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的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思想活动中显现出的这些特点更加明显。在思想行为方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大学生思想的热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要日趋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政治行为日趋淡化,趋利倾向明显滋长。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需求不足
按照需要理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的人都具有物质和精神多种需求,并有把自己的需求变为现实的愿望。然而,主体需求只有受到适度的外部刺激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先是革命知识分子,后来是一切革命者。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得到全国人民普遍的认同,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政治需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决定的,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它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决定的,它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当代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急功近利的青年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不太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个体价值,加上过去宣传上也往往是较多地从社会需要来考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太注意同时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不足。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上、听不听无所谓,只要考试及格就行”。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没用,大学毕业自谋职业,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再好也不管用,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找到好工作,才有竞争优势。有些学生平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很不端正,仅从个人利益得失的纯功利的角度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缺少应有“学懂弄通”的兴趣,故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近1/3的学生不听教师讲课,而是看课外书或专业书、听MP3、甚至睡觉。上述情况,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需求是严重不足的,反过来,中央十分重视,要求也很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们大家知道,主体需求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当代大学生对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需求不足,那么,大学生就无法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转化为激励学习行为的动机,而没有或缺乏学习动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为就无从发生或即使发生,效果也无法保证。这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关切度和参与度明显降低(www.daowen.com)
自从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原先在计划经济年代这种政治压倒一切,经济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都要从属于政治活动的情形消失,政治活动开始退回到它原来应有的维持社会公平的“本色化”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更加重视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大学生可谓是社会的晴雨表,这一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恰好出现了政治淡化和趋利化滋长的两个明显的问题。据有关人士于1993年对北京10所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现在多数人不关心政治,而只关心切身利益”的学生占64.2%,高出否认的学生比例46.2个百分点。[3]另据2003年有人对全国30所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抽象调查,当问及“你对多种类型的选举是否喜欢参加”时,有33%的人回答“不大喜欢”,有24%的人回答“说不清”。这此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方面,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关切度和参与度明显降低,政治热情普遍不高,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取。据调查表明,47%的学生赞成或有点赞成“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51%的学生认为“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仅为3%,表示要“先公后私”的占30%,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62%。[4]现阶段,“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口号已被许多大学生所崇尚,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存在和追求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可以说,“关注自我”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固然这种“务实的价值观”相对于“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价值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无可厚非物质是基础。但是,隐藏在这种“关注自我”的背后,却有一些不良的倾向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对社会政治的冷处理而对个性张扬的高度关注;对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忽视而对个人利益得失的斤斤计较;对未来理想的淡化和对现实需要的过分关注和满足等,从而出现了道德滑坡、精神危机、行为失范等现象,最终对社会和个人的成长产生新障碍。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不少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功利化,在回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机时,选择“为了取得学分”、“为了入党”、“为了考研”的学生共占47.3%。有一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应付状态,还有一些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停留在表面,无法完成从知识到世界观的转变,更缺乏对自己行为指导的自觉性,所以很难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
人的思想观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当社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这种变化总的看是比较缓慢的。而当社会处于激剧变动状态时,社会活动的主体的思想就显得多变而复杂。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身处的社会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平时,纷至沓来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观念冲突和思想变动异常剧烈,他们的思想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躁动”状态。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使得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结果更加复杂,差异性也更加突出。任何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不如当代大学生表现得如此明显。
在计划经济年代,青年学生生活环境是简单的,“一元主导”,是非分明,青年学生的共性大于个性。以统一的教育要求和评定标准、单一的教育内容进度、模式化的教育格局和教育方式,对多样性和个性特征不鲜明的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曾经是有效的。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据调查,来自于教育者方面的影响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的占55.76%和“教育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占53.97%。[5]从大学生的这一选择来看,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对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厌恶,另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