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观察法的使用
有一本书叫《我生活在黑猩猩中间》,作者珍·古德。这位女科学家花了30多年在非洲丛林里与黑猩猩为伍,研究黑猩猩的行为模式,成果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认为只有妇女才得歇斯底里(就是我们所说的癔症),歇斯底里译成中文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子宫下垂”,当时以为“子宫下垂”导致了歇斯底里的发生。后来弗洛伊德发现到这病男性也得,显然“子宫下垂”不是该病的发病诱因,弗洛伊德又做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发展了精神疾病的诊断系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先后作了3700名学生的观察记录,为研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起来非常亲切,绝无枯燥之感。
珍·古德、弗洛伊德、苏霍姆林斯基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他们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客观、全面地了解教育现象,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制订正确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进一步认识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属性,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
观察法根据观察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了解观察法的不同类型是为了在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掌握。
按观察的环境,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正在进行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一、自然观察法
就是所要求的环境在自然状态下,作为研究者对观察对象不施加任何控制变量。可以看出运用自然法,观察者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二、实验观察法
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系统观察的方法。特点是要求对被观察者行为表现的一个或更多的因素进行控制,从而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www.daowen.com)
1954年,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个实验:给被试验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一装置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让被试验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观察反应变化。几小时后被试验者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验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就是有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采用的就是实验观察法,对被实验视觉、听觉、触觉施加控制因素,然后观察被试验者的反应变化。
比较两种方法,我们会发现自然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验观察能使研究者获得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资料,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三、参与性观察
这是英国的一位人类学家提出来的。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观察者成了被观察者所接纳的成员。云南有个母系氏族地区——泸沽湖,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每年定期去当地考查研究,与当地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像走亲戚一样,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在教育教学当中,如果对某校师生关系做观察,研究者以新教师的身份融入其中呢?还是以上级部门领导的身份进行听课,座谈效果更好呢,显然以新教师身份融入师生之间,采用参与性观察更能获得真实信息。
四、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者不参加观察对象任何活动,借用一句成语就是“袖手旁观”。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俗语说:旁观者清。其优点是由于不必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观察者的记录更方便、客观、个人情感因素也少得多。
此外,还有取样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在此不做详细介绍。教师在科研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
五、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订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
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
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