之瞩目;1988年,县政府建立了第一个铜梁龙舞表演团体——川剧艺术团舞龙队,铜梁龙舞由此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娱乐活动,开始走向动作更加规范、表演性更强、技艺更精湛的发展道路,川剧艺术团舞龙队结合专业优势丰富了铜梁大蠕龙的艺术样式并将龙舞这种艺术形式表现于舞台之上,整理了三环套、龙摆尾、龙抱蛋、双起塔、马步回宫等民间舞龙套路,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舞龙大赛上,铜梁大蠕龙获金奖;1992年,获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最嘉奖;1994年获福州“佐海杯”全国舞龙邀请赛第一名;同年铜梁舞龙队被中国龙狮协会冠名为“中国国家舞龙队”,铜梁龙具被国家体委指定为比赛标准道具,铜梁龙舞套路被国家体委指定为比赛标准套路。铜梁龙舞得到进一步创新发展:步伐上新增了高低步、矮步;技巧上新增了侧翻身、悬空翻、大劈叉;龙姿态上新增了龙旋风、车轮转、叠坐式、筑长城、高翘尾、平盘、斜盘、高塔盘等十几个套路;1995年5月,获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龙比赛第一名;同年7月获广东“挂绿杯”国际龙狮邀请赛金奖;1996年,铜梁龙灯代表团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1997年,铜梁舞龙团在北京首届龙舞艺术节夺得最佳表演、最佳组织、最佳编导3项大奖;1998年,铜梁龙灯赴新加坡举办灯会;1999年,铜梁龙灯赴马来西亚举办灯会;同年9月,铜梁舞龙队在浙江获“龙港杯”舞龙邀请赛冠军,同月,铜梁舞龙队在济南全国舞龙锦标赛上夺得“中国国家舞龙队”的冠名权。铜梁龙舞再次创新,出现了挂腰式、悬背式、大撑伞式、磨盘转、飞龙追珠等高难度动作;1999年10月,在建国50周年大庆的游行表演中,450人的铜梁龙灯代表团组成了强大的龙舞方队,“九龙方阵”“龙凤牡丹呈祥”“二龙戏珠”等套路以排山倒海、气贯长虹之势,再次扬威天安门;2000年9月,铜梁舞龙队在全国第四届农运会上,夺得标准套路金牌和团体总冠军;同年10月下旬,“重庆·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在铜梁县城举办,“龙之魂”大型歌舞晚会、“龙之风”中华龙舞邀请赛、“龙之本”中国龙文化与中国龙舞艺术学术研讨会、“龙之韵”2000年龙文化艺术展、2000年中华铜梁龙灯会等项目次第展开,把中国的龙灯艺术和龙舞文化研究提到了新高度;2001年6月,铜梁龙灯代表团再度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同年,铜梁龙灯赴阿联酋举办灯会;2002年1月和7月,铜梁舞龙队分别到香港、澳门地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02年5月,铜梁舞龙队在全国第二届运动大会上,夺得标准套路金牌和团体总冠军;2003年1月,铜梁龙灯赴泰国参加灯会和舞龙表演。

铜梁大蠕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向艺术化道路迈进,每一次的改进与再造都是铜梁大蠕龙将现代意蕴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成功尝试,表明了铜梁人民在民间艺术发展上勇于创新、锐意开拓的文化自觉意识。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