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 学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欲通过教育以网罗天下俊才。正当少年新君踌躇满志、儒家信徒喜形于色之时,却触怒了一位黄老信徒,她就是武帝的祖母窦太皇太后(文帝的皇后)。儒家信徒的张狂早已引起这位老太太的忿激,发出了秦始皇一般的脾气,她借赵绾的过失,迫使武帝把他下狱;将窦婴、田蚡罢官。武帝只好按捺着雄心,忍痛割爱,将兴太学之事束之高阁。但过了四年,窦太皇太后寿终正寝,他所压抑的历史暗流,一齐并涌,构成卷括时代的新潮。田蚡复相,延用文学儒生数百人,儒家学说,稳坐了我国文化思想史中正统的宝座。从此,儒学从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被尊为“经”,变为了东方世界的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
与此同时,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罢黜各家博士。又于元朔五年(前124),提升儒士公孙弘做丞相,封平律侯。公孙弘善于逢迎,以一贫士封侯拜相,可谓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他的官运亨通不足为道,然而在任丞相的第一年,曾做了一件令儒生和后世文人无不喝彩之事,即奏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太学生)及有关教育制度,汉武帝卓然允准,下令公孙弘与太常孔藏,博士平等讨论,制定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来。这个方案得到了武帝的批准,于是在长安城南给博士弟子员筑校舍,一所政教分离的官办太学诞生了。
汉代太学初建时规定:五经博士教授的学生每一经有十人,全国五十人,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仪状端正,无疾病者充当。除这些正式博士弟子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由郡国县官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汉书·儒林传》)的少年,随上计吏俱至太学受业,人数无定员。这所太学人数虽少,但这是中国创立正式大学的纪元,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自汉武帝创立太学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太学不断发展,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太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昭帝时太学生增至百人,宣帝时增至二百人,元帝好儒特增至千人。成帝时曾一度取消员额限制,扩建校舍,博士弟子员猛增至三千余人。平帝时,王莽辅政,乃于元始四年(4)造明堂、辟雍、灵台,为太学筑舍万区,可以说王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大规模建筑太学校舍的人。
光武中兴,建都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不想像他的高祖那样毫无文化教养,而是一个新莽时代学《尚书》于长安的豪强地主。他好经术,曾以“儒门正宗”自诩。遂于建武五年(29),在洛阳开阳门外,重建太学,起博士舍,学者云集,诸生横巷,教育中兴。及至他儿子明帝,尊师重道,提倡教育,昌明经学。永平二年(59),明帝大会诸儒,亲临太学讲学,儒者提问疑难,万人围观。据说当时,“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后汉书·儒林传》)可谓盛况空前。当时,匈奴也派遣子弟入京求学,形成了一个济济洋洋的兴盛局面。汉代教育进入鼎盛时期。至于章帝,虽曾于建初四年(79)十一月,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说经问难由皇帝裁决经义,但对太学并无新的建树。(www.daowen.com)
东汉和帝之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政治黑暗,太学时兴时废。安帝时,太学一度废弛,博士不讲学,太学校舍荒废,杂草丛生,成为牧羊刈草之处。顺帝时,左雄等上书建议重新修缮校舍。永建六年(131),给太学扩建校舍二百四十栋大房,共有一千八百五十个房间。同时又扩大了太学生来源,除太常、郡国官吏继续选送外,增加了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又给太学生增加俸禄。因此太学生人数猛增。质帝本初元年(146),梁太后下诏,令郡国举明经五十以上、七十一下至太学受业,并命大将军至六百石之官,统皆派遣子弟入学受业,为官僚子弟大开方便之门,致使太学生人数竟达三万余人。
自汉武帝创立官办太学至东汉,前后三百余年,太学教育人数由五十人,扩大到三万人,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事业,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讲经图 现存南阳汉画像馆
讲经图(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