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所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984年教育部连发三个文件,在高校设立一个崭新的专业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位生;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政治学学科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学科里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实践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围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200多种版本的教材。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终于完成了学科化的进程,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布点虽然很多,却并不是每一个点都能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有的学科点不那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招生简章中所列的研究方向明显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性质,要么是“挂羊头,卖狗肉”,要么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从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从业人员来看,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开始远离该学科,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很少,尤其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有的从业人员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研仅仅视为权宜之计或“跳板”,一旦有机会可以“跳槽”,会理所当然地选择跳槽。我们知道,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缘化”、“空壳化”趋势,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庞杂,教学内容重复,缺乏与时俱进
首先,我国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98’方案”)范围很广,政治理论性太强。原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一共八门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法律等社会方方面面。这些课程中,大多数前提与结论都是原则性的,中间的推理由于篇幅原因往往很少,显得生硬枯燥。加上一些教师讲课时为了顾及知识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层层演绎,不仅包括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还加上课外的一些相关知识,大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当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是很多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反映的共同问题。一是大学和中学教学内容重复。据统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是简单重复。二是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容重复。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之间有重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之间也有重复。
再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远、空、浮的问题。所谓远,即远离社会实际,抽象理论推导多;所谓空,即言之无物,缺乏针对性;所谓浮,即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缺乏特色,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选用全国推荐使用或省区统编教材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缺乏特色,没有体现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因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别,形成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个别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准确,联系学生实际不够,表述枯燥,可读性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活泼
目前,高校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服式、规劝性教育方式。这种陈腐、落后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暴露出许多弊端,它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从根本上颠倒了内外因的真实关系,割裂了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联系,把教师看成是惟一能动的主体,认为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容器和对象,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缺乏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会出现教师只管讲不管学,单纯讲理论不联系实际,讲课“一灌到底”,不管学生实际接受的情况。据调查,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是:照本宣科、只讲理论、死板教学、与学生无交流,从不听取学生意见;泛泛而谈,无个人独到见解、根本不顾及课堂的气氛和学生情绪、自讲自听,满堂灌、缺少激情,不懂幽默,海阔天空神侃、或牢骚满腹,缺乏理论深度。可是,这些学生不喜欢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自觉不自觉地还在使用。(www.daowen.com)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力军,多年来,他们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各高校承担着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功不可没,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新时期以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基本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他们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学校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缺口较大。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约占高校教师总数的3%左右,却承担了高校教学任务总量的10%左右。不少教师每周上课时数达10多节,有的老师甚至20多节。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人数一般都在100人以上,有的学校甚至多达二三百人。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优秀的教学专才。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从事科研工作少,进修机会少等原因,知识更新比较慢,逐步陷于简单重复劳动的怪圈,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与担负的教学任务相比,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近几年,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进了不少年轻的、高学历的毕业生,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也因此得到一定改善,但他们要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自身和环境还要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物质投入严重不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到地位低下,待遇微薄。加上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学科归属感,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认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而是努力创造条件,等待合适时机,千方百计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转到专业课教学上。
总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之于其它专业课教师,学历和学位层次及相应的待遇普遍偏低,科研能力弱。由于没有经过更高层次的专业训练,专业基础和理论素养欠缺,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影响其驾驭课堂和吸引学生的能力。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规范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呈现出“重复述,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能力”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在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着重检查某知识的组织、传递、理解、运用和再现情况;二是在方法上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师生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结果,忽视师生双方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三是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着重检查师生对某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是将整个教学工作引导到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评价模式特点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上产生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短期行为,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对所学的理论死记硬背,结果是考试一结束,所学的知识几乎全忘光了。
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导向机制,不知不觉地又把大学生引导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应试教育中去了。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导向机制有悖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初衷,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