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丧失,发生尿潴留,传统方法是靠尿管排尿,时间长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泌尿系感染,后期发生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截瘫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并发症发生是截瘫康复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骨科、康复科、护理部都非常重视,研究工作者不懈努力,虽然发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但离普及推广还有一段距离,说明有的方法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公认,有的方法可能理论根据还不够,有的方法重复性差,难以推广。
20世纪80年代,通过实验及临床观察,笔者于1995年总结出“促进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措施”,在全国及国际脊髓损伤学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所谓膀胱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储尿;二是排尿。截瘫后主要是排尿功能发生障碍。
有正常排尿功能的膀胱,又称随意膀胱,受2个中枢支配: ①S2~4节(相当T11~L1平面),为低位中枢。②大脑高位中枢。
影响膀胱排尿功能的神经有4个。
(1)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起自S2~4侧角,经脊神经走出,组成盆神经,至膀胱附近或壁内神经节。其节后纤维支配膀胱逼尿肌及膀胱内括约肌,能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
(2)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起自腰髓1,2侧角,经脊神经的交通支至交感神经干神经节,一部分至腰下神经节,一部分至骶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腹下丛至膀胱,其机能是维持膀胱血管运动,使逼尿肌松弛,膀胱内括约肌收缩而储尿。
(3)感觉神经。其纤维来自两部分:一部分随盆神经传入骶髓,传导膀胱胀感及痛感。一部分随交感神经传入腰髓,传导痛感。
(4)膀胱躯体运动神经。其上位神经在大脑旁中央小叶,纤维随椎体束下行至S2~4两侧前角,由前角细胞分出神经纤维组成脊神经,S1~5脊神经组成骶神经丛,分出阴部神经,支配尿道膜部括约肌及盆底肌,可随意控制排尿。
正常排尿功能由以上2个中枢及4种神经来随意控制,当膀胱储有一定的尿液时,膀胱壁上感觉末梢、感觉器传入骶髓中枢,再经后索传入大脑,产生尿意。大脑中枢随即下达冲动,兴奋骶髓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而排尿。或兴奋交感神经及躯体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而使排尿受到意识控制。
但是当脊髓损伤,这种正常随意排尿功能丧失称为神经性膀胱。由于脊髓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出现2种不同情况的排尿障碍。
一是骶髓以上损伤,即脊髓圆锥以上损伤,这时膀胱低位中枢(骶髓)与高位中枢(大脑)之间的联系中断,大脑中枢随意排尿功能丧失,而骶髓低位中枢反射相对亢进,在膀胱尿量不太多时,便产生反射性排尿,但难以完全排空,故有一定量的残余尿存留。在不排尿时,膀胱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因而能控制尿液外溢。这种膀胱称为痉挛性膀胱,要恢复自动反射膀胱比较容易,只要达到一定标准(残余尿<50m l,膀胱内压力<80mmH2 O,尿无菌)即可。这种自动反射性膀胱模式是骶髓以上损伤患者尽早建立的目标,因为一旦形成,导尿管即可拔除,从而可避免因长期应用导尿管所发生的泌尿系感染,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这种膀胱虽然尚有一定的残余尿(一般小于50ml),只要注意多饮水,每日定时排尿,经常检查小便,发现异常及时用药,便能维持膀胱平衡及稳定。一般患者只要无严重泌尿感染自动反射膀胱,通过膀胱训练,大约均能在伤后1~2个月内建立,如果患者的康复医疗未做到,存在泌尿感染,又无膀胱训练,则膀胱容积减少,自动反射膀胱就难以建立。
二是骶髓损伤时,则因排尿低位中枢失去功能,膀胱失去神经支配,逼尿肌纤维虽能各自收缩,但不能协调一致。因而不能发挥排尿功能,须靠外力协助(手压腹部)才能排尿,这种膀胱容量极度缩小,经常自动向外溢尿(尿失禁、漏尿),残余尿也较多(大约在200ml以上),泌尿系容易感染。这种膀胱称为弛缓性膀胱。虽然膀胱的生理功能难以维持,但通过训练及用药,能使残余尿低于100ml,泌尿感染控制,能恢复到这种膀胱(称为自主脊髓膀胱)也是比较理想的。后期排尿多数无需用手压腹部辅助排尿,因为骶髓损伤患者其腹肌肌力多未受影响,通过训练腹肌肌力可达5级,这对增加腹压排尿有很大帮助,能使残余尿尽量减少,尿排出的更多些。
临床上要区别是痉挛性膀胱还是弛缓性膀胱并不难,只要区别出是痉挛性瘫痪还是弛缓性瘫痪,其膀胱属何种神经性膀胱随之可确定。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上面所提的“脊髓反射检查法”:①肛周、会阴部都无感觉,肛门无自主收缩功能,肛门无反射,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这些都说明是阴部神经的脊髓反射损伤,属低位弛缓性膀胱。②用60ml冷水注入膀胱刺激膀胱逼尿肌强烈收缩,说明盆神经的脊髓反射存在,不是骶髓损伤而是高位痉挛性膀胱。
(1)目标。①骶髓以上损伤,力争尽早恢复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在50ml以下,尿无菌,膀胱内压测定达80mmH2O。②骶髓损伤争取恢复自主脊髓膀胱,残余尿小于100m l,尿无菌,这种膀胱的膀胱内压低(10~20mmH2 O),逼尿肌缺乏强力的收缩力,只有微弱的自律性收缩,而要求腹肌肌力级别为“5”。③不完全瘫,争取恢复随意膀胱。(www.daowen.com)
(2)措施:①医疗,护理,康复。②手术。
1)患者入院1~2周内:①用利泉饮(六一散10g,车前草10g,竹叶10g)泡水作茶饮,每日1剂。②盐酸酚苄明片(过去用竹林胺,药用相同)10mg每日2次(每片10mg),2天后每天10mg。对低血压、心绞痛禁用本药,偶有对本药有过敏者,开始用药期间,要观察血压。③外置电场治疗。④背伸肌功能锻炼,以增强腹肌肌力,同时做摒气排尿训练,方法是先摒气使膈肌下降,然后收腹肌逼排尿,每日训练3次,每次0.5h。
2)在拔尿管当日,按照护理要求每周2次或1次要更换导尿管,更换尿管那天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早晨6~7时由夜班护士拔除导尿管,让尿道休息数小时至10余小时。②上午8时后服利泉饮(或拔除导尿管后)800~1 000ml。③待膀胱中度充盈(下腹部叩诊浊音)后,肌注新斯的明1mg。④注射新斯的明0.5h后,让患者做摒气排尿动作,同时按摩膀胱区,方法是双手掌自膀胱顶部向下推压,反复操作直至排尿成功。一旦排尿成功,即可不用导尿管,上述方法及药物还要维持一个阶段(1~2月)。
(3)药物选择。
1)控制泌尿感染药物。最好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时要用有清热利湿作用的利尿饮中药作茶饮。
2)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弛的药物。如新斯的明、乌拉胆碱(Urecholine)、双吡巴胺(Ubretide)、氯化氧甲酰胆碱(Doryl)、苯氧苄胺(Dibeny line)及盐酸酚苄明片(或竹林胺)。前4种药为拟副交感神经药物,有增强乙酰胆碱及抑制胆碱脂酶的作用,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弛,引起排尿。后3种药物为交感神经α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作用与拟副交感神经药物相同。
上面提到膀胱压力、残余尿量测定,可用尿流动力学检测仪、膀胱测压仪等。应用仪器检查方便、准确。在没有仪器前,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检查。
(1)膀胱压力测定。是诊断神经性膀胱的有用方法,它可以帮助了解:①膀胱壁的张力。②膀胱壁反射性收缩的有无和强弱。③膀胱的容量。④最大的排尿力。⑤膀胱膨胀感的有无。
正常膀胱容量增加时,因为逼尿肌相应松弛,膀胱内压力并不逐步升高,基本上维持在20mmH2O左右,但当膀胱容量达400ml时,可能有少许尿意,此时不会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但骶髓以上损伤时,逼尿肌会经常出现无抑制性收缩,膀胱内压可达50~70mmH2 O或更高。而骶髓损伤,逼尿肌没有强烈的无抑制性收缩,只有微弱的自律性收缩,故膀胱内压不会超过10mmH2O。
测量方法:患者排尽膀胱内尿液,插入导尿管,接上压力测定器的“Y”形玻管,“Y”形管一管口接压力器,一管口接无菌生理盐水,调整好压力表的“0”点,与患者耻骨联合持平,然后注入生理盐水按每分钟120滴注入,每注入25~50ml时,记录膀胱内压力及反射性收缩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排尿感觉及最大排尿力。
(2)残余尿尿量测定。对判断膀胱功能及决定治疗措施有很大意义。拔导尿管前先让患者尽量将尿液排完,然后拔除导尿管,待1.5~2h再插入导尿管,测量残余尿量。
魏玉玲,冯肇球,梁克玉.促进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措施[J].中医正骨,1955,7(2):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