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举国欢庆万家春——元旦絮语
元旦为一岁之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佳节良辰。古人称其为“上日”、“元旦”、“朔日”、“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也有的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后世称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所以元旦是一个充满喜气、热闹非凡的日子。
汉代,每逢元旦佳节,宫廷举行朝贺礼,上自诸侯、三公九卿,下至四百石小吏都要给皇帝行贺礼,一个个华衣鲜服,高冠博带,聚集在宫门前。皇帝也兴致勃勃地接受群臣朝贺。汉唐时期,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或使臣也来奉礼恭贺,羽簇飞驰;朝堂大殿钟鼓喧天,丝竹震耳,盛况空前。
当雄鸡高唱之时,在庶民百姓中也有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汉魏时代,人们虽然无福聆听火药制成的鞭炮声,却在堂阶前用火烧烤竹节,使其噼噼啪啪发出巨大的声音。声声爆竹,迎来一轮红日。放完爆竹,家长率妻子去祭祖。我们先民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了祖先崇拜之俗。崇拜祖先,一是对祖先的眷恋,二是祈求保护自己,从而形成了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逢年过节,人们无不以虔诚严肃的心情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孝思。
人们祭祖后,一家不分尊贵老幼,团聚一起饮椒柏酒。汉代人认为椒是玉衡星的精灵,吃了能使人年轻长寿;柏是一种仙药,吃了能免除百病。之后,还要喝桃汤,桃汤是取桃叶、枝、茎三者煮沸而成。饮桃汤可以压邪气,制百鬼。魏晋以后,人们不喝桃汤,而是饮屠苏酒。饮椒柏酒,喝桃汤,是预祝在新的一年中,人人身体健康,家家美满幸福。(www.daowen.com)
元旦祭酒,饮椒柏酒,反映出一种节日欢庆的天伦之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重伦理道德的民族,即就是庶民寻常之家,终年劳作于田野,逢年过节也没有口福品尝美味佳肴,但能合家团聚,一杯椒柏酒,一碗桃汤,天伦之乐的无穷佳趣尽在其中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重人情的,每逢佳节,特别是元旦尤为突出,当新年伊始,用过酒饭后,人人整好衣冠,走家串户,走亲访友,互致节日的祝贺,这一习俗叫“拜年”。拜年活动又给新年增加了几分乐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乡情和亲情。
在拜年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投刺。投刺是古代官僚士大夫间的社交活动,于今日送名片或贺年卡相类似。这一习俗,起源于西汉,初称“名刺”或“谒”。汉代以后称“名刺”。唐宋时代,依然如此。唐代诗人元稹《重酬乐天》诗中写道:“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宋代人的名刺是用梅花笺纸制成二寸款、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与今日名片相似。平时以“名刺”广交朋友,到了新春佳节,当人们拜年时,理应登门拜访,只是由于同僚多,交友广,更是互拜不及,就赠送一张名刺,甚至给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张。有些史书记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多不亲往,有一士令人骑马,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一名刺,以表示贺年。到了明代,京城投寄名刺之风尤盛,朝官往来,不问相识与否,都是望门而投刺。清代,投刺之风,遍及城乡各地。当时还出现了一种“拜盒”,即将红色纸片制成的名刺放入锦盒中送给对方,以示隆重。这时好多人都在门上贴上红纸袋,上书姓氏,号为“门薄”,以便于接收名刺。这种贴于门上的红纸袋又叫“接福”,或称“代僮”,今日城乡家门口的信箱,就是门薄的遗传。清代诗人范来宗的《拜年》诗写道:
走贺纷阗岁龠更,素非识面也关情。
添丁夸列怀中刺,过午飞留薄上名。
羽士禅师统逐逐,东家西舍尽盈盈。
春明旧梦还能记,驰遍轮蹄内外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