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古代女子为什么喜欢在额间系束额?

古代女子为什么喜欢在额间系束额?

时间:2023-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将布帛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被称为束额,又称抹额。束额习俗早在商代已经出现,在殷商时代,不分男女,无论尊卑,均喜在额间系扎丝帛制成的头箍状饰物。汉代以来,束额还被军将武士及卤簿仪卫用作额饰,因有军容束额之称。宋代民间男子崇尚系裹头巾,束额多用于妇女。元代贵妇用束额者不多,只有士庶之家的女子才喜欢作这样装束。因为这种束额兼具御寒作用,故被称之为暖额。

古代女子为什么喜欢在额间系束额?

头巾与束额

蔡邕《独断》曰:古帻无巾;王莽头秃,乃始施巾之始也。头巾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尽量少的避免炙热太阳的光照而来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小发明。明、清时规定是给读书人戴的儒巾。蔡邕《独断》曰:古帻无巾;王莽头秃,乃始施巾之始也。换言之,农民包头巾是为了方便擦汗,或者遮阳;秀才包头巾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

将布帛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被称为束额,又称抹额。束额习俗早在商代已经出现,在殷商时代,不分男女,无论尊卑,均喜在额间系扎丝帛制成的头箍状饰物。

秦汉以来,士庶男子多用巾帻裹首。这种巾帻有两种形制:帛围勒于额,露发髻于外,时称半帻、半头帻、空顶帻,实际上就是束额。这种半帻本来专用于童子,从西汉末年开始逐演变为成年男子的装束。在汉魏时期,男子用于束额的还有鬟带,其制较半帻为窄,也以布帛为之,因大多被裁制成带状,故称鬟带。使用时由颅后绕前,系结于正额。至于冬季,则以布帛裁成长条,内絮绵絮,使用时系扎在额间,以利保暖。这种束额多用于北方,尤以老年人为常用。

   (www.daowen.com)

山西束额

汉唐时代,妇女也用巾帛扎额,不过多见于歌女舞姬。汉代以来,束额还被军将武士及卤簿仪卫用作额饰,因有军容束额之称。武士仪卫以布束额,并非为了装饰,而是用作部队的标识,不同颜色的束额,可区分不同的部队。唐袭汉法,武士出征及仪仗出行也在额间系扎布巾,通常是扎在幞头之外。宋代仍有这种做法,当时的武士仪卫在用布帛抹额之前,已先系裹幞头,有的还戴有小帽,与汉魏时单独用布带扎额有所不同。

宋代民间男子崇尚系裹头巾,束额多用于妇女。宋代妇女的束额在制作上比先前讲究,通常将五色锦缎裁制成各种特定的形状,井施以彩绣:有的还装缀珍珠宝石,渐渐向首饰靠拢。元代贵妇用束额者不多,只有士庶之家的女子才喜欢作这样装束。大概是因为在额间系扎着这么一道布帛,可防止鬓发的松散和发髻的垂落,又便于劳作,故受到士庶妇女的青睐。

明清时期是束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此时的束额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用布条围勒于额外,还出现了多种样式:有的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扎于额:有的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有的则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还有一种束额,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上缀珠翠花饰,使用时绕额一周,系结于脑后。这种束额被称之为渔婆巾,或者叫渔婆勒巾。冬季所用的束额,通常以绒、毛毡等厚实的材料为之;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施以彩绣;考究者还装缀珠翠宝玉,两端则各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后。束额的造型也有多种:有的中间宽阔,两端狭窄;有的中间狭窄而两端宽阔,后者在使用时多将两耳遮盖。因为这种束额兼具御寒作用,故被称之为暖额。富贵之家的女子则崇尚用兽皮制作暖额,常用的兽皮有水獭、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这种毛茸茸的兽皮暖额围勒在额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