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汉文化节日禁忌大揭秘

汉文化节日禁忌大揭秘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节有行为禁忌。寒食节源于晋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有功于晋文公,为晋人所尊。节日禁忌,五月端午尤为典型。时至今日,当我们用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去匆匆触摸禁忌依然感到它是神秘之网,怪异不经。值得关注的民间禁忌特别是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忌生之类的迷信禁忌,在其流行的时代,就被有识之士提出异议和质疑、批判。

汉文化节日禁忌大揭秘

九、节日禁忌——飘忽人间的神秘网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受禁忌的约束。《礼记·曲礼》云: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显然,禁忌从远古走来且与社会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远在人类童年时代,先民在宇宙洪流之中,认识能力低下,恐惧不安,便以禁忌为伴。因此,禁忌是人类认识起步阶段的幼稚足迹,凝结着“人之初”的心理、愿望与幻想,是原汁原味的文化老汤。

当我们俯伏在古文献堆中,爬梳禁忌资料时,惊奇地发现禁忌形式之多如夏夜星空的繁星,千姿百态,杂采纷呈,无奇不有。行业有禁忌,礼仪有禁忌,兵家有禁忌,宗教有禁忌,人名、物名有禁忌,即使潜心学术也不例外。节日禁忌多不胜举。春节,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亲友欢聚,说话、做事甚至吃饭都要讲好话,说吉祥语,期盼新年生活幸福、和谐。即使与日夜惦念久别重逢的友人叙旧、话别、神聊,人人忌讳说“死”字。《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黛玉两人斗气,宝玉说:大正月里不要说“死”了、“活”了的。春节不仅忌说“死”字,连“病”、“穷”、“鬼”、“背”、“破”、“败”之类不祥语也要时时处处注意回避。为防年幼无知的童蒙说错了犯忌的话,大人用红纸写上“童言无忌”的春条,贴在炕边或墙上,以求解除不祥。地域不同,语言禁忌不尽相同。安康有些地方元旦忌说“虎”,“说了虎,三年苦”。《水浒》中把“虎”叫做“大虫”,也是忌言“虎”的缘故。

春节有行为禁忌。相传初一诸神、祖先灵魂均回家过年,妇女动针线,会伤害祖先神灵,所以大年初一妇女忌针线,这个禁忌传承千余年,至迟在唐宋时代约定成俗。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宋人吕原明《岁时杂记》云:“京人元旦忌针线之工。”令人惊叹不已的这些禁忌在中原地区流行,迄今还有“七不缝,八不扎”之谚。江南习俗,春节不可在床前向亲友拜年,倘若犯忌,意味着主人在新年里患病常年卧床不起,陕南旧俗,正月不理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正月不买鞋,防“邪气”沾身,正月不买盐,怕新年“闲”着失业。关中旧俗,春节忌讳向地上泼水、忌扫地、倒垃圾,以免财源外流。也忌打破碗、碟,倘若幼童不慎将碗、碟掉在地上打碎,大人马上说:“岁岁(碎碎)平安”,以求新年吉祥。乡村,在人人出游观灯的元宵之夜,却有“躲灯”的风俗。即新婚女子要在正月十三回娘家住三天,正月十六日方可回家,农谚:“正月十五不躲灯,瞎了婆婆双眼睛。”

毋庸讳言,春节吃团圆饭、享天伦之乐时也有忌讳,长安、蓝田等地农村春节饺子煮烂了,既忌说“烂”,也不说“破”,只说“挣”了。饭后,不说吃“完”了,只说吃“好”了,或者说吃“饱”了,或者说“咥美”了。

论述禁忌,汉唐时代的寒食节禁火之俗应涂上几笔淡墨。禁火习俗兴于周,盛于唐。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云: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www.daowen.com)

寒食节源于晋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有功于晋文公,为晋人所尊。据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载:晋人寒食节对禁火情有独钟,升平时禁火七日,丧乱之世,也要禁火三日。每逢寒食村社老者用鸡毛翎到各家灶火中去扫掠,如毛羽稍有焦卷,就要罚香纸钱。正如诗人李崇嗣《寒食》绝句吟道: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促客心燃。

节日禁忌,五月端午尤为典型。五月时值盛夏,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活跃,魑魅魍魉猖獗,病菌毒气起,肆虐伤人。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瘟月、毒月。据文献记载,至晚在战国时代,北方中原地区就把五月五日当做“恶月”、“恶日”进行驱邪避恶之日。汉人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记载:“俗云五月五日到官,至免不迁。”此月此日不但万事不吉利,甚至在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亦视为不祥之兆。正如书中所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到了汉代,人们仍然坚信这一恶俗。汉成帝时,权势显赫的王凤也是五月五日生,其父提心吊胆地将他抚养成人。汉末,在相互倾轧的官场上,有一个政绩平平,说话谨慎,办事模棱两可,待人圆滑世故而官运亨通的不倒翁——胡广。他历经汉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到灵帝等六朝,三登太尉。此人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故事。据《世说新语》记载,因为他生于五月五日,父母忌于世俗传统观念,将他藏在葫芦中投之于河,幸而未能淹死,后来被人收养,乃托葫芦所生,姓胡名广。显然,从战国到两汉,人们一直认为五月五日是深恶痛绝的恶日。这一习俗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如此。如《宋书·王镇恶传》载,南朝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五日,家里人因忌讳想把他过继给别人,后来祖父王猛认为:“昔日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所以才留了下来。因此起名“镇恶”。

因端午节与“恶日”有关,也有人认为端午源于“恶日”,从汉代起,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是避恶。汉人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名。

令人伤感的七夕节,不仅有牛郎织女相恋几百年难成眷属的悲剧,也有生儿育女的禁忌。《红楼梦》四十二回,描写了王熙凤对刘姥姥说巧姐儿的生日道:“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那时七夕节,中元节忌讳生孩子。中元节亦称“鬼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一到十五常有鬼转世,投胎人间。所以七夕节,中元节忌生孩子,一旦犯忌,所生儿女不吉祥。

禁忌是印满历史辙印的文化符号,是一条自远古流来并向未来流去的长河。即便是你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气吞山河的风范,有鸟瞰世界的视野,都必将在无形的禁忌长河中生活。时至今日,当我们用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去匆匆触摸禁忌依然感到它是神秘之网,怪异不经。尽管人造地球卫星早已遨游太空,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但禁忌没有沉寂,它是迟迟不肯消退的幻影,仍在偏僻农村里传播,在繁华都市里游荡,在各民族间飘忽。

值得关注的民间禁忌特别是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忌生之类的迷信禁忌,在其流行的时代,就被有识之士提出异议和质疑、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改革开放后,崇尚科学,贯彻科学发展观,那些依附迷信的禁忌已被封埋在老人记忆的底层了,从迷信禁忌的罗网中解放出来,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