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五节郡国学校汉代地方官办学校制度创始于汉景帝末年。这是我国地方公立学校的创始。汉武帝时,在兴建太学的同时,十分重视文翁兴办官学的办法,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但是随着太学的建立,人数的增加,郡国受太学的影响,地方官办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应是无疑的。郡国普遍设立官学,是在汉平帝之时。与此同时,又在郡国设立宗师,以教育宗室子弟。
第五节 郡国学校
汉代地方官办学校制度创始于汉景帝末年。当时蜀郡文化落后,太守文翁爱好教化,一面送张叔等十余人到长安,从博士受业,一面在成都市中设立学校,招收各县子弟入学,学生免除徭役,卒业依其学习成绩,分派官职。高者补郡县吏,次者为孝悌为田。平常治事,每选高材生在旁视事,出行则带着他们传达命令。“平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而求之,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这是我国地方公立学校的创始。
汉武帝时,在兴建太学的同时,十分重视文翁兴办官学的办法,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这一诏令实行到什么程度,因资料匮乏,无从详知。但是随着太学的建立,人数的增加,郡国受太学的影响,地方官办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应是无疑的。到宣帝时,各地方学校日渐增加,如东郡太守韩延寿,在任期间,修治学校,“崇礼义,纳谏争”,为后人所称道。元帝好儒,令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www.daowen.com)
郡国普遍设立官学,是在汉平帝之时。平帝元始三年(3),王莽上书,请求立官学,制定中央和地方的学校系统,中央官学为太学,地方学制为四级: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置经师一人,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学、校大约属于后世中学性质,庠、序似乎属于小学性质。不过当时等级不会有今日明显的区别。与此同时,又在郡国设立宗师,以教育宗室子弟。李通就曾任王莽宗卿师。从地方官学学制的建立看来,当时学校已渐有体系。为后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王莽为汉代学校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应给予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多元的汉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