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依附的民间文化土壤。秀山为土家、苗、汉聚居地区,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体现得尤为明显。土家族人有着崇尚鬼神、敬奉祖先的传统。许多学者认为秀山花灯起源于秀山土著民族(古巴人后裔)的祭祀歌舞。人们在祭祀活动时,围成团歌舞,所以秀山花灯在历史上被称为“跳团团”。秀山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传统文化生态使得秀山花灯至今仍保留着非常明显的祭祀特征,带有朴素的早期宗教色彩。秀山花灯有着自己固定的演出程序,严格按照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的顺序进行。外出跳灯前的设灯堂、安放花灯神位、请灯神后才能外出表演(跳灯)。跳灯结束后要烧灯,演唱《送灯调》,祭拜神灵、焚烧花灯和神位送灯神,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来年平安。在历史的演进中,秀山花灯的祭祀任务逐渐演化为驱邪纳吉的、带有宗教色彩仪式的秀山特有的春节民俗活动。
秀山特有的节庆文化传统和民俗推动了秀山花灯的繁荣发展,成为秀山花灯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其旺盛艺术生命的重要沃土,同样地秀山新春花灯是秀山春节迎春接春民俗活动的重要支撑,是秀山节庆吉祥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秀山花灯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延续相互促进交融、互为支撑,具有了以下三个文化功能:
一是秀山花灯已成为秀山春节节庆的传统吉祥文化的载体和传播使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人们都对新年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和憧憬,希望通过各种热闹和喜庆的方式来寄托这种美好情感,花灯演出满足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在秀山,当地群众把花灯的到来视为吉祥之兆,人们欢天喜地迎接灯班入户入村表演,主人还要事先备好各种吃的和喜礼喜钱以犒赏灯班。同时,花灯班也视祝贺主人新春为重要任务,花灯中的正调多为向主人拜年的吉利话。这些都是秀山春节地方吉祥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二是秀山花灯是巴人好舞文化传统的延续。唐人梁载言《十道志》记:“楚子灭巴,巴氏五兄弟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故曰‘五溪蛮’。”《秀山县志》载:“黔有五溪,县得其一,东北酉水是也。”巴人自古有好舞的传统,从上古时代就有古“巴渝舞”。也有学者认为秀山花灯就是从沿着古代巴渝舞“跳团团”秀山花灯这样的发展路径演变而来的[3]1,是巴人好舞的文化传统的延续。
三是秀山花灯敬神娱人的功能已成为考察渝东南地方民族意识和民间信奉传统民俗文化特征的独特文化艺术活标本。在中国长期的农业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秀山花灯这一种附着地方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将秀山古老的“春祈”酬神仪式完整地保留并延续下来,在酬神的同时融入了秀山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观察感悟,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花灯展现出来,既酬神又达到了娱人的效果。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秀山花灯这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和内容始终契合着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脉搏节奏,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刻反映了秀山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始终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秀山,不仅有专门从事花灯表演的花灯艺人、花灯班子,还有“花灯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凡是花灯班成员和爱好者皆可加入“花灯会”,通过“花灯会”来筹集资金,组建花灯表演班子,主持策划花灯活动的各项事务。“花灯会”的组建和成立有力地促进了花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为花灯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秀山花灯世代相传到今天,它所体现的民俗民风、乡土文化是今天研究渝东南历史文化发展可观测的活标本。(www.daowen.com)
[1] 喻再华、杨艺华:《秀山花灯》,秀山中和彩印厂(渝内字(99)160号),1999,第32页。
[2] 张安平:《秀山花灯民俗艺术的文化底蕴及其传承发展》,《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6(5),第30~34页。
[3] 华高云:《论秀山花灯的文化内涵》,《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2),第12~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