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生理活动有周期性的节律,我们称生物钟。生物钟紊乱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欧美名酒威士忌的商标是一个长寿老人托马斯·伯尔,他活了152岁9个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想见这位传奇老人,派人将他请到皇宫。这改变了托马斯·伯尔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不到一周他就死亡了。对老年人来说,生活有规律,拨准生物钟更加重要,起床、如厕、吃饭、活动、午休、喝水、锻炼、睡眠要定时安排,形成条件反射,对取得健康长寿的好处不可估量。
1.把握“最佳时间”
如厕——晨起最佳。
开窗换气——8~11时和14~16时,气温升高逆流层现象消失,利于新鲜空气进入。
锻炼——15~16时或晚间。
洗澡——临睡前。
刷牙——进食3分钟以内。因饭后3分钟口腔细菌开始分解齿间残渣中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
睡眠——22时左右最佳。
护肤——睡前。
喝茶——饭后1小时,刚吃完饭喝茶,茶叶所含的鞣酸妨碍铁的吸收。
喝牛奶——睡前半小时。
吃水果——饭前1小时。
学习——晨起效果最好。
2.当心“魔鬼时刻”
对人的一生,民间有种“魔鬼时刻”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人类逢七年或六年有一个周期,以七年为例,第一神经内分泌系统旺盛,精力充沛,至第七年就衰减到最低,周而复始,到84正是低潮,七年的12个周期关。孔子活了73岁,老子活了84岁,传说就以此为据了。一年中“魔鬼时刻”,指冬季、夏季,那是发病死亡多发季节,死亡率要比平时高出1.5倍。一周之中,德国司坦芬教授称“黑色的星期一”,因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比其他天高出40%。芬兰专家也证明,星期一中风最多,星期天下降至最低。一天中6点至10点是危险时刻,血压增高,由卧到立耗氧增加1.7~3倍,心脏病及中风易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心肌梗塞28%是发生在此段时间。
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脑、肺、胃肠、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功能。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在35岁以后,这些功能每年以0.75%~1%的速率退化,不运动和坐着的人其退化的速率是经常锻炼人的2倍,衰老程度相差8年,到45岁时彼此相差20年,以后每过10年差距递增2年。由此可见,运动对中老年人来说,是生命进程中多么重要的大事。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指出,适度运动可使血液中好胆固醇含量上升4%,使坏胆固醇的含量下降5%。美国医学会公布,每天运动相当于快走30分钟的人比不活动的人死亡率降低56%。当然运动过度,会有损健康,甚至发生猝死、中风等。动得过少甚至不动也有损健康,不动已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或残疾的前十项原因之一。
适度运动的原则是,有氧运动,安全适度,方法简便,持之以恒。
4.怎样掌握有效运动量
运动一定要达到有效的运动量方能有效果。现在推荐的“三、五、七”概念就十分明确。“三”就是每次运动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运动时间不足20分钟,则仅消耗少量血糖,不会消耗脂肪,达不到加强心肺功能效果。“五”是一周不少于5次运动。“七”是指运动后心跳数必须达到170减去本人年龄之数。一般来说,“三、五、七”提示了运动量的标准。正常运动后出点汗,心跳呼吸加快,休息5~6分钟即可恢复,也是粗略的估量。
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证明,安静冥想,能改善大脑活动、代谢、血压、呼吸、心率,使血压下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经测试,精神放松、肌肉放松、焦虑减轻、紧张激素的活跃程度下降,对防治各种疾病包括预防癌肿大有裨益。
安静冥想的方法是,平卧或坐位,以鼻深吸气,让肺部充满空气,腹部鼓起,吸气过程念“喜”;再以鼻和嘴缓缓呼气念“哈”,直至肺部气体完全排空。安静冥想,每天练10~30分钟即可。即使练习几分钟对身体也有好处。
二、良好的习惯有助健康
1.饮食方面
(1)吃饭的学问。饭是天天要吃的,好像没有什么“学问”。其实,吃饭的学问大有讲究。我们吃饭的目的,不外乎是摄取营养供给身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能量的需要。因此,讲究吃饭的学问就是怎样注意营养,保护胃肠,使胃肠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吃饭时我们就要注意保持食物中的营养素;还要注意保护胃肠的健康。前者主要是怎样挑选食物和烹饪,后者就要讲究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等一套饮食制度。
有许多人认为定时定量进食,没有什么必要,他们很随便,什么时候想吃就吃,高兴了肚子撑得鼓鼓的,不高兴就吃得很少,甚至饿一顿。这是因为对胃肠的活动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的缘故,必须先讲讲这方面的知识。
胃肠的活动,不论是机械性的蠕动,或是分泌消化液,都是不随主观意愿,而是由体内的植物性神经来管理的。我们吃的食物,一般都包含有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这些主要成分。如果单吃一种成分,淀粉停留时间最短,脂肪停留的时间最长。对于一般的混合食物来说,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约4~5小时。人吃过饭以后,胃就开始蠕动,并大量分泌消化液,这个工作一般持续4~5小时,这时胃内食物全部排空,送入小肠。接着,胃就用力收缩(饥饿收缩),人们就会有饥饿感,也就是到了该进食的时候了。
胃有着较丰富的肌肉组织,靠它把食物加以探捏挤压,磨得粉碎。肌肉有一定的伸缩性,但不是没有限度的。
定时定量进食,使胃的工作有规律,有弛有张,有一定的休息,工作效率才会高。规律的进食时间和数量,对胃是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时间本身可以成为一个条件刺激,每到同一时间,胃就开始分泌出胃液,准备好接收食物,进行工作。如果没有固定的时间,胃只有在受到食物的刺激后,才开始分泌胃液,工作没有规律性,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神经系统没有形成一种动力定型,工作效率是低的。如果经常吃零食,胃就不能有很好的休息。
胃分泌消化液的量以及蠕动等活动,都是根据食物的量、质而有所不同的。多吃就得多蠕动,多吃含脂肪和黏腻的食物,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长,胃就要多工作,多分泌消化液。这些都是近乎常识性的。例如你能挑100斤,让你挑200斤,是挑不起来的,硬要挑起来,就会压坏身子。由于胃肠并不是随意肌肉构成,它一般不会立即使人感到难受(除非超过胃肠本身的能力太多,就可能马上发病),而是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因此,定时定量进食,讲究饮食制度对于胃肠的健康,也就是对整个人体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2)11种健康的吃饭方式。
杂食: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慢食:“一口饭嚼30次,一顿饭吃半个小时”有多重效应:健脑、减肥、美容、防癌。
素食:原意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点荤也不吃,这也是人的消化系统结构所决定的进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早食:即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开关”;晚餐早食可预防10余种疾病。
淡食:包括少盐、少油、少糖等内容。一个“淡”字可解。
冷食:吃温度过高的食物,对食道健康有害。低温可延寿,冷食还可增强消化道功能。
鲜食:绝大多数食物均以新鲜为上,许多“活营养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鲜吃鲜做”、“不吃剩”。
洁食:“干净”包括无尘、无细菌病毒以及无污染物。
生食:并非一切均生食,而是“适合生食的尽量生食”。
定时:定时定量进食,久之形成动力定型,这是人体生物钟的要求。
小食:21世纪进餐制以日进五餐或六餐为宜,三顿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点、下午4点及8点左右)称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与平时所说的零食有别,后者无定时定量的概念,导致与正餐的矛盾。
(3)吃饭也要讲顺序。有专家讲,吃饭也要讲究顺序,先是汤,其次是蔬菜、水果,再次是谷类,最后是肉类。
据美国营养学会分析,蔬菜、水果在肠胃中停留的时间是一个半钟头,甚至还更短一点。而油脂多的食品难以一下子被消化掉,肉类消化时间大约为6个小时。如果进餐的时候先吃肉类,肉类又难以消化,而后吃的蔬菜、水果就会腐败,产生一些腐败物质。
美国营养学会建议,就餐前20分钟,先吃蔬菜水果,再吃谷物,最后吃肉类,这样对帮助消化有好处。
2.吸烟危害健康
(1)吸烟,未来全球5亿人死于此。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日前翻译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书显示,吸烟所导致的死亡已占全世界成人死亡原因的10%。截至2003年,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这份名为“世界禁烟及政策效果”的报告书警告说,未来几十年里,世界现有人口中将有5亿左右的人将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是身体健康的中年劳动人口。报告还警告发展中国家男性的吸烟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按地区分类,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中亚地区的吸烟人口比率最高,约占该地区人口的59%,中东、北欧、南美吸烟人口各为40%。
(2)被动吸烟每周导致10人死亡。据爱尔兰邮报报道编译,根据本周公布的一个欧洲调查表明,每周有10个爱尔兰人死于被动吸烟。
但一个卫生专家警告说,在公共场所如酒吧和餐馆戒烟并不会影响到这个数字,因为大部分被动吸烟发生在家里。
这个数字表明,在欧洲,每8个烟民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其中就有一个成年人死于烟雾污染的空气。
2004年,爱尔兰有566人死于被动吸烟,在这一年,开始实行禁烟令。
其中294个人中绝大多数死于心脏病,另外145个人死于心肌梗塞,76人死于肺癌,51人死于呼吸道疾病。但在这些死去的人中仅有31个人是因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而死,另外539人是在家中因被动吸烟而死。
进行此项调查的KonradJamrozik教授说:“根据20年积累的医学证据表明,二手烟的危害性是不容怀疑的。”
在工作场所和家里的被动吸烟,对非烟民和烟民都有影响。
吸烟吐出的烟雾所产生的毒气比吸烟者吸入的烟气毒性还要大,大概能占到房间烟雾的85%。
据这个报告称,在手中的烟,和按在烟灰缸中以低温燃烧,释放出不同的化学混合物。
(3)吸烟等于吸入重金属。俄罗斯科学院X光放射学与毒理学科研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体内肿瘤疾病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烟中含有致癌物质,还因为吸烟加剧了体内镉等重金属的积累,这些重金属会破坏和影响细胞内受损DNA的修正与恢复。
研究人员选择了几百名年龄从10~90岁的志愿者,对他们的血液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这些志愿者以前都没有接触过重金属。他们中的吸烟者每天的吸烟量在几支到一包之间,还有一些从来没有吸过烟。研究人员用原子吸附分析法对志愿者血液中的重金属铅、镉和锰的量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γ射线对血液中白血球DNA的破坏情况。(www.daowen.com)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被试验者血液中3种重金属的含量都有所增高。一般情况下,铅在体内积存得最多,次之是锰,最少的是镉;男性体内积存的铅要比女性体内多,女性体内积存的锰要比男性体内多。但吸烟者体内积累的所有3种重金属的含量要比未吸烟者高2倍。同时还发现,γ射线对吸烟者的白血球损伤程度要比未吸烟者强,这是体内过量的镉破坏了DNA的恢复系统而导致的结果。
研究人员指出,镉的有害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同烟一起进入肺的氧化镉可以致癌。另外,镉很难从体内排除,它积存在肺部、肾脏和肠胃中。烟丝比其他植物更能从土壤中聚积镉盐;烟叶中镉的含量要比允许的值高出许多倍。
研究人员认为,一天吸20支烟的危害程度相当于3.2微克镉的作用,对被动吸烟者有同样的危害。体内其他有毒金属含量的提高也对人体健康不利。男性吸烟者体内过量的锰刺激了能够破坏DNA酶的活性,而金属铅则提高了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缩短了寿命,使老年病提前出现。另外,体内过量的铅影响运动系统的功能,对视力、听力和记忆力也有不良影响,甚至提高了人的攻击性。有些研究人员还认为,血液中铅的提高导致了高血压,破坏了肾脏功能。
3.科学喝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用野果和兽奶经自然发酵而造酒。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人们逐渐掌握了以谷物、葡萄等为原料酿酒的技术,从此酒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与人类历史相得益彰。
(1)适度饮酒有益健康。酒是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及含酒精饮料的总称。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认识到,适度饮酒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祛病除邪。《汉书·食货志》中就有“酒为诸药之长”的说法。酒在医学上的应用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一大发醫明,古文中的“”字从酉(即酒),是由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的。几个世纪前,饮酒疗法是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方法。在激素被发明之前,酒饮料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即使现在葡萄酒疗法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手段。美国和日本的医学研究人员在十几年前就已发现,少量饮酒能使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利于将胆固醇转移和纤维蛋白溶解,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流畅,减少血栓形成。
都市人和白领阶层对葡萄酒十分钟爱。不仅由于葡萄酒华贵、典雅、浪漫,还因为葡萄酒含丰富的烟酸和肌醇,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血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葡萄酒含有一种叫槲皮酮的植物色素,是强抗氧化剂和良好的血小板抑制剂,能保持血管的弹性与畅通。
啤酒颇受人们青睐,其主要原料是大麦芽和啤酒花,在《本草纲目》中二者均可入药,能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和消化不良等症。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哺乳期的妇女适量饮用啤酒可增加乳汁的分泌量。在英国、美国的一些妇产科医院里,产妇总要常规饮用一定量的啤酒以增加母体的营养,提高泌乳量。临床试验表明,适量饮用啤酒对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结核病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白酒在不同阶层中都有大量的消费群,其主要成分酒精是一种神经麻醉剂,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特点是:低剂量时兴奋,高剂量则抑制。酒精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微循环,加速营养物质的运输及代谢废物的排泄。近来有研究表明酒精还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发生。人在适量饮酒后往往能够振奋精神,消除抑郁,调节心理状态,有益身心健康。因为饮者众多而造就了丰富的“酒文化”。
(2)酒是“双刃剑”,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古人对酒的两面性早有认识,《饮膳正要》中有“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祛恶气,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少饮有通脉之功,久饮有伤神损寿之弊”。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常常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皮肤粗糙、干燥、瘙痒,脸上经常冒出小痘痘、咽喉红肿、声音嘶哑、眼睛干涩、失眠、腹痛、腹胀、大便不正常等,临床上统称“饮酒综合征”。
其实,过量饮酒对身体造成的损害远不止这些。酒精对肝的损害最大,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即轻度酒精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据上海环境经济研究所灾害预防研究室的一项科研报告披露:近7年间,因大量饮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了28.5倍,死亡人数上升了30.6倍!酒精性肝病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很大,约为8.9%。因此在2002年2月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上,专家们郑重宣布:在我国,随着嗜酒人口的逐年增加,酒精性肝病已经成为肝病中的第2号角色,仅次于甲肝、乙肝等病毒性肝炎。更为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嗜酒人群及酒精依赖者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已经成为酒精消耗的主力军。为此社会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忧心忡忡,向全社会宣传科学饮酒知识已势在必行。
此外,过量饮酒还可以直接导致急、慢性胰腺炎、继发性糖尿病、心血管纤维化、脑中风、脑萎缩、急慢性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尿酸血症、痛风及高脂血症、股骨头坏死及神经系统的损害等。酒精能干扰男性精子的生成及活性,孕妇在妊娠期饮酒会直接影响胎儿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导致婴儿智力低下或畸形。我们也经常耳闻目睹由酗酒导致的人间悲剧:酒精中毒、车祸、暴力、家庭不和、婚姻破裂、社会风气败坏、党政官员腐败等。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准确把握饮酒的“度”多么重要。
(3)健康饮酒的科学原则。
①承认个体差异是健康饮酒的首要原则。遗传因素和体质特点直接决定一个人的酒精耐受量。研究表明,乙醇脱氢酶Ⅱ和乙醛脱氢酶Ⅱ在乙醇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一个人对酒耐受力强弱的标志。有些人体内酒精代谢酶含量相对较高,酒量也相对较大。但就大多数人而言,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饮酒量最为重要。一般原则是:1千克体重最高对应1克酒精。
②最佳饮酒时机和良好身体状态是健康饮酒的先决条件。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特点,体内的各种酶一般在下午浓度较高,因此晚饭时适量饮酒对身体的损伤较轻。人体在身体条件、精神状况良好时对酒精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强,而在患病、发怒、体虚等情况下饮酒最容易伤及各个器官。
③注重营养膳食是健康饮酒的重要因素。从酒精代谢的规律看,机体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消耗量较多。因此菜肴应选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最忌用咸鱼、香肠、腊肉等熏制、腊制食品下酒。因为这类食品中色素与亚硝胺含量较高,酒精恰好能溶解这类物质,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和消化道黏膜,甚至诱发癌。
④重视饮酒中的禁忌。饮酒后忌立即卧床、泡热水澡或游泳;饮酒忌逞强好胜、过猛过快;忌掺混饮酒;忌边饮酒边吸烟;忌酒后喷洒农药;忌酒后服用镇静、安眠、抗过敏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安乃近、降压药、感冒药等;忌孕期饮酒;忌酒后房事;忌酒后饮浓茶;忌用药酒款待宾客;忌饮浑浊、沉淀、变质、制作粗劣的酒;忌滥饮补酒;忌强劝他人饮酒等。
4.健康穿衣
(1)换衣服,换出好心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发现,适当地选择称心如意的衣服,常有改善情绪的特殊功效。心理学专家认为,在情绪欠佳的日子里,不要穿色彩晦暗或麻纱、易皱和质地粗糙的衣物,它会给人一种黯淡、凌乱、不舒服甚至糟糕的感觉,也不宜穿质地硬挺的衣服,它会使人感到僵硬和不快。此时最好穿质地柔软的服装,如针织、棉布、毛织等面料的服装。在衣服的款式方面,情绪低落时,不要穿过分贴身的衣物,如果太紧身、太狭窄了,会加大沉重的压迫感。此时穿宽袍大袖型的衣服,会令人呼吸畅快,血液循环顺畅,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此外,情绪不佳时,不系领带能减轻受束缚感。
英国心理学家宾尼博士指出,凡平素自己认为穿着好看的衣服,穿在身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郁郁寡欢的心情便随之减轻。当然,如果在穿好衣服之前先去泡泡澡、吹吹头,女性朋友则略施粉黛等,对改善心情更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2)服装穿着上的“小气候”。许多人对本地冬季的气候规律比较了解,如“晴暖多少天后,会有冷空气来临”、“寒流会出现在哪个时段”等,同时,也比较注意调节室内气候(比如增温、加湿等),但对与人体直接接触的衣服“微气候”状况,却知之甚少,从而在穿衣时出现一些不科学之举,影响穿衣的效果,甚至影响人体的舒适和健康。
人穿了衣服,衣服与衣服、衣服与肌肤之间便形成了局部气候环境,这便是衣服小气候。适宜的衣服小气候有助于调节体温、维持健康。辐射和对流散热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法。寒冷季节,外界温度较低,皮肤表面辐射出大量的热,通过体表空气对流,身体就会发冷。如果穿上棉衣,就会立刻感到暖和。这并非棉衣可以产生热量,而是中间的棉絮或其他絮状物(如丝绵、合成羊毛等)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散发,阻挡了外界冷空气与体表热空气层的对流,因而肌肤和衣服之间就形成了温暖的小气候空间。
寒冷的冬季,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有的人则图潇洒和方便,里面穿一件紧身毛衫,外面只套一件风衣。其实,这两种着装都具有片面性。因为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的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当然最差。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随之增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可见,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衣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着皮装,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的室内外温差很大,要想穿衣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还必须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和穿衣件数。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摄氏度。当室内温度为15摄氏度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0摄氏度;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4摄氏度左右。在一定范围内,衣服越多,衣表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小。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如进出室内外时),就要适时增减衣服,以维持衣服内的适宜小气候。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以10~15摄氏度为最高值),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如裸体时为24~30摄氏度,着单衣时为17~23摄氏度),超过这个范围,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会感到烦躁;而猛地将衣服脱得过多,又会冷得直打寒战,这些都是由衣服小气候不适而诱发的。
5.节日保健要点
据各地医院急诊统计资料,每年春节前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急诊室收治的各种急症病人比平时均有所增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节日出事儿的病人中,老年人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尤以心脑血管和肝、胆、胃等慢性疾患的复发或加重的病例为多。因此,老年朋友应该特别重视和加强节日保健。
(1)吃得合理。在节日出问题的老年病人中,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与饮食不当有关,其中较为多见的是连续吃高脂肪、高热量、低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引起的心脏病发作、中风、胆囊炎和胰腺炎等;饮食不洁引起的胃炎、肠炎等。老年人必须把住这一关。由于我国有春节大吃大喝的传统习惯,几乎每家的节日餐桌上都堆满了肉、蛋、鸡、鸭、鱼等食品,再加上敬老的美德,晚辈们不停地给老人拨菜,老年人稍不注意,就会吃得过多。因此,老年朋友一定要特别注意,油腻的荤菜切不可多吃,每餐都应吃些蔬菜。晚餐坚持吃素食,以七八分饱为宜。
(2)切莫贪杯。春节期间由于喝得过多而出事的人相当多。其中有酗酒导致中风、胰腺炎发作及肝病加重的,也有引起酒精性胃炎等急症的。因此,节日期间切莫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饮。而且每天不能超过一次。亲人朋友不要频频敬酒,切不可斗酒,酗酒。
(3)玩得适度。节日期间,亲人团聚,家家都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甚至那些平日很少玩的老年人也围坐到麻将桌前,和子女们比比高低。适度地玩玩牌,会带来欢快的笑声,但切不可过。尤其是对于心血管不甚健康的老年人来说,更不可纵情地玩。玩的时间不可超过两个小时,更不可挑灯夜战,玩个通宵。老年人也不要参加赌博性质的玩牌,那种玩法可使精神高度紧张,对心血管十分不利。同时,节日期间电视节目好,老年人也不要连续看得时间过久,每天不应超过4小时。看时应选择轻松的喜剧片、音乐片和戏曲片,少看情节紧张、场面惊险的武打片和侦破片。
(4)乐不可过。过年了,男女老少都高兴,最高兴的是老人与孩子。这是因为老年人最盼全家人团聚。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赶回家来过节,老年人乐得合不拢嘴。他们白天为儿女忙着做好吃的,晚上还要与久别的亲人促膝长谈,甚至直到深夜。这本来是最让老年人开心的事儿,然而,“过喜伤心”,情绪长时间的激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使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诱发中风或心脏病发作。
(5)贵在坚持。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即老年人在节日期间一定要坚持平时的生活节奏,坚持平时的体育锻炼,坚持平时的治疗。打乱原有的生活节奏、停止锻炼和擅自停用正在应用的药物,是老年人节日出事儿的重要原因。由于节日人们把精力都用到欢度节日和吃喝玩乐上,所以,很多人都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变晚睡晚起;一日三餐变一日两餐;荤素搭配变以荤食为主;晨练停止了;平时治病吃的药停止了……这样做对身强力壮的人可能影响小一些,身体还可能承受得住,而对于耐受性差、抗病力低的老年人来说,却是相当危险的。不仅身体各重要器官承受不了,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多种疾病,特别是正在应用药物治疗的慢性病人,出于“过年吃药不吉利”等糊涂思想而擅自停用药物,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这里应该特别指出,降压药、降糖药、抗癫痫药等许多必须连续应用的药品,一旦停用,会导致中风、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癫痫发作乃至死亡等可怕后果。所以正在用药治疗的老年病人,在节日期间千万不可擅自停药,一定要坚持治疗。
(6)顺应生物钟安排作息。人的皮肤的变化是内脏发生变化的表象,如色泽和弹性等的变化。现代都市人工作节奏快,压力比较大,生活无规律,到了一定年纪很容易衰老。
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需要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节奏。比如:每天早睡早起。因为早晨7~8点是肾上腺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段,因此,上午的工作效率也相对比较高;到了中午,肾上腺激素分泌逐渐减少,尤其是午饭后人就感到疲劳,这时候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如能小憩片刻,可以缓解疲劳;到了下午2~4点肾上腺激素分泌又有一个小高峰,所以下午也是做重要工作的合适时间段,四五点钟,又是一个低谷;晚上12点肾上腺激素分泌降至最低谷,此前最好能上床睡觉。
如果能根据人体的这一生物钟安排作息时间,使生活节奏符合人体的生理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容易得病,人也显得较为年轻有朝气。
当然,长期上夜班者,如医护人员、夜班编缉、出租车司机等,保持常年白天睡觉习惯,只要达到7小时睡眠要求,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正常生活规律。失眠往往是迷失生活规律造成的。一般医生不主张使用安眠药,实在睡不着,可以就医,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节。
四、10种健康习惯你有几个
现今社会上的人都在关注自己的健康,而想要健康就要有良好的健康习惯,以下这10种习惯会让你走上健康的道路。
1.吃一顿营养的早餐
早餐是激活一天脑力的燃料,不能不吃。许多研究都指出,吃一顿优质的早餐可以让人在早晨思维敏锐,反应灵活,并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研究也发现,有吃早餐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记忆力也比较好。
2.每日吃蔬果
这是1991年,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和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推动的全民营养运动。
根据调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减轻癌症与心脏病的风险。建议你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随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蔬果,也可以把蔬果切丁,当做点心,代替那些会令你发胖的饼干、零食。
3.每日运动30分钟
许多研究都指出,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得到运动的好处,包括: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忧郁症等,甚至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增强自信心。如果你很久没有运动,建议你循序渐进,慢慢增加长度与强度,可以从最简单的散步运动开始,每天快走20~30分钟,持续走下去,一定能感受到许多好处。
人们常认为只要运动了,就肯定会有健身作用。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走入了运动的误区,健身就会变成“伤身”。
4.牙齿要健康每天用牙线
专家提醒,使用牙线最好每日一次,特别是在饭后使用最好。使用时应刮净每一个牙缝。同时,还要定期检查牙齿。
不过用牙线是细微动作,最好在孩子10岁后开始使用,年幼的儿童最好慎用。用牙线剔牙,不只可以降低蛀牙的几率,还可以保护你的心脏。根据美国牙周病学会指出,罹患牙周病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冠状动脉疾病。
5.把大自然带进屋内
静听雨打落叶的声音,或望着鱼儿在水中悠游的模样,都能给人安详宁静的心境。专家指出,与大自然结合的感觉可以减轻压力。在家中或办公室中种植盆栽,或养一缸鱼都是不错的建议。
6.戒烟
吸一支烟会产生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四十几种会致癌,吸烟者死于肺癌的人数是不吸烟者的16倍。戒除吸烟的习惯,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因为二手烟比一手烟还毒,已被列为头号致癌物质,而孩子往往是二手烟最大的受害者。超过1/4的婴儿猝死是因为父母吸烟,导致婴儿吸入二手烟引起的。二手烟也会增加儿童气喘的次数,且加重病情。
7.吃饭时把电视关掉
研究儿童肥胖和收视习惯的学者发现,儿童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通常容易导致肥胖,且会延长收看电视的时间高达70分钟。所以不管大人或小孩,吃饭时,最好关掉电视,专心地吃饭,好好享受桌上的食物。
8.要工作也要娱乐
只知埋头工作,容易热情缺乏,不妨放轻松一点。准备一本剪贴簿,收集漫画、笑话等幽默的材料,每天不时拿出来翻翻,让自己开怀大笑几声。也可以在工作以外培养一些兴趣,缺乏娱乐,是很难为自己打气的。
9.再忙也要和家人聊聊天
美国心脏病权威,曾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医疗顾问的欧宁胥,历经数十年研究发现,拥有亲密关系可以预防与减缓心脏病,甚至可以提供生命坚强的抵抗力。不管外在生活多么多姿多彩,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可以打开心扉,分享心事的亲密关系。所以不管再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养彼此的亲密关系。
10.让自己有好睡眠
好的睡眠品质比睡眠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