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礼俗的产生与演变:多元化的汉文化

礼俗的产生与演变:多元化的汉文化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礼俗的产生和演变礼,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然而礼俗又不是一种教条般的信仰,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随着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又随着时代的进展增添新的内容。因此,先秦时代的礼俗经过宗教—政治—社会生活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属于特定的道德规范。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显然,礼俗并非阶级的调和,而是阶级的另一种方式的强制。

礼俗的产生与演变:多元化的汉文化

第一节 礼俗的产生和演变

礼,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那时,在初民面前,既有日月嬗变,季节迁移,又有风云变幻,电闪雷鸣,也有洪水横流,野火燎原,瘟疫流行……这种种壮丽奇异的现象,很容易使初民想象在各种现象的背后,有各种神秘的指挥者,是一种虚空、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然而又拥有超自然的伟力,即主宰宇宙万物之“神”。当他们凭着感性的、质朴的思维方式,把“神”人格化和形象化,对它表示崇拜或致福,进行叩头跪拜或打躬作揖时,就出现了原始社会之礼。汉人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他承认礼初出于原始宗教信仰,是初民致福德种种仪节。繁体字“礼”字,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纪物,是对神的一种虔敬贺畏惧,因此,原始社会之礼有浓厚的宗教性。及至进入文明时代,原始社会传统的宗教信仰之礼,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把对昔日人格化和形象化之神的崇拜礼法定型化、神圣化,并被推广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用来规定名分,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于是一些礼节被固定化。如商代,传世的日常生活用具诸如饮酒之“樽”,烹饪之“鼎”,盥洗之“盘”,娱乐之“钟”,原为供日常社会生活所用之物,如今却有了等级,涂上了伦理色彩。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便各有不同的生活用具。当然统治阶层的用具,其炼制之精,雕刻之细,图文之美,自不比说了。而这些专用器具,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当历史进入西周时代,周公制礼作乐,以礼治天下,以礼致太平,遂进入礼治时代。虽然,周代之礼,不可能仅是周公之杰作,当是沿袭夏、商制度而来,又经周公为首的贵族加以增补、汇集,渐渐成为法定的制度,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浸染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大至典章制度,小至穿衣戴帽,无不有所体现。昔日神秘的事神致富的习俗一变而为传统阶层统治的政治工具,所谓“礼,国之大柄也”。由此,其宗教性减弱了,政治性日益增加。所以《周礼·天官·冢宰》说:“礼俗以驭其民。”

然而礼俗又不是一种教条般的信仰,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随着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又随着时代的进展增添新的内容。到了春秋时代,孔子讲礼乐,礼中的政治性冲淡,而社会意义则加重,礼则进一步反映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因此,先秦时代的礼俗经过宗教—政治—社会生活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属于特定的道德规范。据《文献》记载:(www.daowen.com)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祠祷禁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

这就是说,礼的范围很广,不仅仅统治阶级内部依据不同身份有不同之礼,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血缘关系,而更重要的加强统治阶级对庶民的统治。因此礼的含义十分复杂,凡国家的一系列典章制度、社会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行为规范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无不包含在内,可见其内容相当广泛。

应该指出,先秦时代的礼与法,如同兵刑不分一样,礼法不可分。非礼就是非,犯法就是用刑,用刑就用兵。显然,礼俗并非阶级的调和,而是阶级的另一种方式的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