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做人文关怀者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种精神形成于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及自我需要过程中,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它无论在人类整体还是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但在技术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当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缺憾,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实际上,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高度融合更强调以合作、关心、综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一起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教师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可以说是此挑战的一个积极应对。
教育科学是为人的科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人本思想、人文关怀精神。
举个例子来说,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回答,马上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读过《红楼梦》、读得认真不认真;如果题目出得再好一点,还能检验出他在读书时有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多大程度上内化到他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去了。这样,那些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淆乱视听、败坏胃口的语文训练测试资料自然会被扔进垃圾堆,久违了的人类文化文学精品将出现在教室的课桌上和学生的书包里,学校和教师都会想方设法给学生时间和自由,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方法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研究、讨论、交流、演讲、辩论等将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很快便会形成一种自由的学习风气。
智慧的人文关怀应该学会保护。教师要像保护荷叶上的小露珠那样细心保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人格,保护学生的创新发展、独特思维,保护学生想做“好孩子”的意识。保护的对立面是“挫伤”、“扼杀”,我们切不可追求教育的急功近利,让师爱变味,让“师爱”这支利箭封杀学生的可塑性发展。
“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在教学层面上它追求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提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这是对过去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过强的功利性、工具性、唯理性倾向的否定与纠正。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方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整个都弥漫着浓重的人文气息,它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不仅是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除需要具备人类基本的人文精神外,他的人文关怀还必须与教育这项崇高事业和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紧密融合。教师研究的目的应该出于对人的关心,出于改变人的处境和命运的动机,致力于人更加幸福的生活目标。只要真正把人的处境和困难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有了慈心也就有了慧眼,慈心生慧眼,我们就会对人周围的一切敏感起来,才会有不竭的研究动力和研究问题。因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力量,也是教育的本源属性,它以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为起点,以关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和最高目标,让人成为一个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教师人文精神结构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正是人类千百年创造的艺术、美学、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荡涤着兽性、纯净着人性。但长期以来人文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受教育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知之甚少,目光短浅,感情淡漠。我们教师也同样存在着人文知识的空白,知识面狭窄,局限于本学科有限的一点知识,思维僵化,不能融会贯通,工作内容、教学形式趋于教条化、课本化,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和把握的层次较低,人格品位低下,凡此种种,对学生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补充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学等造诣,消化吸收,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有高尚境界的教育者。学校应该为此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全面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教育真正的巨大力量存在于教育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中,对它们的不同认识和贯彻便产生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进而导致了不同水平的教育成果。可以说,目前的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不少背离教育本质与人性本质的情况。尽管作为教师,他无法完全去除制约教育本质发挥的一些深层因素,无法抗衡已有的顽固惯性,但是作为一个能够主动影响下一代灵魂的群体,他们有责任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求最和谐的发展与统一,获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www.daowen.com)
教育人文精神的价值更多倾向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人格,而非某些人认定的为社会运转生产大量的技术分子和工具人。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完整智慧、适应个体身心潜能发展的、适应社会各个层次需要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有效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进步。现今大力倡导的新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摆脱了单纯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倾向,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在真善美的境界中。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是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应试教育忽视了认识活动的主体,从纯理智范围内考察知识问题,而素质教育所认定的知识内涵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部分,它主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知识价值观。教师只有把握住知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才能更好地钻研教材、挖掘知识中最有科学和人文价值的部分。
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第三,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激发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爱心、耐心和信心。
应试教育把教科书、教师、考试作为三大法宝,热衷于灌输、填鸭,将工具价值夸大到了极致。新课程则要求教师在科学的教学观指导下,把教学结构拓展到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体验和文化陶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确立导学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
三、现代教师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相比以往大大增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教育自身的变革,现代教师应该以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迫切需要树立全新的现代教师意识:对人类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现代意识、全球意识、信息意识、法律意识、课程意识、教育科研意识等等。意识指引着实际行为,教师一旦树立了这些意识并真正贯彻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去,才能正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所培养的学生也才能成为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有价值的地球公民。
四、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