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浙江海洋自然文化资源
一、浙江海洋自然文化资源
(一)浙江海洋地理位置
浙江是海洋大省,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海岸线总长6488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40公里。内海面积3.09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连同毗邻的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总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是浙江陆域面积的2.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696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全国首位。
浙江省是我国海岛最多的省份,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的40%,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海岛县6个,是全国的一半。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港、渔、景、油、滩、涂、岛、能等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都占有很高的份额。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左右,占全省GDP的12.92%,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10%左右,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
(二)浙江海洋港口资源
浙江海岸曲折,呈现半岛、岬角、海湾,河口相间、岛与岛之间、岛与岸之间常形成潮汐通道的冲刷槽,从而形成了数量可观、具有深水条件和深水航道的天然港口、锚地和航道水门,拥有丰富而又相对集中的港口航道资源,在全国海洋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沿海港口类型齐全,分布均匀,按地理位置可分为河口港、海岸港、岛屿港三类。按地域可分浙北、浙东、浙南等区域,各地区大、中、小港口资源基本配套。浙江省的深水岸线资源主要集中在乍浦、北仑、舟山、大麦屿和温州七里、洞头等地,浙江全省共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其中水深在20米以上可建1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均占全国首位,各处的深水岸线均有深水航道与外海相连。其中以舟山群岛的深水岸线最为丰富,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北仑—金塘海域进港航道最小水深为17.6米,可以全天候通航和靠泊第四代、第五代和超大型集装箱船舶,是我国东南沿海建设大型深水港的理想港址。
浙江省还具有众多各种性质的大小锚地,可供各类船舶避风、过驳、停泊。经过长期建设,浙江省沿海地区的港口日益发展,全省沿海已建成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为骨干的沿海港口群体,拥有大中小海港34个,其中已经具有较大规模港口5个,生产性泊位87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8个。2002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57亿吨,比1998年增加1.38亿吨,宁波、舟山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第9大港。近年来浙江的港口物流业发展尤为迅速,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03.7万标箱;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6.3亿吨,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4万标箱,已跻身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港。
(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浙江海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沿海生物、微生物生产量大,多支水流交汇,带来大量的饵料,沿岸海流与台湾暖流交汇,使得近海盐度低而季节变化大,营养盐丰富。众多岛屿及难以计数的岩礁周围浅海海域和潮间带,为海洋生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由于以上有别于其他海域的环境特点,使浙江海域成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渔业生产力最高的渔场,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
浙江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渔业资源品种多、质量优、生长迅速、世代更新快,近海最佳可捕量占到全国的27.3%,分布着1390多个大小岛屿的舟山渔场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的集中产区。浙江海域是东海渔场的主体,有鱼类428种、虾类67种、头足类18种,以及海藻、蟹类等。渔场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量在200万吨以上,其中舟山渔场以生产力高而闻名中外。(www.daowen.com)
在海洋捕捞的主要对象———游泳生物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较高产量的有:带鱼、马面鱼、鲐鱼、乌贼、小黄鱼、鳗鱼、梭子蟹、海蜇、鲳鱼、鳓鱼等。其他如石斑鱼、鲥鱼、毛尝鱼、真鲷、对虾,潮间带生物中缢蛏、泥蚶、牡蛎、贻贝、杂色蛤子和青蛤等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在大型海藻中,坛紫菜、羊栖菜、石花菜等都有较大的资源量。
在养殖方面,浙江省浅海、港湾和滩涂养殖资源丰富,养殖条件优越,全省可供养殖的浅海面积402.7平方公里,基准面以上可供养殖的浅涂568.5平方公里。浅海滩涂生物繁多,有潮间带生物607种(以软体类为主,双壳贝类占优势)、浮游植物280种、浮游动物254种、底栖生物373种、大型海藻169种、游泳生物201种。养殖品种多样(有鱼、虾、贝、藻、蟹等五大类40余种),2011年浙江省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19.8万吨(含远洋),比上年增长8.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15.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9.84%。
(四)丰富多彩的滨海及海岛旅游资源
浙江沿海气候宜人,自然环境独特,汇集着山、海、崖、岛、礁、河口等多种自然景观和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同时又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历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浙江沿海的旅游资源兼有自然和人文、海域和陆域、古代和现代、观赏和品尝等多种类型,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图2‐1 浙江台州大陈岛甲午岩
浙江海洋旅游区有l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3平方公里。浙江沿海地区分布着舟山普陀山、嵊泗列岛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有舟山桃花岛、岱山、洞头列岛、桃渚、海滨—玉苍山等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拥有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衢州、临海(县级)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浙江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浙江主要海岛共有可供旅游开发的景(点)450余处,景区(点)的陆域面积为188平方公里,约占海岛陆域总面积的9.7%。其中,可供旅游开发的成片海蚀景观60余处,适宜开发为海水浴场的沙滩有48处,长度总计约为33公里,还有峰、石、洞景观150余处。人文景观、历史胜迹100余处。海蚀景观中规模较大、气势比较壮观的有舟山嵊泗县东绿华的“礁岸长城”、嵊山岛的东崖、马迹山的石城门头、普陀山的观音跳及潮音洞、朱家尖的龙洞、桃花岛的悬鹁鸪景区;象山县花岙岛的海上石林、南北渔山列岛、韭山列岛;台州大陈岛的甲午岩(图2‐1)、温州洞头县的半屏山等。
海水浴场沙滩以嵊泗县的泗礁岛为最多,有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等9处,总长6.3公里;朱家尖岛有7处,总长6.3公里,以及普陀山“十里金沙”之称的百步沙、千步沙等;单个沙滩最大的为岱山县的后沙滩,又称“鹿栏晴沙”,长3600米、宽300米;桃花岛的安期峰、舟山岛的黄杨尖,为浙江省海岛的第一、第二高峰,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环境幽静,常有云雾笼罩;舟山普陀山、平阳南麂岛、玉环大鹿岛、洞头的仙叠岩及岱山大衢岛等处有千姿百态的石景、人文景观;历史胜迹有岱山大舜庙、定海十字路新石器时代遗址、岱山百万庄古民房建筑、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及法雨、普济、慧济、妈祖等名寺古庙和珍藏的大量佛教文物;有明代抗倭将领侯继高和现代书法大师刘海粟题字等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现代艺术家的海洋生物岩雕;有反映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事迹的“三忠祠”和烈士墓及烈士塔;此外,还有渔山列岛远东第一大灯塔等近代建筑遗迹。
浙江沿海的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大、类型多,而且区域分布又明显地集中在杭州、宁波、台州、温州等沿海大中城市或附近一带,组成了杭、绍、甬人文自然综合旅游资源带、浙南沿海旅游资源区和舟山海岛旅游资源区,在省内乃至全国的旅游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在2001年,浙江省海洋旅游业就实现产值150亿元,增加值80亿元,滨海城市涉外饭店个数达到278个,营业收入32亿元,外汇收入1.9亿美元。[1]到了2007年,浙江省全省海洋旅游收入约为1200亿元,约占海洋经济总产出的25%,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随着一批大陆连岛工程、旅游度假村、星级宾馆酒店的建设,浙江海洋旅游的进入性和接待能力大为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