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和反思中发现问题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学习掌握的知识越多,发现问题的眼光也就越敏锐。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一、教师从学习对象中发现问题
学习要有“大学习观”——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1.向书本学习
对一个人来说,变“老”最快的是“心”,变“钝”最快的是脑。作为教师,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学习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
以前经常说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现在信息时代老师仅有一桶水已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该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最新的知识。教师要善于积累,厚积薄发,要有深沉积淀,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解决不断发生的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了解教育内容的物之理、教育对象的心之理和教育活动的育人之理,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向同伴学习
我们还要虚心好学,向老教师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扎扎实实工作。平时我们教导学生学习上要主动,那作为教师自身,在教学上也应主动,多向有经验的老师、优秀教师交流探讨教学心得与体会。听一听其他教师的课,想一想自己的课,比一比两节课的优缺点,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取长补短。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中获得教学常规与策略,以及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有机会多参加一些优秀课的交流与观摩活动,评课时认真记录每一位老师的意见,供自己回去再慢慢推敲。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3.向实践学习
在教学上,最重要的是一个“思”字。通过思考来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思,第一层面,即思考。做到课前广思,课中慎思,课后反思;第二层面,即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二、教师要从反思中发现问题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若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www.daowen.com)
反思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真正地去“用心”做事,“用心”去做教育。
一起来看一下著名教育家陈大伟在教育科研中是如何在学习思考中发现问题的。
多年前,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时,我接到了一位中学教师的电话。她说我们进修学校老师听了她的课以后,当着学校领导的面说了很多问题,她批评说:“我们几学期才会给外面的老师上一堂课,你们来的是所谓的专家,听说你们要来听课,我们格外重视。可是你们听完课以后全是下结论,提的意见我们又根本做不到,对我没有什么帮助。校长、主任听了你们的意见以后,却认为我素质不高,上课上得差,对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她的电话使我意识到:一方面,我需要思考和解决如何使听课评课既能够帮助教师,又能够保护中小学教师的面子和积极性,从而解决好我们到中小学听课不受欢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遇到了如何引导中小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认识课堂和自身不足的问题。
又一年元旦,我到一所学校参加教育年会。这所学校在教学期间的每一周,都有一次教研活动,主要方式就是听课评课。每年年底的时候,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人人登台献课,在此基础上,各组再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校的教育教学年会中献课。我参加了三次年会,总体感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变化不大,于是问校长:“与前几年比较,现在的课堂有了什么进步?”校长仔细想了想,最后只说:“运用了多媒体。”
在中小学,听课评课不仅参与面广,而且耗时很多。我想,如果听课评课效益不高,浪费的就不仅仅是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包括老师们宝贵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思考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听课评课。
2004年第11期的《人民教育》刊发了“评课谁说了算”的讨论。文章的本意是讨论如何在评课中追求和现实参与者的平等主体地位,避免专家的话语霸权。但在我的阅读中,跳出文章的思路,转而想到了另外的问题: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样才‘算’”。
我意识到: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改进教学。也就是说,评课时所表达的意见只有落实到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说得上“算了数”。
显然,“算”与“不算”,“算”多少要取决于三个要素:首先是“说”的要素,也就是说了什么——说的东西有没有用,怎么说——是否采用了别人愿意听的方式。其次是取决于“听”,参与者爱听不爱听、想不想听、如何听必然影响到“听”的效果。第三是“用”的问题,这要看评课时大家所表达的意见是否能用,参与者是否愿意用。
在这三个要素中,“说”是前提,“听”是中介,“用”是目标,是核心。立足于“用”就再不能空口说白话,所以,如何在听课中为“说”奠定基础,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注意到,在新课程改革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尽管被多种声音批评,但在我国总体还缺乏一个具有实践操作意义上的体系性的结构。
陈老师最初是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通过自己看的一篇关于听课评课讨论的文章便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于是,他便对观课议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自己亲身接触的现实,他人身上,以及阅读,都往往给我们启发,促进我们思考,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思想的行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