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乐舞伎和乐律家
当我们叙述了秦汉时期乐舞发展概况之后,应介绍一下艺术家的情况了,遗憾的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汉代艺术的乐人、舞伎,留下姓名者不多,见于史书者多是帝王、达官显贵或者下层官吏,如好鼓舞者秦朝有魏勃之父;西汉有刘安、庆夫人、赵燕、王翁须等,精于乐律的有西汉的张苍、李延年、京房、张禹,东汉的蔡邕、蔡琰父女以及郦炎等。在皇帝群体中,也有能“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汉书·元帝纪》的元帝刘奭,“好音乐,善弹笙”的桓帝刘志,在这些人中,艺术造诣高者有戚夫人、李延年、王翁须、京房、赵飞燕、蔡邕等,现分述于下:
1.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最宠幸的夫人,定陶(今山东定陶)人。戚夫人自幼生活在民间,会弹琴击筑,能歌善舞,她那婀娜多姿的舞姿,娴静温婉的性格,美妙的歌喉,博得了好“楚声”的高祖的青睐,宠幸无比,两人常在宫中以“弦管歌舞相欢娱”,而戚夫人“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官齐声高唱,声入云霄”(《西京杂记》)。据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西京杂记》)。从其“翘袖”与“折腰”的特点来看,应无疑是楚舞。可惜这位汉初的艺术家,在汉高祖死后不久,被她的情敌吕后幽于永巷,断其“手足、去眼、耳、饮瘴药,使居侧中,命曰‘人彘’。”(《史记·吕后本纪》)落得香消玉碎。她的“翘袖折腰之舞”长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舞姿已在河南南阳和山东曲阜汉画像石中发现。南阳画像石上有两个细腰的舞女,甩动长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后折腰,而是向右侧折腰,两袖向左侧甩,呈现翘袖的姿态。山东曲阜画像石上同样是女子双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长袖细腰,其中一个正向右侧身折腰,向右扬甩袖,甩袖的姿态与南阳画像石稍有不同。由此可见,“翘袖折腰之舞”舞姿形式多样,它像是一颗宝石在楚舞艺术的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折腰舞
2.李延年(?—约前87),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世家出身,父母兄弟均为乐工。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个富有创作天才的大音乐家,他不但采用了民间曲调并加以修饰,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他还创造了“新声曲”。他对西域音乐也有研究,他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乐曲《摩诃兜勒》做新声二十八解。他所创造的“新声曲”,不仅吸收内地民歌,也从西域、北狄输入乐曲、民间歌舞中得到启迪。我们以此推想他所创造的新声含有一些西域音乐的元素。因此,他“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汉书·外戚传》),博得武帝的宠爱。
一次,延年在汉武帝面前歌舞,歌颂他妹妹: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召见了他妹妹,果然“妙丽善舞”。遂选入后宫得宠。延年也被封为协律都尉。其后因兄犯罪被株连而杀。
3.王翁须,广望(今河北中部)人。幼年八九岁时,因家寄居广望节侯之子刘仲卿家学习歌舞。四五年后,在邯郸表演歌舞。汉武帝太子家的使者到邯郸寻求歌舞者,王翁须等五人被送到长安的太子府里来。后嫁给太子之子史皇孙,生子刘询,即后来的汉宣帝。不久,太子全家被杀,王翁须也一起殉难。及至宣帝即位,王翁须一家得以昭雪。(www.daowen.com)
4.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风西南)人。曾学《易》于孟喜的门人焦延寿,元帝时立为博士,好讲灾异,以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时中书令石显专权,京房屡上劾奏石显,被排挤出朝廷,任魏郡太守。不久下狱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京房在文化史上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开创“京氏学”,而且在乐律方面,创造了六十律。京房之师焦延寿长于占卜之术。分六十卦。而京房“好钟律,知音声”,(《汉书·京房传》)受焦延寿的影响,根据八卦原理,用先秦时代“三分损益法”将十二律扩展成六十律。但这种乐律在音乐上并没有使用的价值。
京房对音乐科学的贡献,在于创十三弦“淮以定律”。他认为“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淮以定数。淮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划分寸,以为六十律浊之节。”(《后汉书·律历志》)管上定音是以气柱上的长度为标准,气柱的长度比管本身长,故发音较低;至于弦上定音,仅以本身长度为准,故精确而易算。尽管京房没有用管、弦作比较研究,但发现管定律的不足之处,给后世理论家以很大的启迪。日本学者田边尚雄哉《东洋音乐史》中明确指出:京房发明“竹声十三律”一种“管口校正”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所求得很接近正确的音声。
5.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她原是长安宫中的宫女,善鼓琴,后赐予阳阿主家,学歌舞。《赵飞燕外传》载,飞燕“丰若有余,柔若无骨”,“纤便轻细,举止翩然”。因体态轻盈,所以有飞燕之名。飞燕,能歌善舞,据说能作掌上舞。一次,汉成帝微行,路经阳阿主家,飞燕奉命歌舞,被成帝看中,纳入后宫,为婕妤,不久立为皇后。其妹妹合德,更美,又善歌舞,亦被召入宫,封为昭仪。姐妹二人贵宠后宫十余年。
赵飞燕是汉代最有名的歌舞艺人。她腰纤细,婆娑飘舞,如临风摇曳的柳枝。据《三辅黄图》载:每年秋天,她与成帝泛舟于上林苑太液池相互嬉戏。一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微风习习,飞燕兴致勃勃起舞,如香草偃于秋风。成帝怕她乘风飘去,落入池中,急忙拉住她的衣襟。由此可见其舞态之轻盈。河南郑州新通桥西汉画像砖上,有一女子跃足挥袖起舞,舞姿飘逸俊秀。上袖上方还刻着一只正在起飞的燕子,似乎象征舞者身轻如燕。这个舞姿大约就是当年赵飞燕所舞之态。
6.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少有文名,博学善辞章,工于篆、隶,精通音律。桓帝时,就以善鼓琴负有盛名,被桓帝召去,行至途中,称病而归。一次,邻居请他去赴宴,及至酒酣,忽听有人弹琴,他一听琴声中有杀人之心,急忙返回。主人追问何故而归,蔡邕将听到的琴声一一告诉主人,大家无不感到奇怪。弹琴的说:“我刚才弹琴,看见一只螳螂正向鸣蝉爬去,蝉就要离去尚未飞起,螳螂对着它一进一退的。我的心里很紧张,惟恐螳螂失掉这只蝉呀。这是不是杀人之心儿表现在声音里面的呢?”众人一听无不称赞他的音乐才华。
蔡邕一生不得志,曾因上书议论朝政得失,弹劾宦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蔡邕被迫出仕任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重他才学,厚待,每有宴会,常令他弹琴助兴。董卓被杀后,王允认为他们有“怀卓”之罪,下狱死。蔡邕生平著作甚多,在音乐方面有《叙乐》等。今有《琴操》上下两卷,传为蔡邕所传,其真伪尚可存疑。
这些人都是幸运者,他(她)们进入仕途或嫁给帝王,成了达官显贵,享受荣华富贵,从而载入史册。但他(她)们的命运还是极为悲惨的,戚夫人被吕后残害致死,李夫人夭亡,其兄被杀,王翁须殉难,京房、蔡邕死于狱中,赵飞燕被废为庶人,自杀而死。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些幸运者,下场尚如此不幸,而不见经传的众多艺人,也许更为悲惨。然而,正是这些艺人,在乐舞技巧的提高和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汉代艺术大放光彩,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