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早年家世
张大千给父亲所作的画像
张大千母亲曾友贞
张大千三哥
1899年,张大千出生于四川内江一户人家,少时家境贫寒。其父张怀中原是当地一个小盐官,因不幸吸食鸦片,离职回家,殷实的家境陷入贫困。张家祖籍广东番禺,后迁居湖北黄州府麻城县,第四代张德富候补简放四川内江做知县,于是举家迁往内江。
关于这次迁徙,张大千四哥张文修的儿子张心廉说:“是清政府强行组织的迁徙,结果到了内江就定居下来,到我们这一代已是十一代了。”张大千出生后,一直是由三嫂带大的。“三伯母带他时间比较多,因为当时三伯母还是童养媳,没有跟我三伯父圆房,当时应该说还是一个小姑娘。后来张大千把我们三伯母当母亲一样看待,非常敬重三叔、三伯母。”
此时的张父以帮人打短工、弹棉花、收破烂来养家糊口,张母曾友贞为内江有名的绣花女。曾友贞持家有方,教儿严厉,帮人缝补浆洗、刺绣描画以助家计。张心廉说:“我祖母吃什么?吃的萝卜缨。因为内江以前盛产糖,所以有甜城之称。煮这个蜜饯,放在用萝卜切成一个小圆砣里。煮蜜饯的作坊不要萝卜皮和萝卜缨,一个小钱可以买一背篼。”
曾友贞善刺绣和剪纸,工笔花鸟也很有功夫,在当地颇有些名气,被人称作“张绣花”。四川著名学者傅增湘曾说:“张夫人清才雅意,有赵达妹氏的机、针、丝三绝之称。”此言一点不为过,从曾友贞1918年所绘的《耄耋图》中不难看出,其灵巧的手艺已超越了当时一般民间画师的水平。应该说,张大千最早的美术熏陶来自母亲。(www.daowen.com)
《耄耋图》曾有贞(绘)
儿时,张大千随母亲学画,后随二哥张善孖、大姐张琼枝学习,同时向四哥张文修习字。张大千《我的家世》一文中说:“我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学画,人家说我九岁业绘事,由于先母能画,兄弟们都会画,尤以家姊琼枝得益教慈甚多,她画得最好的是花卉,我小时候多由大姊教导。”曾友贞为张家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九儿一女。张大千排名第八。十个孩子中,大哥早夭,五子、六子、七子因贫穷、饥饿、疾病等原因早早离世。三哥张丽诚经商,四哥张文修后来从医。二哥张善孖比张大千大17岁。兄弟几个,张大千最为敬重二哥,视若父兄。张善孖14岁时就开始忙于外界事物,在家时间不多。
《中国怒吼了》 张善孖(绘)
琼枝不仅教习张大千绘画,也是母亲的好帮手,做女红,描刺绣。在二姐琼枝的教习之下,张大千画技进步很快,开始画出一些简单的花卉、人物,并打下了良好的绘画“童子功”。琼枝所教的自然是民间绘画了。民间绘画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却有着旺盛的社会基础,受到百姓热切喜爱,中国农村的祠堂寺院、书院民居、墙头门窗及中堂、虎头、灶头等皆为民间绘画所装饰。
张家兄妹几个都有绘画天赋,除了三哥张丽诚未见有文字记载外,四哥张文修也会画画,而九弟君绶在上海学画期间,因抗拒父母包办的婚事,弃家出走,投海自尽。曾熙是张大千在上海学画时的老师,曾遗憾地对张大千说:“九弟的绘画天赋高过你。”
一个人的成长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及人际关系。张大千亦不例外,在二哥提携下,张大千走向了成功。二哥张善孖对待八弟可谓操心备至,幼年学画、后赴日留学、上海“秋英会”扬名都少不了他的操持。张善孖不仅画虎成名,同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抗战期间,曾以“中国怒吼了”为题,画出一只愤怒咆哮的猛虎站立山川之上,其拙朴狂劲的造型、磅礴的气势让人心头一震。画作当时风靡全国,鼓舞了士气。张善孖早年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法,后加入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初年,张善孖不满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痛恨各国列强弱肉强食,横行霸道之举,在四川立宪派蒲殿俊、罗伦影响下,投身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推翻后,张善孖在日本的校友、蜀军第一师师长熊克武委任他为少将旅长。张善孖并无从军愿望,接到一纸空文委任,亦未招兵买马,只是躲在家里读书画画。那些日子,年幼的张大千极为兴奋,常问二哥一些军队之事。
张大千从华美初等小学毕业后,在四哥张文修安排下,去重庆求精中学上学。求精中学为外国人开办,教学质量很高,对学生要求严格,学校以英语交流为主,入校收费不低。据说刚来求精中学时,同学们有些瞧不上来自内江县城且身体矮壮土气的张大千,又加之张大千在学校数学成绩不好。张大千后来说:我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数学总不及格。”不过,张大千还是在求精中学出了名,原因是他的美女画画得非常好,这让同学们羡慕惊讶。张大千在求精中学的学业最终没有完成,因为这其间发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使得张大千告别了求精中学。这件事情就是人所共知的土匪师爷经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