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是对社会思想变化最敏感的群体。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前提。

二、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是对社会思想变化最敏感的群体。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必然带来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和社会行为上的冲突、矛盾和斗争,继而使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若干新特点。

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者如何懂得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懂得‘欣赏’当代大学生,是当前加强‘两课’教育教学针对性的基本前提。”[1]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站在时代的高度,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1.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增强,但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高峰的时期。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使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都有了新的提高,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促进了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有积极的创造欲和成就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增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喜欢怀疑和争论,敢于大胆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但是,他们毕竟缺乏社会实践,个人阅历、社会经验不足,思想易脱离实际。在分析问题时,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带有主观随意性,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他们对许多复杂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又好走极端,表现出过分自信和固执已见。

2.时代感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责任意识弱化

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深入,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日渐加剧,使得广大青年学生开始重新反思,主导价值逐步趋于理性,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逐步提升,时代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并趋向务实化、理性化。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亲眼目睹,他们普遍承认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国之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强大,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充满信心。由于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较强的认同感。当代众多的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已明确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所以他们普遍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政策。大学生对政治问题,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多能站在国家大局的制高点上,明确意识到国家政治环境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并且能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们参与意识十分强烈,要求参加社会改革,希望得到他人尊重、信任和理解。

但是,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上值得注意的新特点是,伴随着求新求变、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观等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却逐渐弱化。部分学生崇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甚至自我崇拜,不是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是把个人利益摆在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不能自拔。一些学生一味热衷于找挣钱多的工作,不考虑社会需要,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薄了,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了。部分青年学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

3.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泛功利倾向明显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向导,它对当代大学生承担新世纪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地传播和渗透,这为各种思潮的产生、泛滥提供了平台。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化思想不断影响冲击着在校大学生,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倾斜,“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不少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工作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参加各类社团组织是为将来谋取好的职业而增加竞争筹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也明显增多。而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又没有建立,大学生的自我评判标准常常左右摇摆,很难选择。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这使许多大学生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成才与发财之间徘徊。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也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和喜悦,也有对现实社会的迷惘和困惑。

4.道德观念复杂,理想信念世俗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席卷而来,实用化、工具化、世俗化的浪潮铺天盖地,逐渐影响着我们的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是多样化方面发展的。一方面,他们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竞争。另一方面,又由于思想上的不成熟,当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五光十色的传播度透明度日增的世界,他们尚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前途尚缺乏一定的信仰,他们对人际关系和权威尚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个人的职责尚缺乏应有的守信。面对社会上仍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及其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尚缺乏抗诱能力,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单纯物质性和感官快感性的及时行乐倾向。面对与人类共同利益相关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及法律和道德规范,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压抑和烦恼,自由散漫作风有所滋长。”[2]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理想产生了动摇,从总体趋势上看,表现为从昔日的“高、大、全”式的理想模式向“世俗化”转变。

当代大学生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不大关注社会政治理想,很少涉及未来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计,也很少向往自己的道德理想的构建。当代大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是未来合乎自己意愿的职业及获取成就。考量职业理想首选的是能不能赚大钱、能不能做白领。不少大学生仅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将来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对于衣食住行、娱乐、恋爱、婚姻等生活内容的选择和向往,对生活方式、生活结构要求和追求的是有钱人的生活模式。

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理想。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是18~23岁,处于青年期的中期,其生理发育正面临着从不完全成熟快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既不同于少年,又不同于成年,少了少年的幼稚,但还不具备成年的成熟,呈现出由少年心理向成年心理过渡的不稳定状态,即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个性心理出现了重要变化,思维成熟,社会情感得以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处在第二反抗期,心理充满了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1.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但稳定性不强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情绪情感最丰富的时期。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绪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喜怒哀乐都表现得比较充分而具体,常易现“疾风暴雨”式的激情状况。这种激情状态具有二重性:积极的方向,往往表现出为真理而奋斗的热忱,可以激发出见义勇为的正义举动;消极的方向,容易表现为感情的冲动,盲目的狂热,往往导致不假思索,不听劝阻,不计后果甚至丧失理智的举动,铸成错误。大学生的情绪情感除了易外露之外,还往往会有相反的一面,即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青年出于自卫本能而出现的心理特征。这种闭锁性使大学生情绪的外部表现和内在体验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经常有意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轻易地向他人吐露,同时,内心深处又存在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自己真情实感在条件适当,遇到知音、知已的时候,就会倾诉和表现出来。

2.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认知不够正确

大学生由于脱离了父母的保护,开始走向独立,生活空间扩大,注意力开始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我意识正经历着从分化到统一的过程,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

但大学生对自我的评判不够正确,不能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自我评价比较片面。升入大学以后,他们的许多苦恼和相互间的争论,都常常围绕自己到底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距离较大,从而影响自我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如有的大学生过于自卑,对自己估计过低,夸大了自身的弱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故不敢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想法”。如有的大学生受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焦虑情绪,有的大学生总觉得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有相当差距。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的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滋生自杀等严重心理问题。

3.面临人生发展的诸多问题,抗挫折能力不强(www.daowen.com)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简单,成长的道路较为平坦,普遍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人生复杂问题时,常常会遭遇挫折,以致挫折似乎成了他们人生旅途的一大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挫折源:对学校环境的不满与失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方式,学习风气,学校的文化活动设施及管理,校园文化氛围等,构成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它们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制约的作用。但是,如果它们与学生的性情、兴趣、爱好、态度、个人愿望、成长背景不相符时,学生的挫折感也会由此而产生。大学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也是一个挫折源:比如,有关人际冲突包括异性交往、恋爱等方面的事件,如自己不爱的人爱上自己、自己爱上有恋人的人、失恋、与恋人吵架、异性纠缠、好朋友过生日自己未被邀请、与朋友观点冲突或与好朋友闹翻、与同学吵架或与其它人人际关系紧张、与老师出现矛盾、受人挖苦、嘲弄、寄出明信片却收回的很少等等。与家庭有关的:如家人生病、与家人吵架、长时间收不到家信、想家、父母下岗、退休或离职、离婚、亲人亡故。与娱乐有关的:如外出郊游不开心、朋友聚会受冷落、舞会上没人邀请、主动邀人遭到拒绝、体育比赛中表现欠佳。与意外事故有关的:如丢东西、失窃、因事故受伤、生病或身体不适。与找工作有关的:如计划没实现、找工作受挫。

众多的个案表明,挫折感的产生,会使人们先前的满腔热情骤然冷却,进而出现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感到失落、难以接受,以致心灰意冷、精神萎靡;有的人感到压抑,以致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也有的人甚至因为感到前途暗淡而走向极端。

4.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期间,大学生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生理的变化。此时体内的内分泌发生变化,生理活动处于旺盛状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打破了;二是环境的改变。对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大学学习方面的要求比中学时高多了,还会面临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如果对所面临的变化调适不当,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上的改变或障碍,甚至发生某些意外事件。所以,大学时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心理学不少研究都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忽视了自身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承受挫折能力较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易不稳定,是心理问题高发、易发群体。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进入大学,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迁,这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尤其很多新生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但相对来讲,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全新的人际关系中,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一旦进入大学,将面临一个重新结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展将对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交往以及适应障碍都与新生阶段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一定的关系。对新环境的适应包括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这种变化既包括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包括新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与未来发展定位等。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在适应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希望自己优秀。对于刚刚经历巨大环境变迁的新生来讲,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面临一个如何自我调适的过程。而以前的新生入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对后者则相对不太重视。实际上,正是后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比较大。总的来看,无论是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2)人际关系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因为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造成的。许多大学生感觉自己的人际交往不是很理想,很多大学生认为室友难处、同学冷漠、关系紧张、知音难觅、知心难交。一些同学感到大学期间最令他烦恼的是大学人际交往的困难,有同学甚至发出了“茫茫人海,知我者几何”的感慨。那些没有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常常会显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情绪问题比较突出。大学阶段是情绪情感的“多事之秋”。这一阶段,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情感困扰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意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同学们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和发展。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但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便会产生焦虑。大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自我的内心,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在学习中适度的焦虑可以维持注意,促进学习,但长期的高度焦虑则会对同学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有些同学因难以承受这种焦虑,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焦虑来自于对学习的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考试焦虑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考试焦虑是因为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考试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检验。通过考试可以表现出我们的学习水平。考试焦虑一般在考试前数天就表现出来,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严重。有些同学在考试前或考试时出现担忧、紧张、坐立不安、无心复习、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一些能力不如他人或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不如别人的学生,以及那些对获得好成绩有强烈愿望的学生容易产生较高的考试焦虑。通过提高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或者把对好成绩的期望降低到适当的水平,都可以减轻考试焦虑。自我焦虑:大学时期比任何其它年龄阶段都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同学可能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同学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同学总扩大自己的先天条件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情绪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心情压抑,无精打采,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障碍等。一般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某种原因如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使同学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愤怒: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至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例如,有的同学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同学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同学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同学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同学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愤怒情绪,在一些同学身上时有体现。愤怒情绪对同学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情绪失衡: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喜怒哀乐表现得具体而生动,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随意性、情境性较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既容易急躁、焦虑,又容易抑郁、消沉。比如会因一点小小的顺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群体性负性情绪又是高校事端的直接制造者。情绪控制能力较低,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时而积极情绪占据主导,时而被消极情绪主宰,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

(4)人格(个性)发展问题。大学生中的人格发展问题常常是人格发展不良或人格偏离。人格发展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常见的有自卑、粗心、鲁莽、急躁、胆怯、害羞、猜疑、孤僻、抑郁、懦弱、狭隘、冷漠、易焦虑、骄傲、虚荣、自我中心、敌对、妒嫉、自负、冲动等。人格发展不良或人格偏离受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局限所致,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差等,严重的会影响到学习、工作及生活。

(三)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当代大学生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具有较强的求新意识,渴望变革创新,积极进取,注重实践,追求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兴趣广泛,信息贯通,追求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勇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但集体协作能力相对较差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但团结协作观念较弱。市场经济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然而由于集体观念淡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同学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不是很强,主要表现在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只顾个人埋头苦读;在班集体建设中,集体观念淡漠。

2.自视甚高,但践行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前,绝大多数是家中的“太阳”,老师的“宠儿”,学校的“宝贝”,各方面的赞扬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导致自我高期望,对于自己今后人生的发展常有各种美丽的梦想。然而,现实生活并不照顾大学生们的良好愿望,强中自有强中手。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当各路高手云集一地时,其差异便立即显现出来。有的大学生进校不久就有挫折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当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没了自信,极为苦恼。大学生行动上的践行能力比较薄弱,如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在实际行动中往往缺乏内省精神。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认同开拓进取、成就学业、造福人类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磨而成才的思想准备。受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他们渴望有所成就,却不愿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又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3.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但道德行为能力有待于提高

当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高于社会公民的,但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诸如诚信缺失等道德行为能力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浮躁心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等。有些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在内心是认同的,但当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所谓的“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毕业、求职等,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力不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