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深入,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教材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学分,很难说是做到了“入脑”、“入心”。面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接受的尴尬境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要靠自身讲课魅力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不仅学生厌学,教师也对授课内容产生厌倦并缺乏热情。这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一)国际形势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代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的这种总体态势,对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总体上说是比较有利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既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又对我国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遇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发展性危机。相反,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当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在客观上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冲击,致使在青年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交通通讯手段的历史性突破,现代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扩张、辐射,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空前加快,从而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震撼。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强化;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政治交往不断扩大,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空前频繁,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冲突与交融。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往往强化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冲击着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文化信仰,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提出了巨大挑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拥有的强势地位,加紧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借机推行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将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更大、更直接的影响,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背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确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生追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开始迈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既为当代大学生个体的思想信息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境遇,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文化环境。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络在创造信息交流广泛、快捷、自由的同时,也埋下了信息泛滥、有害、冲突的种子。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络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由于具有这种网上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趁机构建新的意识形态霸权,冲击青年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网络信息的跨地域性、跨文化性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阶级性、民族性提出了挑战;网络无中心的离散结构和开放性的海量信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的导向功能提出了挑战;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单向性、权威性提出了挑战。[19]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吸纳世界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从1999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至2006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到2300万人,普通高校毛入学率达到21%,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今后我国高院校将继续扩招,这就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挑战,最突出的是教育产业化属性和教育意识形态属性的矛盾。因为按照教育产业化的理念来运作,师生关系完全变成了卖与买的关系,传授知识变成了销售知识,学生听课等于购买知识。这样,教师便失去了“传道”的资格,而只能投其所好地被动地服务于学生的精神需求。他们感兴趣的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能换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是不屑一顾。对很多学生来说,上大学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学会赚钱的本领,一切与此无关紧要的课程就是多余的负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的知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什么证书,对自己将来就业也不会有多大帮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期待问题上,供方的强势期待与需方的弱势期待相对错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陷入了互动失常的僵局。学校作为变相的经济实体,必然要考虑如何降低教学成本,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问题,加之师资有限,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实行合班上大课。上课就像开大会,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大成问题。学生人数多,教师在课堂上必然是“施教”而不“因材”,因对学生缺乏了解;传道授业而不能解惑,因与学生缺少沟通;言传而不能身教,因与学生没有多少接触机会;一言灌输而不能群言讨论,因班级规模过大而无法组织。在这种粗放教学条件下,哪怕是高水平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也是很难充分显示出来的。(www.daowen.com)
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一些消极负面现象,如社会治安不好,腐败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致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又将严重制约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社会存在的多样化,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市场经济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上来,则表现为经济价值观逐渐增强,政治淡化倾向日益明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动力。
在多样化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积极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既要教会学生“如何而生”即专业成才,也要教会学生“为何而生”即精神成人。
(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交互激荡的时期。就宏观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日益表现出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等特点;就微观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普遍前移,心理、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发展是大学生发展的主题。在心理发展方面,当代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在思想行为方面,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大学生思想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市场竞争、社会竞争所进行的直接比较,会使一些大学生对有形的即物质的、可以量化的价值予以重视,而对无形、难以量化与指标化的价值予以忽视,导致价值取向的偏差甚至替代。于是,一些大学生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重生理轻心理的倾向,极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价值取向替代,做出了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与替代,已经导致发展的不良后果。“市场经济的发展膨胀了他们的物欲,使他们中的部分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异化成赚钱的工具;科技的发展使他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主体异化成其对象,在网络的诱惑下,大学生异化成为科技的奴隶;功利主义的学习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异化成为学习的机器。”[20]
在大学生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思考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强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收与接受的积极性、自觉性,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理想风帆,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崭新的境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