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青城秀色
《蜀山旅行图》(局部)
《巫峡云帆》(局部)
青城山是道家发祥地之一,被列为道教“第五洞天”。公元143年,“天师”张道临来青城山,看中深幽涵碧、景色空灵的山景,开始结茅传道。1938年底,张大千带领全家人来到青城山。他选择住在山顶幽静的上清宫,白天游览山景,夜晚勤奋作画。龙国屏感慨地对记者说:“一方面靠画画为生呀,生活比较艰苦,基本上每天至少是一张到两张的画。四川的画家都找他来了,大家慕他的大名,到青城山来看他。他对朋友非常好,把画画时间都搁在晚上。”画坛名家龙国屏1914年生于四川宜宾,幼承家学,1939年在青城山上上清宫拜在张大千门下学画,央视《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老人一年后去世,享年97岁。
在青城山,张大千一边画画,一边将部分画作托人下山卖掉,以此换钱养家。这期间,他还把一部分作品交给二哥带到海外义卖,用于抗战募捐。平日里,他早起晚睡,暮鼓晨钟,将一幅幅画作呈现而出。青城山钟灵毓秀、烟波浩渺,清新野逸的山野,让张大千感受到自然的美丽。魏学峰说:他感受到青城山的青山翠谷远比画卷上的东西美,所以,他后来在青城山那段时间,青绿山水画的特别多。”从张大千在青城山所画的作品看出,水墨和青绿色彩开始融合,笔墨渐显厚重,抓住了蜀中山水的特征与神韵。张大千热爱青城山,多年后怀念不忘,感情愈加炽烈。在巴西八德园,他特意创作了一幅气势宏大的四通景巨屏《青城山》,画中云海峰峙、烟雨迷濛,清新可感。
在青城山,张大千一如往常,“搜尽奇峰打草稿”,踱步山野,将山色融化于心,映入纸端。据说,那段时间,他画了将近1000多幅作品。其中有《蜀山秦树图卷》《青城第一峰》青城山红叶彩蝶图》《峨眉金顶合掌图》等,《蜀山秦树图卷》是张大千为老友张目寒夫妇画的。1939年4月,为防日机空袭,四川省政府下令疏散城市人口,张目寒夫妇来到青城山,搬到山上与张大千同住,为庆贺张目寒四十寿辰,张大千画下此图。此时,黄君璧也刚从西康游历归来,三人相约同赴川北游历。黄君璧,著名画家,与徐悲鸿同时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1年和张大千相识,曾于1936年和张大千、徐悲鸿同游黄山。此次,张大千画了一幅佛光映射下的《峨眉金顶》, 送与黄君璧。 6月,张大千返回青城山。硝烟战火使得张大千从城市的喧闹中僻居山野,他有了一种归家的感觉。傅申先生言:“青城山是他选择的一个避世的地方,让他安逸。其实那段时期他也是跟城中来来往往,并不是一直不动的。他是很好动的一个人,但是那个道观的确能够让他静下心来。而且在以前,他是主要在上海跟北京画画,是在都市里,这一次是真的住在山里头,高山上,不是很高的山,1000多米高,这自然风景对于他的花鸟画也是一个进步的关键。”张大千笔下的花鸟、走兽,早年师法陈淳、徐渭、石涛、八大,题材多样,技法以勾勒、写意兼而有之,行笔节奏和墨色处理上自添新意,并运用自如。他笔下的木本花卉,枝干柔中蕴刚,用墨华滋多变,敷色清嫩鲜活,意境闲逸。当然,花鸟画中,张大千最擅长的还是荷花。(www.daowen.com)
《红衣画眉图轴》
《黄山云海长卷》
青城山空寂宁静,张大千心绪渐趋平静。此时,他年近40,如何将临摹古法换作自己的画风,成为这一时期的思考。 魏学峰先生说:“张大千在黄山的早期创作主要是观察黄山的云烟,他以黄山云海为题,创作了很多幅作品。青城山除了云烟以外还有一种四川特殊的、烟雨濛濛的朦胧美,而这种美使艺术家不能走近它,要退开一段距离去观察它。这给张大千很好的艺术启发,因为艺术家刻画过于具象的东西,就会局限于物象本身;而四川的山水,这种朦胧之美,使得艺术家保持一段距离去感悟它,去在另外一个哲学层面思考它的内容,所以张大千最后能够走向一种大美,跟四川山水的感悟有很大关系。”
在青城山期间,张大千在成渝相继举办画展,并两次赴夹江试制大风纸,同时,与好客的道士、淳朴的山民结下深厚友谊。青城山的山山水水,化为张大千内心的情感、艺术精神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