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素质教育的灵魂当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创新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强化目标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的要求和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过程,其目标定位应在动态中选择坐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要随着客观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不断更新而与时俱进,做到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与不断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是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始终一贯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应不同历史任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会有所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它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培养目标。在革命战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革命者;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应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必要重新定位。

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的内容,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所涉及的操作因素。一般来说,教育目标创新的内容涉及的因素很丰富、很宽泛。我们认为特别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内容。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要加强和贯穿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灵魂”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灵魂当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创新的灵魂。从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灵魂在高校存在着被忽视和轻视的问题,致使青年学生中存在着信仰危机、思想混乱、道德滑坡等现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强化目标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注重“适应”,忽视“超越”;热衷“功利”,淡漠“理想”;讲究“实惠”,嘲笑“崇高”,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写照。毋庸讳言,致使青年学生形成这种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利益机制,容易使人屈从物质、实用、经验、功利的诱惑,而冷落人文学科的教育,忘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但是,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应大力纠正青年大学生的这一认识偏差。

我们必须反思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大学究竟是主要传授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社会上立足,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胜,还是应该将那些在未来的就业岗位和生活中再也难以涉猎、难以掌握的东西交给学生,以便使他们更充分、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更好地把握人生、面向社会?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境界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智能、高情感、高稳定动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身体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和核心。思想政治素质的地位是通过它的功能和作用来体现的,没有重要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为才能有位”。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素质对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控制向量的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根本导向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解决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和服务的根本政治方向问题,所以,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的灵魂和方向,是人才之本。如果忽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特别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就不能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就会变得鼠目寸光、心胸狭窄,处理不好公与私、集体与个人、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甚至充当错误思想俘虏而走上歧途。

第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增减标量的功能,为其它素质的培养起着提供动力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2]

第三,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释放能量的功能,起着推动或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一个人有了知识和能力,是否等于力量可以发挥,可以有益于人民呢?不一定。如果这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那是个危险品,这个能量释放出来,将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稳定。相反,如果这个人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则能使其知识和能力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教育工作的失误是多方面的。邓小平早在1989年就曾精辟地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13]由于放松了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教育,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从而导致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从国外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关注年轻一代的人文教育,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过。就拿美国来说,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当苏联卫星率先上天后,美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从而通过了一部《国防教育法》,引发了一次教育改革。由于这场改革的发动是与加强科技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关,自然把注意力放在加强科学、数学、外语等“新三艺”课程上,从而压缩了历史、地理、公民教育等政治教育科目。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后果,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学生道德状况及学校纪律严重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和关注。以至到了1983年,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的改革报告使用了《国家在危急中》这样的标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后来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其中包括重新重视德育。从社会反响来看,加强学校德育得到了两党政治家、全美两个最大的教师协会、家长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所以,尽管现在美国的学校里还有各种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犯罪现象,但是,对于“德育必须加强”这一点,全国上下的认识和呼声基本上是一致的。

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21世纪各国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所不同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内容。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到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认识,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重演历史的悲剧,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要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的一个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它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而这些精神的培养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就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世界观教育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所在,世界观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其次,创新精神是一种富有理想的精神。创新活动是一项艰难曲折的活动,需要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只有教育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倡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产生执着的追求,才能获得创新的动力,才能推进创新的实践活动。第三,创新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创新活动是一项风险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的活动,创新难免会出现失败,创新要有牺牲。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第四,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团队精神。在现代科技以综合化发展为主、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化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创新活动不可能孤立进行,只能通过人员、知识、条件的互补,才可能取得成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协调的团队工作能力,是团队精神的外在体现。团队精神在我国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第五,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批判精神。因为任何创新,都意味着对某种旧的概念、理论、规则的突破与超越,而这种突破与超越在一开始总是表现为一种怀疑意识、批判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培养批判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创新的实际行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增强。[14]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关键要做到体现层次性

从广义角度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设定的内涵,必须和国家目标保持一致,是围绕国家目标、国家任务的长期性与现实性来进行设定的。

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针对人的思想进行的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人的思想的形成受制于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这种生理机能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设立必须循序渐进,符合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形成受制于人所处其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根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是稳定的,对于每个人而言,这种大环境的同一并不意味着具体小环境的同一。事实上,小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环境影响,使人的思想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层次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差异,加以区别对待。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的、学校层次的和课程教学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15]

1.国家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结构

国家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规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教育目标,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立足点或者说是基础目标;其次,是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先进分子。

把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从建国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是最主要的政治需求,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政治性,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国民教育,其核心内容必然是“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革命接班人”,要维护和服务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时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自主性,民主法治的精髓是公民的自治。与计划经济年代社会成员对政府和组织严重的依附性、被动性根本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年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作为市场的主体,要有成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人格;市场经济要求公民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提倡自主的理性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就是所谓的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治才能健康运行。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的社会成员却不断地暴露出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比较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众多社会成员表现得自私、冷漠、严重缺少公民精神,更突出地暴露了我国公民素质方面的严重问题。这表明,加强公民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作为基础目标。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化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充分法制化与政治民主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政治教育的目标当然要符合时代的政治需求,教育目标的调整是顺理成章的,也就是要从战争年代的‘革命者’、20世纪50年代后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发展到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法制秩序的‘公民’。”[16]

重视公民教育是现代西方国家在教育发展上的一大特点。国外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懂得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美国把培养“好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具体目标。“公民”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一个人能够充分地了解,并能够正确而合理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美国的有关教材中,“好公民”的含义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爱美国、爱美国的社会制度、遵守美国的法律、履行美国宪法规定的任务。[17]

在政治和思想教育领域,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应达到基础水平或合格水平,即能够基本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能够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对待国内外形势。这是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的基本政治和思想要求,是每个大学生应当做到,也是能够做到的。在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基础道德水平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普遍道德要求。所谓社会主义基础道德,就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为核心,以仁爱、敬业、创造、诚实、守法、公正为道德规范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基础道德是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道德,因此,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道德。[18]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高目标。具体到政治和思想教育领域,对于少数先进分子来说,应当精通或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能够及时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国内外新形势和新特点,能够准确、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政治和思想领域中的问题。在道德领域,对于少数先进分子来说,要具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水平。所谓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就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道德规范的道德体系。这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道德要求。对于大学生中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要求他们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善于竞争与合作,能主动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为社会为人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抱负,走在时代的前列。

2.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层次梯度

目前,我国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甚至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内容中都有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但纵观整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如部分小学生盲目攀比、追求时髦、自私心重、嫉妒心强、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缺乏自立意识;部分中学生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协作精神,表现出更强的嫉妒和自私心理,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而且在一些学生中还表现出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在大学,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普遍低下,如遇见师长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方法五花八门、防不胜防,在走廊里不顾别人大喊大叫大唱等等数不胜数。因而,使得用人单位抱怨今天的一些大学生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修养和素质令人失望。由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虽然我们非常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也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财力,但效果不尽人意。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层次性不明确,没有遵循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没有科学地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以致于出现了“对小学生讲共产主义,对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到研究生那里搞文明宿舍评比”等奇怪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并且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合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性。从纵向来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对小学生良好习惯、文明行为的养成上。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注定要流于形式,很难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结果只能让小学生在很小的年龄时就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放在对小学生进行良好习惯、文明行为的养成上,应从小学开始教育学生要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目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目标定位太高,教材编写的理论性也太强,加上中考、高考的压力,致使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更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现象,除了要继续进行教材改革之外,还要注意在设定教育目标时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城市中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出现自私、狭隘、嫉妒、不合作、难以同他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等现象,而这一切是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也是阻碍他们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上。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的智能因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自我意识也明显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也随之产生。在这一阶段如果再对他们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但使学生感到老生常谈,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低估了大学生的各项能力,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因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另外,还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层次设计。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具体目标。在分层上,其目标应体现为:①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大局,引导大学生把握未来发展的大势,把人文知识的传播提升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取向、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社会合格公民中比较优秀的分子。②对占大学生总数40%以上的文科大学生的教学目标,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③对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应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层面的多层次目标体系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化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二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目标层次之间是依次递进的,是从知识到能力到信仰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具备了知识和能力才能够在一定的教育中树立信仰。三个层次之间的互动平衡直接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

“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信”: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使他们相信从而自觉克服思想深处存在的怀疑、排斥、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情绪,敞开思想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行”:就是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使学生在“知”和“信”的基础上,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信”、“行”是密切联系的三个方面。“知”是基础,是前提,不知就不可能自觉地“信”,自觉地行;“信”是关键,是内化,是情感和思想升华,“知”而“信”才能成为信仰,其“信”越笃,信仰越坚。知而不信,近于不知;“行”是目的,是结果,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标准。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进步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尺度。人类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要,实现人类生命的维护、延续和优化,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在众多具体价值物中,人居于最高层次,是目的价值。人的效用价值(作为客体人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肯定),也必须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才能称为‘价值’。人是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就是最高价值。”[21]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和价值作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科学回答。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单纯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及价值,没有把受教育者的发展和完善置于应有的地位。时至今日,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和工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防范社会成员越轨行为的方法和手段,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观点并不鲜见,并在实践中有所表现。

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2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意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因此,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单面化”和畸形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样才能凸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意义,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才能回归其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固有轨迹。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主题。“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发展”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智”、“体”、“美”就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3]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本质能力的发展。即要全面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二是社会关系的发展。即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与充分展示、人对社会关系自由度的提高。三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即人的独特性与自主性的发展。四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即人要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要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要注意具有可操作性(www.daowen.com)

实现目标的操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怎样实现目标的操作?根据目标的多样性、可分性和多层次性以及系统论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目标操作法有如下几点:[24]

1.长远目标近期化

目标按时间有远期、中期、近期之分,远期目标也称为长期目标或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也叫短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也是多样的。按它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时间、实现的可能性,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等等。一般说来,总目标、远期目标是最高层次(如党中央或整个国家)所要考虑的问题,而分目标、近期目标则是基层党组织、教育者所要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远期目标(总目标)规定了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目标,也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般说,远期目标要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施教过程中,还必须在远期目标的指导下,定出近期目标或每个人的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远期目标,按层次与阶段分成无数个近期目标,再把近期目标一个个地联结起来,形成目标锁链,再按最近层次、第二层次、最高层次的次序一个个地加以实现。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长远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的作用在于具体,在于切合这个集体或个人的现状,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建立达到的信心。如果一下子用远期目标来要求,会使人感到难以达到而失去信心,这样反而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要尽可能做到长远目标近期化。有学者在对中西方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国道德教育目标追求的是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欧美等国家则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力。”“西方国家都很重视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高校的德育目标,这样做使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和操作性比较强。”[25]例如,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直接,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新加坡政府把它做了层次分解。第一层次的目标,对自己民族及文化的认同。这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出发点。第二层次的目标,树立亚洲人的观念。这是为了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性,不致使新加坡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第三层次的目标,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层次目标。所以,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远目标近期化,将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作为基础目标。

2.抽象目标具体化

教育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不能简单、抽象。目标太简单了,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目标就不会实现;目标太抽象了,就造成无所适从和容易产生混乱,目标的聚合性就会丧失,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基础上。所谓主观条件就是个人的愿望、要求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主观离不开客观,主观若不符合客观实际,要求过高,被对象认为是不可能达到、不可能实现的,那这个目标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所谓客观环境就是人们周围的客观存在,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只要目标的确立是符合这些因素和条件的,目标就不是空中楼阁,就不是抽象的目标而是具体的目标了,就会使人们感觉到这个目标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就能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目标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即“跳一跳有可能摘到果子”。按照现代管理科学对目标的要求,目标必须具体明确,而不是空洞含糊,最好从时间、地点、数量上都加以确定。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借鉴这种方法,制定目标既要积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加科学化。譬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总目标可进一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教育目标。政治教育,主要指对待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主要解决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问题。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2)思想教育目标。思想教育,主要指责任意识、思想信仰、民族精神、信念追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事方式、行事原则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思想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3)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是指遵守社会为其成员接受并且遵循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处事为人,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的自律品质、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主要培养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及相关的文明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行,提倡以国家人民和集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法制教育目标。法制教育,指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条文的学习、理解、遵守和运用。法制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5)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确定正常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名利、挫折和所面临的各种学习困难,善于自己排解遇到的各种矛盾、恐惧心理,以平和的心理状态迎接各种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自信心和自制力,以及真诚坦率、胸襟坦荡的良好品性。(6)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细化工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不仅把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立足点,而且把做合格公民的道德要求加以细化。美国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至少应具有以下17种品德:(1)自律。如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应做的事,而且要做自己虽不愿意但社会需要做的正当的事情。(2)守信。尤其要敢说真话,即使说真话损害自己也在所不惜。(3)诚实。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商业活动及与政府机构的交往中,都要诚实。(4)实现最佳自我。有勇气抵制群体的不当压力,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不当的事,即使孤立无援亦是如此。(5)利己但不损人。在追求个体及群众目标的实现时,手段正当,并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6)敢于说“请原谅,我错了”,即勇于承认错误。(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的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是至高无上的。(8)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貌,包括礼貌听讲。(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己那样待人,并懂得这一原则是适用于对待任何年龄、种族及宗教信仰的人的。(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其行为似乎仅具有纯个人的性质,但其实是常常会影响他人乃至社会的。(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这是对我们成熟度及精神气概的最好检验。(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管所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13)尊重他人的财产,包括尊重学校、企业、政府及每一位个人的财产权。(14)遵守法律,除非与宗教信仰或普遍公认的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如果在后一种情况下不服从,也应是非暴力的,且必须接受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处罚。(15)尊重民主社会的各种自由,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各种有损于这些目标实现的嗜好。(17)没有过早的性体验,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26]

3.理想目标行为化

什么是行为?简言之,行为通常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从心理角度讲,行为起源于脑神经辐射,形成精神状态,亦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之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一种内在行为。人的行为不仅有原因、有动机、还有目标,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目标所指引,人是有所为而为的。所以,可以把由动机到实现目标这一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叫行为。理想就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想实际就是一种目标。怎样才能把理想和行为结合起来,使理想目标行为化?归根到底还是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问题。人的行为是人的思想、情绪、感情、能力和行为动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理想目标要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否则理想目标就只能是空话、大话。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要求,要党员和进步人士具有这种理想是必要和可能的,而要其它人都具有这个理想是不符合实际的,要这些人为这个理想奋斗甚至献身更不可能。所以,理想目标要同每个人的具体理想、具体行为、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尊重、支持、引导人们在远大理想下实现自己的具体理想和具体目标,注意日常行为中的各方面修养,使之逐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即理想行为化。在实际运用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大、中、小(如国家、工厂、班组、个人等)和远、中、近(如学校、企业、班级的远期、中期、近期)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目标锁链。这样,对象在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行为与上述目标联系起来,这些目标就是工作对象的行为活动在不同阶段上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这些目标就行为化了。总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把理想目标融化到教育对象的日常行为中,使每个对象都能自觉按照目标行动。

4.集体目标个体化

一个单位,一个学校,如果个体目标不能与单位、学校的集体目标统一起来,这个单位或学校是很难办好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使单位或学校里的个人视集体目标如同自己的目标,或者虽有不同,但自己的目标能直接在集体目标的达成中得到实现,在实现个体目标的同时也为实现集体目标作出贡献。如果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愈接近,那么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目标的这种统一要通过集体目标向个体目标转化,亦即个体目标纳入集体目标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化,必须具备如下的几个条件:第一,集体目标的确立,这是转化的前提条件。第二,集体目标的个体意义。集体要含有为个人所能够接受、所乐于接受的一定因素。个体意义的因素要联系个体目标结构的各项成份来考虑,从工作能否与个人能力、兴趣等特征相适应,能否有实现可能性,到能否给个人以某种需要满足,都在考虑之列。显然,如果集体目标不具有这种个体目标意义,与个体目标选择的标准相去太远,与个体目标期望的内容相去太远,转化是不容易的。集体目标必须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成员需要的满足这两项统一的内容。第三,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来保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对象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必要时对教育对象世界观、价值观及需要结构改造的保证。没有这一条件,在不少情况下便不能实现转化。实现集体目标向个体目标的转化至少要具备上述的三个条件。实现转化的途径也有以下几点:第一,鼓励个体接受集体目标。第二,将个体目标纳入集体目标。不少人都有自己工作上、事业上的个体目标,对于凡是在性质上无损于集体利益的个体目标,在与集体目标一致的条件下,组织者可为它们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辟可能的“用武之地”,从而使个体目标成为集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集体目标的体系。第三,引导个人修改个人目标。在个人的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即引导个人自觉地予以修改。第四,教育个人更改个体目标。对于那些有背集体利益的个人目标,在提供种种诱因仍难以修改的情况下,则通过教育、批评甚至必要的强制,使之改弦易辙,回到与集体目标一致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善于利用这种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运用目标法来实现预期的目的,必须做到:第一,制定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相结合,使目标成为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利用这个“诱因”来达到目的。第二,无论设置个体目标或集体目标,都要让对象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上级为其设立目标,就会认为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目标的实现会延缓或不能实现。第三,当人们受到阻碍不能实现目标时,往往会发生两种不同的动向,一种是客观地分析原因,调整力量,布置或改订更适宜的目标;另一种是导致非理智的破坏行为。作为施教者要善于引导,避免后一种倾向的发生。

【注释】

[1]许欢科.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6

[3]许欢科.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5]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5

[7]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2

[8]余亚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学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7

[9]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8

[10]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8

[11]郎秀云,刘顺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政论坛,2002(10)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7

[14]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党校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1

[15]教育部社政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6~157

[16]葛荃,韩玲梅.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理论与现代化,2003(1)

[17]教育部社政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9~280

[18]陈秉公.论二十一世纪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党员之友,2000(7)

[19]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8

[20]王平等.我国高校青年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6

[2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8

[22]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4]许欢科.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人大书报复印资料),1997(4)

[25]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7~81

[26]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01~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