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腰带
古时衣服没有纽扣,为了使衣襟不散开,便以带束腰,所以古时“服皆有带”,这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以前的殷商周三代。封建社会的服饰制度形成以后,腰带也成了区别尊卑的一个标志,这在官服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按装饰材质区分,官员腰带、有金带、玉带、犀带、银带、鍮石带、铜铁带之别,即以金玉等物装饰,而并非通体金玉制成的腰带。各个朝代对官服腰带的质地、形制均有不同规定。如《新唐书·车服志》载:“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或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其中“銙”指腰带上的饰物,其质料和数目随官员的大小高低而不同。“銙”的质料,在宋代因等级差别分别更多,有玉、金、银、犀、铜、铁、角、石、墨玉之类。銙的形状,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
古代官服腰带的形制与今天腰带不同,一般分前后两条:一条钻有圆孔,借此穿插扣针,两端又以金银为饰,名叫“铊尾”;另外一条缀有一排并列的饰片,名“铐”。佩戴时,銙的一面佩在腰的后背,而且两端的铊尾必须朝下,以表示对皇帝的顺从臣服。
元代玉带(江苏苏州盘门外吴门桥元墓出土)(www.daowen.com)
知识链接
王仲行三易其带
宋朝百官的束带制度执行得十分严格。孝宗朝时,吏部尚书王仲行被罢职后,被调往外地,王仲行是三品以上的高官,自然系金带佩鱼,他在离开京城之前,去朝廷阁部辞行。门卫见他依旧金带佩鱼,认为不合制度,拒之门外。王仲行忍气吞声,解下佩鱼,门卫仍不买账。无奈何,又将金带换成红带,还是不行。最后只得换成皂带,才得勉强放行。
清代服饰尤重佩饰。男子身上佩服挂件,清初时还只有二三种,后来愈见繁多,以至于一串串地挂在腰间,有香荷包、扇套、眼镜盒、烟袋、火镰甚至割肉吃的刀叉等等。皇帝也时常赏赐一些佩饰给下属官僚,官僚也借此炫耀。
清代任何一位大臣一旦离开朝廷出差外省时,都必须按规定在腰带上另外拴上两根白色丝带,这两根带上各绣有一个字,就是“忠”和“孝”,故称之为忠孝带,意在提醒大臣,人虽在外,心却永远忠实于朝廷皇上。在两根忠孝带的尾端,还联结有两只小小的荷包。由于朝廷对这些荷包的式样并非统一规定,所以它成为贵族官僚们夸富耀奇的物件。其颜色斑斓,式样奇巧,是真正的装饰品,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官服上的腰带用蓝色丝线组成,十分耀眼夺目。奇巧在于联系腰带的扣子,它也同荷包一样,朝廷没有统一规定,是大臣们显示富贵财势的一个标志。金扣、银扣、铜扣往往为低级官员所用,财大气粗的高官则不惜工本,用上好的翡翠甚至外国金器制成,一副扣子价值常在千两银子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