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及作用

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及作用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走进象牙塔一、走进象牙塔何谓大学,这是一个被思考很久的话题。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

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及作用

第一节 走进象牙塔

一、走进象牙塔

何谓大学,这是一个被思考很久的话题。儒家经典《大学》里这样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亲民,就是师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正过失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在经历了忙忙碌碌的报到和紧张有序的军训之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也要思索这个问题了。新的校园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生角色……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走进象牙塔,你准备好了吗?

一、大学的精神与职能

1.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为大学精神下一个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尝试给大学精神下一个明确定义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精神”并不是一个僵死固定的专有名词,而是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模糊、蕴涵极为深广的概念。正是由于它外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才使得它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也才使人们对大学精神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见智见仁,各抒己见。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理念、自由、创新、个性和风格;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科学管理。不同的研究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精神的。如果再从新的角度或层面来探讨大学精神的外延,还会有更多的提法。因此,我们只能从普遍的意义上探讨大学精神,找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起来一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体现在民主管理和民主施教上。实施民主管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鼓励多样化,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与机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模式。要求大学管理者的作风与品质,不是自信专横,而是从善如流;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善于进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富于想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深入群众;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颇有自知之明。

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也是其他大学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具体地说,自由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自由,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正如蔡元培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各国大学,哲学之唯物论与唯心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即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当年蔡元培主持北大,便“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亦听他们自由发展”二是学术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自由主要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意指大学的探究活动要服真理的标准,三是言论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大学应支持、鼓励公开的、自由的交流,这种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而且可以扩展到校外。“大学必须承认教员在校外即对于其教授学科范围外之各种问题,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其自由和责任应与一般的人民一样享有负担。”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它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第五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总之,育人的目的就是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2.大学的职能

大学职能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对外部社会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进步与大学“内在逻辑”发展相统一的产物。大学的职能是大学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直接依据。众所周知,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而且这三大职能并不是自大学产生之后就同时具有的,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与大学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变化而逐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社会赋予的。

教育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教书育人在任何时期都是大学的本职工作和第一要务。人们期望大学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学术和专业领域的正规教育以外,还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年轻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具有成熟的情感和理性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独立学习或生活。大学不仅提供进一步接受教育所需的系统的学习与训练,而且还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里,年轻人能够在学习与探究中度过离开家庭的最初几年而不必考虑“现实世界”面临的种种危险。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求知、发现的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时期,通过拓展于教室和课程之外的复杂的社会经验,在校的经历与本科教育一起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做出了必要的准备。

大学的第二个传统职责就是学术:发现、整合、评价以及保存各种形式的知识。学术界主张不仅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不需进一步证实,同时学术和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学和服务的职责也毋庸置疑。公众愿意支持教育活动是期望最终的结果将会对国家安全、医疗卫生和经济繁荣带来好处,同时,大学还被看作是能够为后代传承文化遗产的社会机构。

大学的第三个传统使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是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来满足社会需求的。例如,独特的赠地大学的建立部分就是为了满足当时工农业的需求,大学致力于诸如医药、护理、牙科、法律和工程等专门学院的发展,也足以证明服务社会的重要,而当今日益知识化的社会更加强化了大学的服务功能。直接服务社会职能的出现,改变了大学与世隔绝的“高楼深院”的形象,把走出“象牙塔”的大学带进了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了教学、科研和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使大学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大学功能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实现职能内涵的更新与外延的拓展,大学的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的发展才会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

大学的三项职能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它们的手段互补,培养人才固然以教学为主,但需要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样三结合也有助于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再次,大学兼备三项职能,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

二、校园环境与周边环境(www.daowen.com)

1.了解校园环境

新生注册报到之后,便成为一名正式的大学生。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校、自己所学的专业,熟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熟悉学校,就是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学校的教学科研情况、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等等,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体系结构、课程安排等。

进入大学之后,我们需要迅速熟悉学校中的教学及辅助设施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教室的分布、图书馆、实验室、食堂、浴室等。新生进校之后,学校一般会给每一位新生发一本《学生手册》,内容实用丰富,利用好《学生手册》,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有必要了解学校里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以便以后更好地打交道,方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大学里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部门有:

教务处。教务处是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机构,主管各教师的教课任务,目标,进度及计划,学生的学习要求,目标,计划及考试等教与学各方面的事务,是学校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研究以及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生的报道、注册、转学、休学等事务也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学工处。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专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包括奖、助、贷学金的管理)以及指导院系的学生工作。

校团委。校团委负责学校的共青团工作、在校党委、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共青团工作自身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要是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部门,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的就业方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开展对全校学生的成才指导教育、择业观念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多渠道各种形式向社会发布毕业生求职信息。资源信息,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开拓就业市场;广泛收集和发布社会用人单位信息,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交流与招聘活动;开展就业咨询与指导;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用户联网手段;制定、上报和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办理毕业生就业和报到有关手续;负责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分析工作。

各院系。各院系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实施,下面设有各专业教研室。院党总支具体负责院系的学生工作,院系设专门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配备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年级、班级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

保卫处。保卫处是维护校园良好秩序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负责校园内的安全、消防、交通、警卫、治安、巡逻、综合治理、外来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与公安机关共同做好校园地区的治安和管理工作;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学校公共财产和师生员工的生活、人身和财产安全。

后勤服务中心。学校后勤服务中心主要是为师生员工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如看病、吃饭、住宿等。它本着“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服务。

助学服务中心。助学服务中心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成立的机构。它以广大困难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等措施为工作内容,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为一体,为莘莘学子排忧解难。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是一个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知识和技巧,通过个别面谈或团体咨询的形式,使求询的学生在良好的咨询气氛中得到指导和帮助。咨询中心还为大学生开设健康公共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

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这将会意味着我们已经踏入了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只有很好的适应环境,我们才能够度过一段愉快的大学生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外面的环境呢?

第一步就是要主动接触社会环境。如果我们把自己局限在校园内埋头读书,对外面的社会不闻不问,是永远不可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只有勇敢地走出去,到校园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有目的地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认清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

其次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选择恰当的对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在调和社会环境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时,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没有条件的选择改造自身。

通常情况下,学校所在的城市都会各有特色,或是人文气息浓厚,或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或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再有经济发达、时尚之都,种种种种,不一而足。如此一来,认识、了解、深入地领略所在城市的韵味就大有意思,一来可以丰富自己的大学经历;二来,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对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等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校园内外的必备生活环境也需要我们用心挖掘。哪里的饭菜干净卫生好吃又便宜,哪里的书籍种类齐全价格合理,哪里的衣服质量有保障而且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哪里有美丽的风景还不需要购买门票……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内容,只有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乐趣,我们的大学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