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的原则和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定位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属于意识范畴的主观性的东西,但是它的确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依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从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审美、法纪、创新能力等要求以及青年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其内容是客观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是随心所欲的,要设定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定位,既要满足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又要强调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适应并服从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求,以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把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然后把这种内在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和“外化”的前提是必须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而达到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出现的“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种理论都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才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特定社会的发展不仅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前提,而且促进和制约着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真正解决了人与社会、人类个体与人类总体的关系,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要遵循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辩证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主观预测性和客观趋向性的辩证统一原则[8]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是主观预测与客观趋向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教育预期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一种未来的状态。我们通过预测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变化、预计到教育对象在此外部环境影响下的思想发展状况、预见到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后各种可能的思想道德行为,最终根据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来确定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故究其本质,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活动是一种社会预测活动,目标具有主观的预测性。但是,这种预测又不是没有根据的瞎猜想,而是根据教育对象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发展趋势来作出的。只有通过对后两者现实情况的深刻把握,掌握了它们运动的一般方向和轨迹,了解了它们发展的趋向和节奏后,才可以科学地预测其在未来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目标又具有强烈的客观趋向性。我们设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就是要把这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偏颇一方。
3.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设置要吸收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外国教育中的有益成分。事实上,有学者对中西方道德教育目标的异同进行分析后,发现中西方道德教育目标共性之一,皆“汲取人类道德精华,继承和发扬属于人类共性的道德因素和共同价值观”。差异之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目标“所反映的道德历史和民族传统不同。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汲取并反映了中华文化的道德传统;美国及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教育则充分反映了西方固有的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特别是‘圣经’等教义中所包含的一些道德行为的内容。”[9]创新是继承的发展和提高。单纯的继承,只能原地踏步,不能提高。只继承不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不能适应形势与时代的需要,就会脱离实际。因为新阶段的到来带来了新任务,党和国家的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青年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新状况、新表现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继承基础上,着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为培养具备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型人才,及时调整、校正、补充、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既要以史为鉴,又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更具有民族特色,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4.同一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原则
目标作为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都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也是这样。现实性和理想性具体为统一性和层次性。目标的统一性,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对所有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是共同的,它们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原因和意义所在。目标的层次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总目标有不同层次的具体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为培养人才的整体目标服务。作为全国统一又相对稳定的目标定位,是对所有高校的共同要求,都要用这个共同的标准去培养学生。但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设定时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年龄、不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渐进性、层次性,同时也要考虑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要求在共性的基础上,增加个性的目标,既要注意整体共性的要求,又要关注层次个性的培养发展,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例如,在培养“四有”新人目标之中,“有理想”既设定共同理想,也设定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既设定先进性道德要求,又设定广泛性道德要求,就是针对不同思想水平的人分别提出的。当然,这种目标的层次性中设定不同层次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最终都要统一到总目标之下。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的依据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标总是一定阶级和时代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意识形态的手段。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和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www.daowen.com)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内容的科学性和远见性,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既要满足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又要强调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按照现代社会社会化程度高,系统性、整体性强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不能只定在政治理想上,必须定在现代人身上。”[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根据。”[11]
人的能力发挥、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的个性、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此同时,还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消灭私有制和不合理的分工,建立联合体,是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考虑人的发展,绝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总要靠牺牲和限制人的发展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在强调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同时,又提出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任务。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思想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历史必然,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和神圣使命,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这就告诉我们在已经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础上,还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才能日臻完善,从而人的发展也可能从逐步实现到完全实现。
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的科学依据的同时,还要吸取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譬如,毛泽东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不仅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且,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定位规定了具体内容:①政治上要拥护六条政治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②要学习时事政策,马克思主义。③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④要树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赋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的时代气息和现代特征。他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了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总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全面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2)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了客观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不断更新、剧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教育根本没有可能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但必须帮助他们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保证他们今后能顺利学会新的理论和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要求教育特别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批判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即阶级性和政治性,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又一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依据和围绕这个最终目标确立的,也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努力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很多历史阶段。在每一个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党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制定出不同的具体奋斗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党的具体奋斗目标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不仅在各个时期有区别,而且在不同领域也有差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设定,必须与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党中央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路线与纲领,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与此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的目标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以期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过硬本领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3)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而作为被教育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追求自身自主发展和多样性发展的要求,而且教育对象的心理、思想、品德等发展又随着个体身心的成长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设立只有符合个人发展的合理要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因此,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和思想实际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很多受教育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因此,他们往往有很高的精神需求。例如,他们希望具有现代化的素质,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等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的确立就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这些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目标,还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来确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从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家庭背景、个人阅历、性别、年龄、个人需求等方面,可以将大学生分为各个不同层次。由于教育对象的层次不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体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个性的发展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地发展,个体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确立要结合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个性间的差异,要通过对健康个性的塑造和不良个性的改造与正确导向,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勇于思考、富于创造的健全的个性。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同时受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所制约的。前者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方向,后者奠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现实要求统一起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确立更科学、更系统、更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