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科研对象的确定
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任何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特殊的对象,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内容是教材,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因此,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和人的学习,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理论。人的学习,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学生、学校、教师等。
一、明确研究对象
教师都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是我们近乎几年形成的共识,并有一些政策和措施予以保证。一说到教育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就是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要通过课题研究撰写“上升到理论”的论文(研究报告等)。因而自然地得到这样的结论:每一个教师都要进行教育科研,就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进行教育现象研究,都要撰写“上升到理论”的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是理解来说,就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
教师教育科研不仅要研究教育现象,还要研究教育存在,根据对教育存在的认识来研究“人的学习”。
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或最基本的应该是教育具体对象研究,比如,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等,是理论“以人为本”的研究活动,是理论(“被教育科学解决了的问题”)应用于教育对象的研究,而不是“进行那种通过大量事实而做出科学概括的研究工作”——教育现象研究。而对于一些教育科研工作者来说,则需要对教育存在中具体教育现象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
二、样本的选取条件
在教育对象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每一个群体有时叫做研究总体,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首先要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抽取),但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要根据自己确立的科研目标来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选取样本。
选取一个样本一般它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
1.所选取的样本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如果没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出来的结论就没有普遍性的意义,成果也就没有推广价值。
2.所选取的样本必须满足统计学的条件和要求。也就是所选取的样本容量要达到一定的数目要求。
3.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应该尽可能地随机抽取,这样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那么,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学校、教师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对象。研究对象的确定也就决定了研究任务以及此后研究过程中科研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整个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所以,教师在科研工作最初,除了要明确科研目标的同时还要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对象案例
刘某,三年级的学生是刚转进来的,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毛病。(www.daowen.com)
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打人。我想: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他还不具有攻击性行为,而是一般的打闹行为,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能够改好的。
教育方式: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我作为老师,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调查,我认为他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采取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要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4.发挥孩子的长处,改善孩子的打人毛病。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很快,而且还比较喜欢帮助周边的同学。于是,我就看好了孩子的这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写好作业后去帮助班级中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孩子有了事干,就慢慢地忘记了打人,班中的同学看见孩子的优点,也渐渐忘记了孩子打人的缺点,与孩子交朋友,一起玩了。
案例反思: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帮助,终于从一个问题孩子变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学习榜样,虽然他偶尔还要“手痒”,但是他的不断进步让人欣慰。
【注】本文资料来自MBA资源网,教育案例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