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是可以管理的
压力对人的伤害来源于人们对压力不恰当的心身反应。“减压”让人产生“压力过大”、“压力不好”的联想,而“压力管理”就比较中性。
其实,人们一直生活在两种压力中,一是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压力,如大气压、地心吸引力、心脏压力等,这些压力维持生命形式。二是内在的精神压力,如生存竞争的压力、对危险与死亡的恐惧、人际压力、情绪与情感的压力等,这些压力保持人的警觉(清醒状态)和合适的行为模式。
做好压力管理首要原则是要对压力有所觉察。机体对压力往往有一种天生的吸收—缓冲机制,一般的生活压力会被身体转化成活力与激情。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流动的、不停变化的压力丛中,他的机体不仅可以是健康的,也是有饱满能量的。压力过小的生活让人消沉、昏昏欲睡、机体懈怠、思维变慢。但有两种压力可能使机体调节失常,一是突如其来的过大压力,二是持续不变低量的压力。觉察压力有三个层次:稍微过多的压力引发纷乱的情绪;较大的压力带来躯体各种不适反应;过大的压力出现意识缩窄,对环境反应迟钝,心身处在崩溃的边缘。
压力管理的第二个原则是平衡。躯体与精神两种压力有点像翘翘板,躯体压力大,精神压力也会慢慢增大,反之亦然。通过放松来释放躯体压力,精神的压力也在释放。当我们集中心智工作太久,或者长期处在竞争的状态里,可通过机体的放松来释放内在的压力。而当我们懈怠太久,无所事事的时候,通过机体的运动来保持精神的活力。
压力管理的第三个原则是处理压力的技术。这本书中对如何管理好各类压力有很多可操作的好方法,如写压力日记、生物反馈、肌肉放松训练、冥想与想象、倒数放松、自我催眠、一分钟放松技巧等,并按照各种生活场景给予恰当的提示与指导,可以作为人们压力管理的手册。
压力管理的第四个原则是保持积极心态。良好的心态可增加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良的心态本身就像一团乱麻,干扰人的内心。当然,更主要的是要对压力有正确的观念。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压力有不恰当的观念与反应。越怕压力就越会生活在压力的恐惧中,喜欢压力的人在任何压力面前都会游刃有余。
如果学会管理压力,就可把压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动力:行为有效、感情丰富、精力充沛……
二、在焦虑中积极应对压力
压力管理的诀窍就在于学习如何从焦虑中发现一些积极的东西,从而管理压力。
国内某知名公司的市场部李经理是一位上进心极强的职业女性,工作业绩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深得老板的赏识和器重,她也为此十分自豪并更加卖力的工作。但是近几个星期以来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她,那就是早醒:她每天清早5点钟就会突然醒来,再也不能重新入睡,必须马上开始思考和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才会稍微心安,但是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心理压力巨大。
英国著名的生活教练艾琳·莫里根在她的一本畅销书中写道:因身体不适导致的全部缺勤中,有40%归因于与压力相关的心理疾病,为此付出的代价据估计仅英国经济每年就损失50亿~60亿英镑。其实同样的问题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了解和管理压力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实际上,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压力可以说无所不在。刚换一个新的工作,对新的环境与工作内容不熟悉而感受到压力;考试前,因为无法预知会遇到何种形式的考题,即使准备再充分还是多少会感受到压力;有些人第一次出国,会担心赶不上飞机而提早许多时间到机场等候,这也是压力。另一方面,业绩目标无法达成、担心实力不如对手、家人有问题无法解决、经济状况不佳等,免不了也会产生压力。压力是当我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我们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包括身体成分和精神成分,还可以导致其他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反应。对于压力消极的反应可以导致愤怒、不信任、迷惘、沮丧、坏的决策、筋疲力尽以及其他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压力积极的反应(激动或者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表现为一个人本能的或者职业的动机,或者可以提供采取行动的动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和调节压力呢?
方法有很多,其中的关键几点值得注意:学会正面压力。压力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管理得当,能为你带来工作和生活的动力,但处理不好或视而不见,它就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阻力与健康的杀手。压力管理的重点,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外界的要求与施加在你身上的压力,正面压力有时会转变为负面压力,负面压力也会逆转,那个转化点及转化因子,因人而异,它在你生命的各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体验到压力如影随行,学习到时刻检查自己的压力状况,善用转化能力调适工作压力,带着勇气面对它。压力其实是一个信号灯,说明我们需要面对和调整一些东西。找到产生压力的真正原因,积极地面对而非逃避压力,将会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学会改变和调整各种内外因素。首先,改变外在压力因素,比如实在受不了就辞职,换一份适合自己的新工作。或者肯定地告诉老板给你压力不要过大,重新安排你的时间。外在的压力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外在环境的调整和改变将使一些压力得到缓解。而其中的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适应或者有意识地改变。其次,改变你的内在想法,不要把工作压力带回家,回家后拒绝工作,改变过于追求尽善尽美的想法,不要认为你得对别人的问题负责。更多的压力不在于外在的压迫,而更在于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比如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愿望等,而要调整压力,“退一步”不乏是一种简单的方法。最后,还要注意改变和调整你的身体状态,学会休息放松,适当运动和锻炼身体,正确的营养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等。这一点很多人其实忽视了,身心是一体的,有很多心理压力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对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影响,压力的外在表现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在一般情况下,压力的外在表现往往是一个人情绪状态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的原因往往是来自多个方面。就像文章开篇的那位女经理压力的例子,后来经过了解,她的压力,表层原因是来自部门任务的增加和人手的相应不足的矛盾,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她与她的上级——一个脾气暴躁的老板的沟通障碍,以及她对升为市场总监的渴望。其他方面还有:加班越来越多,个人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下级的压力和积极性不够等。因此对于类似的压力就需要对一些具体因素花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省,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找职业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压力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十分重要的成分。压力管理的诀窍就在于学习如何从焦虑中发现一些积极的东西,从而管理压力。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管理压力,将会导致生理、感情或者动作紊乱。相反如果你能恰当地管理压力,这些生理变化可以导致精神或身体状态的转变,在关键情况下可以帮助你。
三、多方面的压力管理
压力是人在组织内外环境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确定性反应。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咨询工作者开展了广泛的压力应对研究。其中发现:人体对压力的反映有3个阶段:警觉、抵抗和衰竭。在警觉阶段,人体注意到压力源,准备与之对抗或回避。在对抗阶段,人体自行克服压力造成的损害,但是压力源没有消失,人体就因不能克服所受到的损害而保持高度警惕。这样你就进入衰竭阶段。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你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破坏,不堪重负的压力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引起压力感的源头来自多个方面,如社会环境、工作、经济、人际关系、健康、人格等都可能成为压力源。其中:①社会环境因素与员工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压力源压力感受较强。②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特征,若他提出的工作要求过多或供应不足,员工就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③人际关系困难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员工的正常生活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它们可以导致员工引发生理疾病,生活质量下降,对工作、生活不满的情绪增加,甚至出现异常行为。而对组织运作方面造成的后果往往表现在:缺勤率增加、离职率增加、事故率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工作积极性降低,使资源管理的开支加大。严重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些人产生人际交往厌烦。
压力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直生活在两种压力中。一种是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压力,一种是内在的精神压力。当我们集中心智工作太久,或者长期处在竞争的事态里,我们通过肌体的放松释放内在的压力。当我们懈怠太久无所事事的时候,可通过肌体的运动来保持精神的活力。压力本质上是人与环境系统的机能障碍问题,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创造有利的减轻压力的情境,提高个体和组织的绩效。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即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有助于刺激肌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但对个体施加过大压力,提出过多要求和限制时,会使个体绩效降低。这种倒U形结构表明持续性的压力会拖垮个人并将其能量资源消耗殆尽,给个体的工作绩效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适当的压力管理有利于个体的工作做得更快更好,使工作绩效更高。保持适度的、最佳的压力,从而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在高科技和高收入的光环背后,竞争的加剧使现代人承受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已很少存在,现实中很多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市场的关系、竞争的关系等,这种压力是去不掉的。职业压力管理并不是要彻底消除这种压力,而是缓解或分散压力,降低压力对组织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缓解压力应该从两方面入手:(www.daowen.com)
1.个人如何解压
在个人方面如何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分为个体层面的压力管理和工作层面的压力管理。个体层面的压力管理又分为以下4方面:
(1)认知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和压力源的剖析,减轻压力反应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认知训练、运动和呼吸训练等。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聆听自己的压力信号,审视自己对每日生活中面对压力所付出的代价,注意可能引起高压力的个人嗜好、特殊生活习惯和工作情况,找出压力来源并积极地减少或消除压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运动放松和呼吸训练来减轻压力体会。
(2)应对性自我管理技巧。这是指个体在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时如何通过工作和时间的调整,使自身从过分紧张状态恢复到乐观放松心态的技能。时间管理的原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也就是将任务根据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分类。时间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列出每天要完成的事情,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对事情进行排序,根据优先顺序进行日程安排,努力确定所有任务中最关键的,了解自己日常活动的周期状况,在自己最清醒、最有效率的时间段内完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3)支持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面对较大的压力时,通过寻求外部支持性途径排遣压力的技能。建立并扩大支持网络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它使个体之间可以交流挫折和不满,得到建议和鼓励,并体验到情感上的联系,提供应付压力事件所需的共鸣和支持。
(4)保护性自我管理技能。这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过度压力反应的机会。这些措施包括精神构想、放松技巧、合理膳食和运动调节等,注意科学、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营造舒适放松的生活空间,坚持定期运动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
工作层面的压力管理分为以下2个方面:
(1)合理的工作安排。工作安排是指根据具体工作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工作安排可以缓解过多的压力。先做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再做喜欢的工作的整体效率要比先做喜欢的工作,后做不喜欢的工作效率高。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烦琐的工作带来的压力。
(2)自我工作能力提升。个人的能力与压力感有密切的关系,能力越强,感受到的压力越小,而对压力的态度越积极。对压力的态度积极可使压力变为动力,而对压力的消极态度可使压力变为阻力。个人应注意自身良好的心态和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如知识、技术、人际交往等技能,可有效减少因自身能力不足而体会到的压力。
2.组织如何解压
(1)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或消除工作条件恶劣给员工带来的压力。给员工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减轻压力。确保员工拥有做好工作的良好设备条件。
(2)从组织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组织可为员工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期刊、杂志,可开设宣传专栏普及员工的心理健康知识,有条件的还可开设有关压力管理的课程或定期邀请专家讲座、报告。可告知员工诸如压力的严重后果、代价,压力的自我调适方法,向员工提供各种锻炼、放松的设备。通过运动和健身释放和宣泄员工的压力。
(3)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员工压力,加强过程管理。
①人力资源招聘中:注意识别人力资源的特点,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力求避免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现象。
②人力资源配置中:力求人与事的最佳配置,并清楚地定义在该岗位上员工的角色、职责、任务。可减轻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引起的心理压力。
③人力资源培训中:第一,可培训员工提高处理工作的技能,使之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减少压力;第二,可进行员工时间管理培训,消除时间压力源;第三,可培训员工的沟通技巧等,消除人际关系压力源等。
④人力资源沟通中:第一,领导或管理者应向员工提供组织有关的信息,及时反馈绩效评估的结果,并让员工参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决策等,使员工知道企业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他们的工作完成得如何等,从而增加其控制感,减轻由于不可控、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第二,各级主管应与下属积极沟通,真正关心下属的生活,全方位了解下属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尽可能的安慰、帮助,减轻各种生活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和压力,并缩短与下属的心理距离。
⑤职业生涯规划中:帮助员工改善思维,抛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太高的目标,而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适合自己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实际的,基于时间的)式的发展目标。
⑥保障制度:完善员工保障制度,向其提供社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减轻其压力。
⑦向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并保持组织内部晋升渠道的畅通等,有利于帮助减轻或消除社会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压力。
在减轻压力的同时要注意减压带来的不良后果,在组织压力管理措施和项目时应注意:a.个体的差别;b.项目应随着压力源的改变而改变;c.鼓励个体和群体积极参加项目的设计与修改;d.让员工一起处理压力;e.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f.正确评估项目效果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健康水平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体制改革而来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冲突的增多、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社会某些不良环境的影响,人们所承受的各个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给组织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不断的研究压力管理可以给组织和个人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压力管理将成为21世纪最关键也是最紧迫的管理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